技能型社会建设中职业教育的功能承载与实现路径

作者: 胥郁 雷世平

摘 要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其功能发挥深刻影响着技能型社会建设成效及价值目标的实现。技能型社会作为一个演化生成的社会化概念,具有深刻的内涵、特征和价值意蕴。职业教育应积极响应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主张和要求,充分发挥其在人力资源开发、价值传播、技能传承、服务终身学习等方面的先天优势和显著功能,以政策引领,夯实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制度基础;从文化发力,营造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环境氛围;以资源托底,保障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学习需求。

关键词 技能型社会;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0-0006-07

在新时代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中,如何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激活“人才引擎”新动能,成为我国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战略主张。技能型社会作为应社会和时代之需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和社会革新理念,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之匹配的教育体系。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不难发现,国家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将其作为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重要使命,其功能发挥深刻影响着技能型社会建设成效及价值目标的实现。因此,深入把握技能型社会的内涵、特征,根据技能型社会建设要求重新审视职业教育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功能作用,探讨职业教育功能实现路径,对于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技能型社会的内涵及其特征

技能型社会作为一个演化生成的社会化概念,其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当前,我国正在经历从学历型社会向技能型社会转型,内含着以不同理念为主导的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转变[1]。只有深刻理解技能型社会的内涵、特征,把握技能型社会的价值意蕴,才能更好地认识技能型社会建设中国家教育支持体系的功能作用。

(一)技能型社会的内涵

在国内,技能型社会概念自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以来,已然成为学界特别是职教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不少学者基于对大会精神和文件的解读,从经济学、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不同侧面对技能型社会内涵进行了探讨和界定:一是从人的本质属性出发,肯定技能是人类的特有属性,认为技能型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以掌握并熟练运用技术为特征的集合体[2]。二是从技能形成理论角度,认为技能型社会体现出国家在技能形成上的一整套制度安排,以此促成产业工人技能形成的效率提升。三是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提出技能型社会就是推动劳动者从初级劳动市场进入次级劳动市场,帮助劳动者更牢固把握自己,促进自我生涯发展[3]。四是从社会教育理论的角度,将技能型社会与学历型社会作比较分析,认为从学历型社会向技能型社会转变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五是从社会演化理论角度,强调技能型社会是技能形成体系的社会化,技能个体通过在学校的技能知识学习和在企业的技能经验累积,结合自身的经验、价值和观念来影响组织载体,进而促成技能社会的建构[4]。

技能型社会概念虽然由我国最早提出,但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践层面的技能型社会建设早已开展。以德国为例,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西方工业化和现代化转型浪潮中就开始探索学徒制的现代化转型,并将其作为稳定的制度安排,进而形成一种重要的技能形成体制。可以说德国制造产业在全球市场的强势表现,与其支撑国家累积型创新的技能制度优势有莫大关系[5]。

基于上述学者不同视角的阐释及其所揭示的共性特征,本研究认为技能型社会是一种以相应的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技能教育和技能学习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这种社会要求技能开发对象覆盖全体劳动力,技能开发项目贯穿劳动力的全生命周期,技能开发内容囊括社会全部产业链[6]。因此,深刻认识技能型社会内涵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技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也为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的功能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技能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技能型社会是更突出能力本位的社会,与学历型社会强调的“唯学历”“唯文凭”特点不同,技能型社会有着迥异于学历型社会的基本特征。2021年5月,原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光明日报》刊文提出“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的论断,不仅赋予了技能型社会建设丰富的内涵,也生动揭示了技能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1.以国家重视技能为前提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外力牵引”到“内力自律”的过程[7]。政府作为一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依法享有行政权力的组织体系,具有强大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一方面,政府以国家政策与制度作为“外力牵引”,谋划技能型社会建设蓝图,制定促进技能形成的相关法律法规,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打破技术技能人才的资历、身份等条件限制,创新技能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另一方面,政府通过资金投入,不断加大财政教育经费,加强服务全面技能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构建技能成本分担机制,形成个人、用人单位和政府分担成本的技能习得保障制度,实现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协同联动和发展共赢。国家重视技能表达了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制度诉求。

