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性定位的价值重构与路径选择

作者: 冯寅 曹楠楠

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性定位的价值重构与路径选择0

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基础性作用。通过对贵州省2021年中职招生政策及具有招生资质的189所中职学校招生简章在招生条件、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三方面分析,发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后劲不足与定位不清的问题。重新审视中等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来源基础、学科普通教育的协作基础、国家公共教育的构成基础等“基础性”价值,其基础性定位实现路径指向为:作为职业教育中坚地位的“立交桥”、普职融通全人教育的“孵化器”、教育普惠公平的“保障网”。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性定位;招生政策;价值重构;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23-0006-06

作者简介

冯寅(1986- ),女,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博士(贵阳,550001);曹楠楠(1993- ),女,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

2020年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山地文化特征的贵州特色教育强省建设路径研究”(2020SSD009),主持人:李祥;2019年度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创新团队”课题“贵州特色教育强省战略研究团队”(GZZSCXTD2019—04),主持人:任胜洪

一、问题提出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基础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1]。同时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并驾齐驱、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活动与教育阶段衔接协调发展,因此要求“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强调要“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把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中等职业教育天然属性决定了它是职业教育体系的起点,也是实现国民教育公平的关键抓手。因此,坚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定位并发挥出其应有价值,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是高中阶段教育的本体使命,也是技能转型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2]。然而就现实来看,中等职业学校的社会认同和办学实践与其应有价值存在“温度差”。“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社会认可度还无法使其成为一种自觉或自愿的选择,因此‘普职相当’等政策给予的机会公平,实质上进入中职的是许多在唯分数评价中的弱势群体学生。”[3]中职学校仍受困于“有色眼镜”的包围之中,被看作乃至自认为是“非主流”学校而陷入招生难、培养难、就业难的现实困境。国家教育制度的利好支持与院校办学遭遇碰壁的现实交织折射出了多方因素的复杂对抗,揭示出中等职业教育价值在根本认识上仍存在分野,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性定位仍需重视。

本研究以贵州省2021年中职招生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借助文本分析的方法审视贵州省政策环境下中职学校的实然位置,以此探讨以“基础性定位”作为关键属性的中等职业教育价值意蕴与发展指向。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选择

2013年起,贵州省中等职业教育进入发展快车道,学校数量与生源规模开始快速增长。目前,贵州省具有招生资质的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89所,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超过40万人。近三年来,贵州省致力于打造特色职业教育强省形象,将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和中职“强基”作为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重点。为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竞争力,改变中等职业教育的“传统形象”,贵州省出台一系列促进普职融合的支撑政策,依托“强基”完善中职和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平台,促进中职和普通高中相互融通、学分互认。在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方面,贵州省已建立32个产业链人才培养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中高职协同计划,构建了以36所高职院校为牵头单位、联合100所左右优质中职学校一体化发展的协同模式,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愿景方面,贵州省2021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提出“新增5所省级示范中职学校、中职在校生规模达55万人”,进一步“扩大中高职贯通培养招生规模”。综上可见,贵州省宏观层面的教育政策明确规划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与方向,但“大政策”的顺利落地与基层学校的政策传导效果如何需要进一步探讨。因此,本研究以2021年为时间节点,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环节为突破口,通过对贵州省出台的相关招生政策文本和189所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简章内容进行分析以作问题讨论。

(二)研究样本的确定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政策和招生简章作为指导招生实践的制度文本,具有稳定性和准确性。本研究的分析文本源自两处:一是从贵州省教育厅印制的《2021年贵州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宣传手册》中获取的189所中职学校招生简章,涵盖高职院校中职部35份,省属中职学校9份,各市区(州)中职学校145份;二是抓取教育部、省教育厅、省统计局、省招生考试院等相关数据,以便从贵州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计划数和实际招生数、职普招生数对比等维度展开分析。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使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中职招生制度文件、中职学校招生简章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尝试归纳、描述贵州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招生条件、人才培养、人才输送成效三大环节的政策落地效果。

三、研究发现

(一)招生运行与贵州教育强基地位存在实然差距

1.招生规模出现发展中的“萎缩”趋势

(1)招生数量上中职与普高差距大

相较于普通高中招生数量与办学规模的快速增长,贵州省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表现出“萎缩”趋势。其一,近10年,贵州省普通高中增加了24所,中职学校则减少了43所,见表1。其二,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的绝对数量看似可观,但与普高相比差距较大,近10年普高实际招生增长率约为19%,中职2020年实际招生数却比2011年减少了1.5%,中职招生实际人数不及普通高中一半,且中职招生数自2013年达到顶峰后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见图1。与此同时,中职学校校均办学规模也在缩减,有学者对贵州省中职教育开展实地调研,发现2020年贵州省中职教育处于“中职学校平均规模在2580人左右,1000人左右的占比也不少”的弱势境地[4]。贵州省中职学校的数量、实际办学规模、实际招生人数都存在制度设计与现实选择之间的下沉对抗。

