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边玉柱 李艳芳 何潇蓉
摘 要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呈现学科智能、协同行教、品质魅力的特质,具有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匹配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满足新时代教学改革要求的价值意蕴。基于此,构建涵盖学科素养、创新素养、信息素养、道德素养以及协作素养5个一级指标的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问卷调查法收回的163名职业院校教师、教研员的调查结果表明,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强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实施本科层次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时,要从“多面”“多层”“多维”视角出发,采用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策略。
关键词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7-0073-06
作为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育的主窗口,职业教育肩负着打破“技工荒”困局以及助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培养教师核心素养可有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2021年8月,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印发《“十四五”期间职业院校教师素养提高计划》,推出访学研修、公共课教学能力提升、课程实施能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1+X”证书种子教师培训的五大战略举措,切实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养。在此背景下,提升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对接时代育人需求,成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现阶段职业高等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提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有利于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促进高层次、高技能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但当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情况如何,核心素养水平怎么评估,相关研究还十分缺乏,国家层面也尚未出台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因此,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强化教师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提升的价值意蕴
(一)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到2025年要基本建成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一方面,强化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有利于教师深化对医疗卫生类、教育类以及高端制造业等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由此提升产业链水平、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持[1]。另一方面,提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可实现教师与新基建、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现代化建设领域的结合,搭建本科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立交桥”,促进职业教育向现代化方向迈进。
(二)匹配技术型人才培养需要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与信息技术应用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对于复合型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激增。而当前教师普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影响,专业能力与素质整体不高,致使高层次、高技能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成效不明显[2]。加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培育,有利于培养更多高层次、高技能应用技术人才,匹配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提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能够增强教师对自身角色认同感,促进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课程的创新升级,为破除我国经济发展的“高精尖”技术人才短缺困局提供强劲助力。另一方面,提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能够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增强教师职业意识、明确教师发展方向与定位,为培养高质量技术型人才提供强大师资支持。
(三)满足新时代教学改革要求
伴随职业教育深入发展,新时代教学改革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提出新要求,要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应“以人为本”和“以知识为本”,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核心能力,加强创新教学改革。一方面,提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与“以人为本”的新时代教学理念相契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基础,提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有利于教师根据新时代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优化自身教学方式,促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另一方面,提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与“以知识为本”的教学思想相契合。加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有利于强化教师专业化能力,在提升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促进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的特质
(一)学科智能: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核驱动
所谓学科智能,即教师将学科思维、学科理解不断内化,形成学科理论、知识、技能、技巧等要素的集合体[3]。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曾将学科智能视为未来教育的首要智能,并认为学科智能是个人从事创新性职业、完成自我实现的首要前提[4]。就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而言,学科智能是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核驱动,可有效提升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借助学科智能,可促使自身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的同时,建立学科知识与学科实践之间的衔接点,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学科教学活动,以提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协同行教:教师核心素养的动力源泉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共同体。在此背景下,促进教师协同行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5]。就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而言,协同行教是教师核心素养提升的动力源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高水平的协调沟通能力。协调沟通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协同合作的基础,是实现情绪管理与解决冲突的关键,能够有效加强教师间的信任感,提升教师参与教育教学合作的积极性,为增强教师核心素养提供重要支撑。二是高质量的伙伴关系建立能力。良好伙伴关系是教师协同合作成效提升的重要保障,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总之,教师间只有形成默契化、平等化的合作伙伴关系,才能使团队价值实现最大限度的发挥,强化由团队发展带动个人素养提升的辐射效应,进而促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品质魅力:教师核心素养的关键保障
良好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质是教师实现自身发展的关键。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中,教师发展的首要因素是优异的品质魅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应具备以下几方面品质精神:其一,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念。作为教师终身发展的源动力,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先决条件。积极的价值观念可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为实现高层次、高技能应用技术型人才培育的价值发挥提供保障。其二,远大的职业情感追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应当拥有对自身职业生涯的情感追求,在教书育人职业生涯中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进一步明确自身职业发展目标以及目标达成路径,从而实现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其三,强大的职业精神品格。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需要拥有德艺双馨、知行合一以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品格,才能有效培养教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为教师核心素养提升提供关键保障。
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上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价值意蕴与特质基础上,结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验证各评价指标的合理性。通过客观评价教师核心素养情况,真正实现“以评促教”,提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并灵活采用与评价对象相契合的方法进行设计[6]。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所选评价指标能够有效反映教师核心素养提升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以教师核心素养的实际数据为依据,开展相关评价工作。
2.可操作性原则
通常而言,评价指标体系不但要适用于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还需要适用于同业评价[7]。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要涵盖教师发展目标、发展成果等横向对比内容,同样需要能够与上一阶段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进行纵向对比。根据社会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的要求,将对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可测量的评价指标。
3.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定性评价是用语言文字进行描述,借助以往经验,主观上分析评价对象的特点与变化规律;定量评价是采用数学语言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其通过数学建模,并采用数学模型对评价对象进行数量关系、特征变化分析。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能够大幅提升评价的完整性以及结果的有效性。对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而言,应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以定量考核标准作为依据展开评价。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依据2022年全国两会上提出的关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结合职教本科和应用型本科职业院校教师核心素养评价结果,将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分解为不同评价组成因素。参考学术界相关研究[8][9][10],最终构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实践素养、创新素养、信息素养、道德素养以及协作素养5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见表1。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评价目标、评价维度以及评价因子三个层面。
1.测评目标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层任务在于加快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标准建设,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和教育公平,提升教师教育质量。
2.测评维度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涵盖3个领域的内容,具体包括学科领域、品质领域以及生存领域。三大领域的相关指标足以检验教师在教育教学及社会交往过程中自主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学科领域”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评价的重点内容,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可最直观地体现教师教学能力。其中,“创新素养”是检验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衡量标尺之一,也是教师开拓多样化教学活动所需的重要品质;“信息素养”是教师核心素养的外延,是体现教师现代化智慧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出个体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的能力。“品质领域”强调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与社会担当;“生存领域”是对教师隐性核心素养的评价,是教师合作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需求。
3.测评因子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测评因子,即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化。“实践素养”中的新技术习得与应用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新技术、新知识的理解力和应用力。知识构建和应用能力是教师重组知识框架并将其运用于实际中的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就是教师利用理论教学知识和具体实践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指标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创新素养”中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师通过知识迁移形成新思维和创造新内容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前提。发现新知识能力是教师拓展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结合的重要体现,更是教师培养学生形成外延性思维所需的重要素质。实践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思维基础上的进一步实践,体现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多元化实践活动的应用水平。“信息素养”中的基本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资源和信息工具解决基本教学问题的能力。学科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利用信息处理工具设计学科教学方案和多样化教学活动的能力。科研信息素养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科研活动开展水平和科教融合水平的重要体现。“道德素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教师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也是社会对教师具备积极情感观念、正确人生态度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现实要求[11]。健康审美情趣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是对教师具备发现美、创造美意识的一体化评判。“协作素养”中的良好关系建立能力是指教师基于较强的换位思考能力和同理心意识,通过沟通交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指教师通过协商和综合各方观点有效协调成员间开展合作的能力。情绪管理与冲突解决能力是指教师对自身及他人情绪具有深刻认知,并具备驾驭情绪,缓解、遏制冲突发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