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时代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途径研究
作者: 张妮 黄柳萍 郭治豪
摘 要 智慧教育时代发展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的号召,是实施智慧教育的应用驱动,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智慧教育时代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面临“不适应教学变革、应用意识淡薄”“培训与实践分离、转化迁移欠缺”“止步于教学应用、创新意识不够”“侧重建设轻应用、教学成效不佳”“专注于个人发展、忽略团队作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构了职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螺旋式发展模型,并从感知了解、知识习得、知识转化、实践应用、研究反思、融合创新等方面提出职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智慧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模型;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1-0026-06
作者简介
张妮(1982- ),女,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信息与机电工程系副教授(南宁,530007);黄柳萍(1982- ),女,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郭治豪,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西农业科技自筹经费项目“基于微信小程序的高职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Z201997),主持人:张妮;2021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高建设背景下专业群共享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以《大数据思维》课程为例”(GXGZ
JG2021B066),主持人:黄柳萍;2021年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三教’改革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校企协同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YJJ2119),主持人:张妮
智慧是分析、判断、思考、创造等能力的综合运用,是灵活、科学、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不断深入,智慧教育应运而生。那么,何为智慧教育呢?智慧教育是智能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现代化的高级形态,是一种依托大数据、云平台、动态跟踪、情景感知、人脸识别、AR虚拟等智慧手段,构建虚拟与现实共享化的智慧资源平台,并按照人的智慧养成规律和学习需求,培养智慧型人才的教育实践活动[1]。信息技术的教学辅助角色在智慧教育中发生颠覆性的改变,成为支撑教学的必要条件[2]。在职业教育领域,智慧教育逐渐落地生根,并迈向规模化发展,作为职业教育重要主体的教师面临重重挑战。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并把“加快培养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师”作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可见,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了智慧教育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因此,积极发展个人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智慧教育时代职业教育教师应对教育改革、顺应时代发展主动作为的重要体现,也是当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话题。
一、智慧教育时代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解析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自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以来就备受关注[3],已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曾经历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阶段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随着智慧教育大幕的拉开,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要求教师具备基础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转向要求教师具备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新的能力[4]。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要素的界定,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标准或框架[5]。本研究认为智慧教育时代下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智慧教育环境下,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各种智能信息技术为支撑,在教学设计、资源建设、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充分、积极、灵活地采用智慧教学方式方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创新,不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培养学生智慧能力的教育目标。智慧教育时代,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涵盖了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设计与建设、实施与评价、反思与创新五方面要素,如图1所示。
(一)意识与态度
意识与态度指的是在智慧教育环境下,教师面对技术引起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认知与重视程度,其决定了教师是否会积极主动探索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途径。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与态度是促进教师个人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驱力,也是推进智慧教育蓬勃发展的力量源泉。
(二)知识与技能
智慧教育时代,要求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或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并且要求教师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以及灵活应用各种网络平台或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扎实的信息化教学理论和具备一定的信息技能。知识与技能是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必备基础。
(三)设计与建设
设计与建设指的是教学设计与资源建设。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依据学生具体情况,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环节提出总体设计。资源建设是指教师依据教学设计,针对设计中需要的数字资源或网络课程进行开发、整合或建设,以满足有效教学开展的需求。设计与建设是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的重要前提。
(四)实施与评价
信息化教学实施是教学设计的具体执行,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少设计阶段考虑不到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教学方案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优化,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教师也要具备信息化教学评价的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教学效果,总结当次信息化教学的成功与不足,为下次信息化教学提供重要参考。实施与评价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
(五)反思与创新
智慧教育时代,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能止步于参考别人、模仿别人,而应该更加积极主动,结合自身的信息化教学经历和体验,深入研究与反思,大胆进行改革创新,不断尝试探索完全适合自身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并进行推广和宣传。教师不仅是信息化教学的学习者、传播者,也是信息化教学的研究者、创造者。反思与创新是智慧教育时代教师信息化教学的高阶能力。
二、智慧教育时代发展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必要性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的号召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不断深入应用,信息化教育成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国家也对教育信息化发展作出了规划与部署。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首次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作出部署,之后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技[2016]2号)、《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等相关政策,进一步丰富了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推进教育信息化迈入新的发展台阶。2017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对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设任务,明确要求“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再次强调“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面对国家的部署和呼吁,职业教育教师应积极做出回应和开展行动,发展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而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二)实施智慧教育的应用驱动
智慧教育时代,各种新兴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职业教育迎来新机遇。各种高标准、高质量的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场地、数字化场所以及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产教融合基地应运而生,超星学习通、智慧职教云平台、蓝墨云班课等众多在线学习平台蓬勃发展,以及各种基于大数据和智能技术的教学管理和评价诊断平台被广泛深入应用。处于这一浪潮中的职业教育教师想要站稳脚跟,必须适应智慧教育带来的深刻变革,以应用为驱动,积极主动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开展个性化、精准化教学,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三)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2021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明确了职业教育不仅涵盖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还包括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由此可见,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Dewey)指出,教育是不断变化的,倘若我们依旧沿袭昨天的方式培养今天的学生,这实际上等于剥夺了这些学生的明天[6]。智慧教育时代,学习环境、知识呈现方式、学习方式和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如果教师还是止步不前,无视信息技术引起的教育变革,无法灵活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有效开展教学,无疑会阻碍学生前进的步伐,难以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智慧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高阶形态,能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目标,培养拥有智慧的高级人才。而智慧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拥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保障。
(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在智慧教育时代,技术赋能教育,大大解放了教师劳动力,但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完全取代教师,而是为了推动教育变革,激励教师对教育发生机制开展进一步探索,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7]。各种先进技术促使教育教学发生深刻变革,教师作为教学主体面临着诸多挑战。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智慧教育时代,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效,成为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核心要素。职业教育教师能否较好地适应智慧教育环境,娴熟灵活地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痛点,成为了高素质教师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教师需要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进行优化升级。
三、智慧教育时代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问题表征
(一)不适应教学变革,应用意识淡薄
智慧教育时代,面对新技术的深入应用和新理念的宣传推广,职业教育教师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数字原住民”类教师,因其出生在蓬勃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具备较好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对于信息化教学驾轻就熟。而“数字移民”类教师,因其出生在信息化浪潮之前,掌握各类信息技术需要经历曲折艰难的学习。在当前职业教育中,“数字移民”类教师占据较大比例。这类教师面对信息技术引起的教学变革无所适从,运用信息技术寻求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意识更是无从谈起。
(二)培训与实践分离,转化迁移欠缺
信息化教学培训已经成为许多职业院校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每年都会组织大批量教师参与校内或校外相关培训。然而,由于大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对于信息化教学培训与信息化教学实践带有偏见和排斥心理,并没有很好地将培训内容及时消化、梳理、总结、提炼,也未能将其很好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最终导致职业教师培训习得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没能较好进行转化和迁移成教师个人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止步于教学应用,创新意识不够
大部分职业教育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理解还停留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在实际教学中,他们仅仅满足于能应用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即可,认为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特别提出创新性的方式方法是专家或者学者的事情,与自身无关。这就导致普通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创新性成果比较欠缺。殊不知,智慧教育时代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以及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信息化教学的学习者、应用者,也要成为研究者和创造者。
(四)侧重建设轻应用,教学成效不佳
职业院校一些教学部门为了完成建设任务,耗费大量资金建设了高端的智慧教室等数字化场所以及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但是场所或资源建设完成之后,教师却没有有效利用,有的场所或资源成为了摆设,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比较严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仅包含资源开发建设的能力,有效应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从而达到培养智慧学生的目标,才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内涵,也是智慧教育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