(2)中职计划招生人数与实招人数差距大

在生源规模方面,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表现出招生规模小幅度缩减,实招人数难以达标的特点。根据2021年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统计贵州省2020年中职学校招生宣传手册中的招生数和贵州省2020年教育年鉴中中等职业教育统计表中的招生数①发现,2020年,贵州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任务数是28.5万人,实际招生数为145981人,完成率为51%。此外,贵州省各市(州)实际招生数均少于各地任务招生数,差距最大的为毕节市,见图2。2021年贵州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任务为29.2万人,暂无实际招生统计结果,但可以预见招生数量达标情况仍比较严峻。

2.招生条件宽泛强化了“托底”角色

在对招生对象的质量考核方面,贵州省中职学校招生文本中所设条件比较宽泛,表现出“应收尽收”的特点。贵州省中职学校生源对象包括:处在“关键期”的未成年人,即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高中毕业生;面临职业瓶颈的人员或者退役转业者,如城乡劳动者、退役军人、复转军人、退役运动员;处于失业状态需再就业者,如城市下岗失业和待业人员;处在乡村振兴中的新型农民,如返乡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在年龄方面,少数中职学校根据专业的特殊情况设置了年龄范围,其余专业并无明确年龄要求;在品行方面,招生简章中以“思想政治好”“品行端正”“思想品德表现好”“身心健康”或者“无违法违纪行为”等作为界定;在成绩方面,以初、高中毕业证为主,少数中职学校会根据考试分数从高到低依次录取,但仅有1所学校的招生简章明确要求成绩在280分以上。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入口要求较为宽松,一是本身承担“基础性定位”的使命,二是面对现实冷落试图解决“招生难”的问题。但吊诡之处在于,普惠性质的“应收尽收”造就“难以成才”的刻板印象,反而强化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托底”角色。

(二)培养设置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存在实际偏离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但底气不足

中职学校在承担“就业、升学”双重任务中办学目标定位偏高,培养目标的落脚点不准确。对贵州省2021年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文本分析,可将贵州省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理念大致归纳为三类:50%的中职学校目标定位聚焦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如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技能技术型的医药卫生人才”;28%的中职学校目标定位聚焦培养工匠精神、培养“德技双馨”人才,如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中职部)人才培养目标为“学鲁班精神,做大国工匠”;22%的中职学校目标定位聚焦服务本土、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如毕节市卫生学校目标定位于“适应市场需求”。贵州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强调的是实施中职“强基”,重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经济功能,把中等职业教育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要真真实实地把职业教育办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器”、服务乡村振兴的“蓄水池”。从院校自拟的人才培养目标文本来看,贵州省中职学校似乎并没有完全跟上本省整体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理念,中等职业教育仍属于学校人才培养自留地,未能体现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没有体现出牵中职教育一发而动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认知,束缚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的顽疾亟待破除,培养目标尚待进一步明确。

2.专业设置存在同质化与脱节现象

贵州省中职学校招生文本显示出专业设置领域分布存在同质化的特点。在贵州省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中,计算机信息专业有168个,汽车相关专业有124个,旅游专业79个,幼儿保育相关专业有68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专业有36个,护理专业有32个,与民族特色相关的专业有27个。专业设置与地方行业看齐,但在强调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某些技术领域的专业也存在过于集中乃至同质化的情况。以六盘水市9所中职学校为例,六盘水市是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但全市有7所学校将信息技术、计算机作为主要专业,而与能源材料相关的专业却少有学校开设。同一区域专业设置的同质化,是中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环节的自我设限与自降身份,不利于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及区域特色人才培养。同时,对贵州省2021年的189所中职学校招生文本以“专业”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与分析,显示出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知识维度与社会需求的实用维度存在一定“脱节”。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的农业发展需求为例,贵州省3所专门农业学校共开设19个农业相关专业,且集中在农产品加工、农村电气技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对于迫切需要的种植、养殖、销路拓展等实用技术专业设置较少,学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衔接度仍需提高。

3.中职办学资源保障尚处于“初步”阶段

从贵州省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与硬件数据来看,中职与普通高中仍存在多方面的投入差距。贵州省2020年教育经费中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对比中,普通高中生均13314.89元,中等职业学校生均7977.93元。在实习实训条件方面,189所学校招生简章文本显示出较大的校际差异,如某民用航空职业学院有飞机模拟舱、高铁乘务实训模拟舱、民航实训室、安检实训区等较完善的实训基地,但是县级中职学校实验室、实训设备均显示“初步建设”。师资方面,贵州省2020年中职师生比为1∶24,低于国家标准师生比1∶20,也远不如普通高中师生比,见表2。

在对学生的补助与奖励方面,贵州省在纳入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的同时,省教育厅会提供扶贫专项助学金。贵州省教育厅要求中职学校一至二年级具有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的省内农村户籍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提供扶贫专项助学金,与普通高中的补贴一致。资助政策的实施成为贵州省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保障举措之一,不过从政策文本来看,尚未形成系统的“奖、贷、助、勤、免、补”中职资助政策宣传体系。

(三)输送机制与人才多方通达愿景存在现实落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