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核心内涵、逻辑主线与实践审视

作者: 张理

摘 要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同时也是衡量和评判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核心内涵应包含: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人力资源支撑;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彰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优越性。其逻辑主线应把握: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发展基点;激活多元办学关键内核;拓展多维融合基本路径;提高职业教育开放水平。其实践路径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审视:树立大职业教育观,更新教育教学思维理念;聚焦制度建设,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新格局;重构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推进职业教育办学开放化;围绕产业发展,优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

关键词 新时代;职业教育;适应性;核心内涵;逻辑主线;实践审视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3-0026-05

作者简介

张理(1963- ),男,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西安,710077)

基金项目

2021年度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新时代西安市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Y159),主持人:张理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为新发展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标中指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由此可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成为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方位的新特征、新要求,同时也成为衡量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旨在从整体上理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丰富性、深刻性内蕴,准确把握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逻辑主线,找出其“如何增强”的具体实践路径。

一、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核心内涵

科学理解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核心内涵,必须着眼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逻辑起点。

(一)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

《建议》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3]。实施以内需为导向的“双循环”发展战略核心是要建设高质量的现代经济体系,而高质量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有机发展过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推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可以提高现代产业、新基础产业发展中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提升产业链和人才链匹配度,减少国家财政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源的双重浪费,适应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现代经济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可以有效解决我国现行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结构性矛盾,为“双循环”发展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人力资源支撑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一个子系统,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需求侧结构性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两个转化”。一方面,通过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职业技术人才供给侧改革,强化创新型人才根基,摆脱我国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危机,实现传统技术人员向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转化。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庞大,雄厚的人力资源是发展实体经济的主要着力点,对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提升经济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先天优势。2019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7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23.4%,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7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50.9%,这标志着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正在成功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4]。但是,仍旧没有充分释放人力资源内需潜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将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化开放格局,打通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水平,进一步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基数转化为人力资源基础,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人力资源支撑。此外,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职业技术教育供给侧改革,对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紧抓时代发展机遇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彰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优越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和解放“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5]。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历史发展高度,提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党中央通过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彰显中国特色职业技术教育优越性。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职业教育不再是单一的打通人的求职通道,更重要是满足人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如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助力职业发展、自身价值实现等。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更为多样的、丰富的职业教育机会,打破传统年龄、学历等职业教育壁垒,满足人民群众的终身教育需求。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能够有效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彰显出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优越性。

二、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逻辑主线

逻辑主线是任何理论系统化的基础和前提。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要整体把握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在结合新时代发展主题,遵循职业教育内外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紧抓以下四条逻辑主线。

(一)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发展基点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首句就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为我国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和类型定位奠定发展基石。2020年9月教育部出台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进一步明晰了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方向和任务,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相互融通,职业学校办学定位清晰,专业设置和人才供给结构不断优化”。

第一,以人的实践能力培养为根本。“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重视人的实践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一是凸显实操能力培养,在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中实现技术技能的塑造。二是围绕学生专注力的培养,注重弘扬工匠精神和大国工匠的培育,在理论与实践中养成学生专注力。三是强调学生综合素养,如劳动精神、职业道德等。第二,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更好就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也是将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转化为人力资源基础的具体体现。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要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第三,牢牢把握服务宗旨。一是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主要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展开。二是体现职业教育的社会职能担当,如巩固小康社会成果、乡村振兴角色职能等方面。

(二)激活多元办学关键内核

跨界教育是职业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的先天优势。政行企校多方联动,多元主体协同办学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内核。第一,坚持“一元”管理根本,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办学。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增强,职业技术教育坚持“一元”管理根本,“多元”办学主体将从根本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优势将充分展现。另外,可打破长期以来政府“一元”主体的局限。“多元”具体指办学主体并非只限于政府举办,公、私企业,行业产业,社会团体组织等都可成为办学主体,既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效性。第二,丰富多元办学新形态。丰富多元办学形态,可以激活多方资源优势,在拓展职业教育多元办学形式的基础上形成共赢新局面。一是在稳固国有、公办职业教育根基的同时,实现民办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二是继续办好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形式职业教育。三是发挥联盟、集团化等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上的优势并进行实践探索。第三,推动职业教育的多元参与。一是健全职业教育社会化过程中质量评价的多元参与,以保证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如政府部门的发展质量考核,社会团体、行业指导委员会的质量评价。二是职业教育发展经费的多元参与。经费的多元参与可以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资源整合,发挥“利益”和“资本”的纽带优势,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三)拓展多维融合基本路径

融合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实现自身发展的基本路径。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必须深化“融合”的多维内涵,遵循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拓展多维融合路径,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侧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侧的精准对接。第一,深化产教融合力度。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也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主要任务。一方面,职业教育要依据区域产业发展特色提升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促进专业链、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自觉形成自身发展的优势特色。另一方面,强化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的时空匹配,扎根于产业发展中,形成人才链与岗位链的精准对接,使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形成同频共振的发展新样态,从根本上助力现行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第二,加快职普融通建设,全力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职普融通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也是本质特征的体现,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打破传统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局限。一是打通职业教育纵向发展通道,拓展职业技术人才上升空间。二是打破“鄙薄技能”认知,拓展职业技术人才就业渠道。三是深化职普融通,如专业共建、学籍互转、学分互认、师资互派、项目攻关等,通过深化多维职普合作,做实做细职普融通。第三,办好1+X试点,做实书证融通。书证融通是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人才链与岗位链精准对接的重要手段。一是贯彻落实1+X证书制度,使产业标准、教育标准、技能标准三者有效衔接,统筹促进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同步发展。二是做好区域产业分级分类工作,及时掌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信息、人才需求大数据预测,通过服务产业链、人才链对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打造“职产命运共同体”。

(四)提高职业教育开放水平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开放水平是体现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基本表征,关系到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强弱。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需要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水平。第一,提高职业教育产业化开放水平,让职业教育植根于区域产业发展之中。“双循环”发展格局的目标是建设高质量的现代经济体系,而构建高质量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职业教育产业化开放水平的根本任务是助力现代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促进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一是可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如学习内容、学习场域、学习形式将更为开放。二是强化职业教育动态水平,如充分依据产业发展形态调整职业教育发展机理,避免资源浪费等。第二,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开放水平。“双循环”为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开放水平创造了环境条件。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决定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适应性以及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程度。一是要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理念,既要办好自己的事,促进国内循环,也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作为,推动国际间合作共赢。二是增强国际担当。我国是职业教育大国,发展成绩瞩目,要认真总结和梳理自身发展经验并积极推广,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