2.以社会崇尚技能为基础

环境是孕育社会变革与创新的土壤,技能型社会建设有赖于良好社会环境提供的重要支持。在思想观念方面,技能型社会要求摒弃传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偏见,破除当前社会中“重知识轻技能”的观念,转变学历型社会中“唯学历”和“学历至上”的倾向,积极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发展技能的社会文化氛围。在选人用人方面,技能型社会强调要充分认识和肯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价值,破除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和评价等方面壁垒,不断完善技能人才激励机制,稳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让技术技能人才既有“里子”又有“面子”,既能“登台出彩”又能“破圈出道”。社会崇尚技能彰显了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价值诉求。

3.以人人学习技能为途径

公民个人是技能型社会的建设者(直接参与者),也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技能型社会发展的主观内在动力源于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需要充分发挥公民个人的主体性作用,这其中包含社会成员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觉醒和能力提升两个核心要素。首先,个体必须认识到技能是满足生理(尤其是生存)需要的最根本手段,是其他一切需要的基础;明白多掌握一门技能,多一些就业机会,人生才多一种选择可能的道理。其次,个体基于对技能的深刻认识,主动创造条件,不断学习技能、熟练掌握技能,练就稳定的谋生本领,在对技能的精雕细琢中,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进而实现“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人学习技能明晰了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方法诉求。

4.以人人拥有技能为归宿

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从个人层面,人人拥有技能强调社会个体按照“新手—初学者—胜任—熟练—能手—精通—实践智慧”[8]的技能发展逻辑,不断精进技能,以此胜任所从事的生产性或服务性职业活动,铸就立业之本;从国家层面,人人拥有技能意味着国家技能人才既有数量基础又有质量保证。一方面,实施教育提质扩容,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技能人才队伍中,使技能人才“总量不足”问题得到解决;另一方面,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解决技能人才“结构不优”问题,使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与此同时,健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联动机制,更好地引导技术技能人才向急需紧缺行业聚力,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结构问题。人人拥有技能体现了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目标诉求。

二、技能型社会建设中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种类型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其功能也在不断调整和发展变化。国民经济恢复期和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建设期,职业教育主要发挥政治主导的经济发展功能以及市场主导的经济发展功能;社会发展调整期,职业教育社会整合功能凸显,并出现多样化发展趋势[9]。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阶段,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战略主张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同时也让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价值传播、技术技能传承、服务终身学习等方面的显著功能和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和彰显。

(一)以“国家重视技能”为总揽的人力资源开发功能

我国职业教育自成立之初,就有着多重的功能维度,只不过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职业教育功能承载的重点有所不同,但无论何时,服务经济、促进就业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功能的重点维度。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期后,市场主导的经济发展功能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凸显,职业教育承担的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劳动力的职能愈发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

根据2021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我国共有职业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高职专科学校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8812所,开设1300余个专业和10余万个专业点,在校生2915万人,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全国职业学校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有力支撑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行业分布来看,在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新增一线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我国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成为支撑中小企业聚集发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化发展的主力军。与此同时,“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职业教育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见效最快的方式,也是大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获得一技之长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在服务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以“社会崇尚技能”为导向的价值传播功能

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宗旨是促进社会全体公民学习并掌握一技之长,最终实现人力资本的外部效益与溢出效应,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从价值指向来看,技能型社会关涉整个社会和教育体系的文化和价值重构。建设技能型社会,就是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爱技能、学技能、用技能的热情,形成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社会氛围,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承担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使命,其职责使命与技能型社会主张的价值理念一脉相承,职业教育自身的功能属性决定其在传播技能型社会理念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优势,理应成为传播和践行技能型社会价值理念的主窗口。

一方面,职业教育在我国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深深嵌入到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技术提升之中,与国家经济发展命脉紧紧相融,与国家教育改革紧密相连。职业教育赋予学生锻造品行、塑造灵魂、培育生命的教育理念与技能型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一脉相承,各类形态的职业教育机构对国家技能型社会体系建构理念及制度实施等方面最为敏感,对相关制度的落实具有引领效应。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不仅包括学校形态的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等专业教育;还泛指基础教育之后的,应用科学知识、原理和规律等以解决生产生活等领域中实际问题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这意味着职业教育有着全国最为庞大的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受众,其教育活动应用场域多样,是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及千千万万劳动者技能习得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自然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借助各类职业院校平台,大力传播技能成才、技能利民、技能兴邦的技能型社会理念。

(三)以“人人学习技能”为重点的技术技能传承功能

技术技能积累是指在长期的学习生产和创新实践中所获得的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的递进[10]。促进国家的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需要持续的政策支持,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多方联动。这其中,要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