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推进策略
作者: 王晓伟
摘 要 1+X证书制度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采用SWOT方法,总结出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实施的优势:高职院校大力支持实施1+X证书制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的设施完善、学生对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积极性高;劣势: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弱、课程内容与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匹配不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缺乏资金保障;机遇:国家陆续出台的政策提供了强大推力、物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培训评价组织的建立提供了有力保障;挑战:企业的认可度较低、培训评价组织与物流企业对接不畅、激励机制尚不健全。据此提出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推进策略:完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实施政策、提升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师资专业实践能力、完善课证融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发挥多方主体参与的协同效用。
关键词 SWOT分析;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1-0069-05
作者简介
王晓伟(1989- ),男,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贸与流通学院讲师(咸阳,712000)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 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SGH21Y0503),主持人:王晓伟
一、问题提出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为落实职教20条有关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要求,2019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强调相关院校要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2019年6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发布了《关于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名单的公告》,试点工作正式启动,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成为试点的领域之一。目前,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已两年有余,试点工作做得怎么样,有没有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有没有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有没有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等,对于这些问题有待进行深入研究。而利用SWOT分析法恰好能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SWOT分析法也称为态势分析法或矩阵分析法,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Heinz Weihrich)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在开展SWOT分析时,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调查,挖掘与其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外部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而对这四个方面进行系统性分析,找出现存问题,最终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SWOT分析作为常用的一种战略分析工具,最初在企业管理中广泛使用,后来,因其具有框架清晰、易于理解、操作简便、通用性强等优势,逐渐被用于教育领域,尤其在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教师队伍建设、院校发展战略制定等方面得到充分应用,见赵华平等人[1]、赵跃等人[2]、段国立[3]、金晓艳等人[4]、李俐等人[5]、吴婷[6]、高军[7]、巩晶骐等人[8]的相关研究。
由于SWOT分析法能够实现对研究对象内部、外部环境要素的系统性分析,并对各要素进行匹配,有助于得出合理可行的实施策略。而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的实施恰恰涉及面广,参与要素众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的实施具有合理性和适切性。因此,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全面分析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实施中的内部优势与劣势,明确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威胁,从而提出有效的战略性对策,以期为1+X证书制度在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深入实施提供参考。
二、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实施的SWOT分析
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内部与外部环境,共提炼出12个影响高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实施的重要因素,见表1。
(一)内部优势分析(S)
1.高职院校大力支持实施1+X证书制度
第一,积极组织申报。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以来,全国已遴选92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中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学校374个,占开设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高职院校的29%,体现出高职院校对于在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的积极性。第二,成立管理机构。各试点院校往往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为主体,成立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小组,由院长牵头统筹安排,实训中心组织协调,教辅部门全力配合,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具体落实,共同开展试点工作。第三,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各试点院校设立专项资金,选派专业教师参加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试点相关的说明会、研修班,为高质量完成现代物流管理专业1+X证书制度的试点任务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2.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的设施完善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考核分为线上考核和线下实操两大部分。在软件方面,各试点院校都安装了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系统和办公软件;在硬件方面,各试点院校都准备了充足的监控、电脑、实操设备手持终端、条码打印机、托盘、货架、货品等设备。总体而言,各试点院校在现有的实训条件基础之上,根据考核站点考场建设标准,加大软件和硬件建设,使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完全具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的基础设施。
3.学生对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积极性高
目前来看,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可考取的职业技能证书唯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叉车证。由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学生专业技能要求更高,往往把具有实战背景的学习重难点和操作重难点融入到考核中,学生在考证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让其在初入职场时显得更加游刃有余,学生确实从中获益,反过来激发学生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积极性。同时,随着国家对1+X证书制度的不断推进,在学校、教师协同开展的有效宣传下,学生对现代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获取学历证书前提下,有极大的热情考取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二)内部劣势分析(W)
1.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弱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需要高职院校打造一支充分理解1+X证书制度精神实质和准确把握1+X证书制度实施要求,并能胜任现代物流管理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新技能教学与培训的师资队伍。但是,现有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人员队伍组成结构比较复杂,许多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领域转过来的,或者从大学毕业后直接参加了工作,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物流管理相关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弱,与实施1+X证书制度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2.课程内容与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匹配不佳
在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是基于当下物流行业能力需求,并根据典型岗位、工作任务的技能需求形成的。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所设课程包含的内容很广,并未按照以需求、行动、问题为导向开发课程内容,使得核心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不相匹配,从而无法实现课程学习与证书培训的互认、互换。
3.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缺乏资金保障
目前,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仍处于试点阶段,由于学校层面没有制定详细、明确的资金投入机制以及奖补资金普遍封存,二级学院层面也无法提取学院发展基金进行专项补助,再加上学生本身不交任何培训费用,从而导致每个批次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都处于无任何收益甚至“亏损倒贴”的状态,很多学校逐渐停止了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考核工作。
(三)外部机遇分析(O)
1.国家陆续出台的政策提供了强大推力
2019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提出了1+X证书制度试点的内容、范围、安排、组织实施过程。2019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健全协同推进机制、有序开展有关师资培训、规范考核颁证、严格监督管理。2020年6月,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发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指南(试行)》,指导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进一步规范标准内容结构、编写表述规则和格式要求等。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在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有关经费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就1+X证书培训、考核工作相关费用列入学校预算、绩效工资向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倾斜、优先支持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等提出明确要求。由此可见,国家层面出台的一揽子鼓励引导性政策,为1+X证书制度试点的开展直接提供了政策指引和根本遵循。
2.物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近年来,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在生产、加工、消费领域的各项需求也随之增加,拉动物流需求不断增长,促使物流业快速发展。随着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企业对物流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现代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是在高职学历教育基础之上,增加了职业技能考核,旨在培养既具备物流知识又具备技术创新能力的物流人才,恰好可以满足物流行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物流行业迅速发展对物流人才需求的旺盛,反过来拉动现代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为其顺利推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3.培训评价组织的建立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推进中,培训评价组织是具有行业组织、教育机构、评价机构等多重属性和功能的服务组织,也是1+X证书制度实施取得成效的重要主体和有力保障[9]。当前,从国家层面到省市层面,都建立了许多现代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专门负责物流行业标准编制、能力单元开发、企业需求分析、现代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教材和学习资源开发、考核站点建设、师资培训、证书颁发等工作,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外部威胁分析(T)
1.企业的认可度较低
尽管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1+X证书制度的试点,大力倡导企业参与,并给予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相应的岗位和待遇。但是,物流企业对于参与1+X证书制度的试点缺乏信心,并没有将考取现代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招聘条件,也未全面要求在岗人员必须参与现代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获得现代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与未获得现代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在岗位晋升、薪资方面没有区别,导致在岗职工对考取现代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积极性较低,不利于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
2.培训评价组织与物流企业对接不畅
企业与培训评价组织是实施1+X证书制度的两个重要参与者。培训评价组织要开发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就必须与物流企业积极对接,按照物流企业生产技术需求挖掘标准元素。然而,现实情况是培训评价组织对于物流企业提出的需求反应迟缓,导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代表的技能和能力与物流企业需求的技能和能力脱节,从而进一步弱化物流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意愿,对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开发不感兴趣,也不愿意耗费成本与培训评价组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