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浙江样例

作者: 袁勇

“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浙江样例0

摘 要 共建“一带一路”是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时代使命。“一带一路”背景下,浙江省通过畅通政策以及推进校企并进为浙江职业教育“走出去”凝聚共识、奠定基础。浙江职业教育形成了以重大平台建设为载体、以部省市共建为抓手、以对接国际需求为关键、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手段的职业教育“走出去”发展格局。未来一个时期,实现浙江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可持续发展需建构长效发展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国际特色标准。

关键词 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一带一路;浙江;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21-0062-06

2020年9月16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将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程度、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作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点任务,鼓励国内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2021年1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强调,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走出去”既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院校参与国际职业教育治理的需要,更是提升自身吸引力、提高中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的迫切需要。职业院校要抢抓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期,不断挖掘自身发展的内生潜能,积极服务国家“大外交”[1]。浙江省职业院校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职教“走出去”的积极践行者,必须勇于担当,开拓创新,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共建,不断探索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新路向,致力打造职业教育对外开放高地,着力推进职业教育“走出去”,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一、浙江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基础

共建“一带一路”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和载体。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浙江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新方案,不断提升本省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十三五”时期,浙江省先后出台了《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旨在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对外开放精神,促进长三角地区职业教育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推动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全省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进程提供政策保障。宁波等城市成为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全国首个地级市层面的国家教育对外开放试验区,为浙江省职业教育国际化先行试点和探索国际化先行经验提供了重要契机[2]。浙江作为全国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发达省份,全省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形成了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良好局面。一大批浙江企业“走出去”对国际化、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激发了全省职业院校“走出去”的使命担当。同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职业院校“走出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保障,全省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为职教“走出去”提供了硬实力。

(一)畅通政策为浙江职业教育“走出去”凝聚共识

浙江省不断颁布与实施相关政策,为全省职业教育“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浙江省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始发地,始终将落实国家战略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和担当,在共建“一带一路”中主动作为、精准施策。浙江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稳增长、调结构、拓市场为总要求,把培育全省民营跨国公司作为“十三五”时期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举措,为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外贸优进优出、促进全省开放型经济创新发展和动能转换奠定坚实基础。浙江省专门制订《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年)》,大力发展境外办学,增强全省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竞争能力。浙江省教育厅、商务厅和省外办联合组织并实施浙江高等教育海外推介工程,组织高校到国外举办教育展,扩大浙江高等教育国际认知力;有计划地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建设,大力建设浙江特色的汉语国际推广基地,扩大中国文化和浙江教育国际影响力;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办学优势,积极开拓境外办学市场,主动参与和适应国际教育服务贸易[3]。同时,每年发布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报告,将境外办学项目列为12项指标之一,对全省本科及高职院校进行排名。这些政策举措调动了职业教育“走出去”的积极性,为实现浙江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共建奠定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校企并进为浙江职业教育“走出去”奠定基础

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职业教育的时代责任,也是企业的应有之义,浙江职业教育通过推进校企合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奠定了坚实基础。自2012年开始,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服务地方企业“走出去”需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外事学校、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先后在海外举办了22个办学项目、培训机构,区域覆盖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浙江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排头兵。2012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承担起教育部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重点项目——中国职教“走出去”计划,深度探索高职院校伴随中资企业“走出去”、依托输出国当地资源办学、与国际组织合作办学等多种路径[4]。2014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浙江天时国际集团和贝宁CERCO学院,共同组建“中非(贝宁)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成为浙江省高职院校在海外举办的第一所办学机构。其后,该校又先后成立了印度尼西亚文化交流学院和斯里兰卡学院。浙江省其他职业院校在“领头雁”的影响和带动下,纷纷推进“走出去”战略。2016年,宁波外事学校罗马尼亚分校暨中罗(德瓦)国际艺术学校正式启动,开创了国内中职教育境外办学的先河。2017年,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与俄罗斯国立旅游与服务大学合作设立中俄旅游学院,成为第一所浙江高校在俄罗斯设立的境外办学机构。2018年,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与卢旺达北方省最大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穆桑泽职业技术学校合作成立卢旺达穆桑泽国际学院,派遣专业教师在卢旺达组织教学活动;同时,中卢两校合作成立职业技能发展中心,为卢旺达培训技术技能人才。2019年,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在罗马尼亚成立中罗丝路工匠学院,先行开设了服装设计、美妆和工业机器人3个专业,成为中国第一所在该国举办中罗合作办学机构的高职院校,得到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罗马尼亚教育部等高度重视,深受当地学生和家长欢迎。

二、浙江职业教育“走出去”的现状

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浙江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浙江制定了《浙江省高等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2025年)》,提出实施“对外影响力提升工程”,扩大教育交流合作,鼓励社会力量联合职业院校开展境外办学。“十四五”时期,面对历史发展的全新挑战,浙江作为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重要窗口,积极抢抓职教发展新机遇,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国际化战略,主动寻求职教“走出去”新突破和新路向。面对疫情严峻形势,浙江省主动谋划,积极行动,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再到院校的央地校联动发展机制[5]。

(一)以重大平台建设为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的载体

浙江职业教育“走出去”离不开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通过以重大平台建设为载体,聚力扩大职教合作“朋友圈”,为职业教育“走出去”提供合作契机。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9月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三次会晤时提出的建立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的倡议,2022年4月,在金砖五国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正式成立,68家国际职业院校、行业组织、企业等成为发起成员单位,联盟执行秘书处设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该联盟对于促进金砖国家之间职业教育合作走深走实,搭建信息和对话平台、共同应对国际教育领域挑战等均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0月,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倡议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职业院校产教联盟,搭建各国校企之间信息互通、项目合作的平台。2022年3月,教育部发函至浙江省教育厅,支持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中国—中东欧国家职业院校产教联盟并承担联盟秘书处职责。联盟建设工作进展顺利,首批入盟成员单位达118家。其中,中国49所院校、11家企业及其他机构,覆盖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中东欧国家除斯洛伐克和立陶宛外共15个国家38所院校、20家企业及其他机构。2022年5月,由教育部支持和指导,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浙江高职院校参与建设的中非职业教育联合会正式成立,致力组织实施中非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非职业标准推广和非洲职业院校能力提升建设。

(二)以部省市共建为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抓手

浙江职业教育“走出去”离不开部省市的共建统筹发展机制的保障。2019年2月18日,教育部与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宁波教育对外开放战略规划制定工作接受教育部指导,教育部对宁波开展的“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合作试验区探索、承办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组建中国—中东欧国家职业院校产教联盟、与中东欧国家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办学、打造“留学宁波”教育品牌、做强职教援外培训和境外办学等工作给予重点支持。2021年10月,浙江省教育厅、商务厅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一带一路‘丝路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升“丝路学院”办学质量,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商务厅、浙江省外办等多部门联动,按照职责分工,全力支持“丝路学院”办学。浙江省发改委将“丝路学院”建设纳入全省“一带一路”工作目标考核进行重点推进。2022年6月,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商务厅联合认定并发布了首批“丝路学院”名单,见表1。2022年2月,为共同推进浙江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教育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签订了《教育部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浙江省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备忘录》,致力打造浙江教育对外开放高地。部省合作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高质量发展,参与“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实施,支持浙江全方位推进与中东欧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支持浙江职业院校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鲁班工坊”“丝路学院”,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同时,浙江省着力提升全省高校开展境外办学的积极性,以考核促发展。浙江省教育厅委托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每年编撰“浙江省高校国际化年报”,将境外办学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内容纳入其中。年报每年对全省高校按类别根据国际化水平排序,定期向社会公布,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为全省职业院校“走出去”办学助力鼓劲,持续激发职业院校登攀新高地的动力。

(三)以对接国际需求为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关键

新时期,尽管国际局势多变已成常态,信任危机、逆全球化危机时有发生;但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求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强烈。职教“走出去”作为新时期服务国家大外交、促进民心相通的有效方式,需要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际需求,增加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以拓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深度和广度。

首先,助力企业“走出去”开拓新发展空间。浙江作为外向型经济省份,民营企业是“走出去”企业的主力军。浙江充分发挥省市外办作用,大力推进国际友城建设。同时,“走出去”的职业院校由初期的技能培训发展为输出专业课程和教学标准,为当地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系统展示中国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不断增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友好关系,不断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社会基础,为企业“走出去”创造和谐友好的发展空间[6]。同时,地方政府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全力支持,自我加压,不断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浙江职业院校积极对接企业需求,帮助企业培养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和具备一定职业技能和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服务浙江企业在当地落地生根、稳步发展。

其次,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促进相互信任。鼓励中外合作院校互派留学生、师生互访、互邀举办国际文化节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积极搭建中外人文交流平台,深入推进中外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增进彼此了解,促进民心相通。同时,高度重视并加强职教走出去对所在国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协助推进就业,与所在国院校深化合作,争取中外互利共赢效果,赢得信任和支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