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群像特征研究
作者: 余静 李梦卿
摘 要 信息化建设是“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的重点建设任务之一。使用质性分析工具Nvivo12对56所“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发布的信息化建设相关内容进行编码与分析,研究发现:各院校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学校管理等维度呈现出鲜明的群体特征,这些院校通过优化教育教学生态、搭建信息素养平台、增强专业发展内涵、打造智能管理体系,增强了职业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在动力。厘清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群像特征,有利于为其他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建立数字资源共享机制,打造开放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构建高职教育服务新模式;立足校本发展特色,校企协同推进信息化建设。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高职院校;双高计划;群像特征;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23-0012-08
作者简介
余静(1998- ),女,湖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武汉,430062);李梦卿(1969- ),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湖北省重大调研课题基金项目“加快构建湖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问题研究”(2021W23-3),主持人:李梦卿
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信息化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关注和持续加强建设的领域。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未来要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要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全过程,提升“双高计划”学校信息化水平。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双高计划”学校着力将信息化理念融入高职教育发展全环节、全过程,推进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的深度融合。本研究分析了“双高计划”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剖析其建设内涵与发展特征,以期为其他高职院校更好地推进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来探索“双高计划”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具体状况:一是“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上有哪些共同特征?二是这些特征的呈现对其他高职院校起到什么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样本来源
研究对象为入选“双高计划”的56所高水平高职院校(以下简称“双高校”)。为切实把握这些双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特征,搜集整理各校官方发布的信息最为直观可信。因此,本研究资料来源于各双高校官网公开发布的实施方案、新闻报道、案例记录等相关文件,通过在各校官网内检索“信息化建设”“信息化”等词条的方式筛选可用文本,去除内容重复、不显著相关的文本,最终保留224条有效文本作为编码的对象。
(三)研究方法
对获取的样本按照学校进行整理与分类后,采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12对文本进行三级编码,分别为: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通过编码寻找综合性主题,明确核心类属[1]。以56所双高校信息化建设相关案例为样本,基于扎根理论对文本资料进行逐字逐句分析,根据提取出来的有效信息创建新的节点并命名,将各个节点进行统筹与合并,此为一级编码(即为具体特征)。紧接着在一级编码的基础上厘清各节点之间的关系,创建新的关联节点,并根据类属同一节点的频数进行材料来源与参考点的编译,此为二级编码(即为主特征)。最终找到各关联节点的核心类属,建立总括性的节点,此为三级编码(即为核心特征)。
二、研究结果
本研究通过对56所双高校信息化建设资料的整理、分析与编码,形成了4个核心特征(“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师资队伍”“信息化+专业建设”和“信息化+学校管理”)与8个主特征,见图1。
(一)“信息化+人才培养”:提质增效,构建教育教学新生态
从编码结果来看,本研究根据56所“双高计划”学校人才培养相关材料,共总结出2个主特征和4个具体特征,见表1。
1.依托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协同筑建智慧课堂
双高校遵循“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实施技术驱动教育模式变革升级战略,深入推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一方面,依托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以此转变师生教育观念,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如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深入推进继续教育学院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打造教育教学资源库与教学管理平台,该平台可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练、考、评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2],突破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也能够根据学生不同需求构建不同的教学项目,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加快智慧课堂建设,切实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课堂之上,发挥信息化在教师、学生、教学资源之间的重要关联作用,以先进高端的教学设备、海量的教学资源为工具,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使得课堂组织高效有序、教学效果反馈及时、教育评价有据可依[3]。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通过安装极域课堂管理系统软件,实现智慧黑板的广泛应用[4],打造了沉浸式、交互式智慧课堂,为课堂教学注入智慧元素。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已然成为56所双高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遵循,高职院校通过发挥信息化的技术优势与智能优势,全面推进智慧课堂建设,打造共享、综合性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广泛应用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兴教学手段,创新“线上+线下”混合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泛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2.变革传统教学方式,打造育人新模式
纵观56所双高校,其在人才培养进程中实现了教学环境与不同要素之间的融会贯通,除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课堂教学形式,还通过协同组织课外信息化教学活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边界。第一,双高校构建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和育人建设的引领作用。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了“三自主四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培—教—赛—训”一体化的“教练型”师资培养机制[5];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旨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切实推进“以赛促教”育人模式的实施。在高校信息化建设日益成熟的背景下,着重以竞赛的培养形式提升师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现代化育人方式的创新之处。第二,双高校始终坚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快创新创业中心建设,着力提升师生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如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科技、新华三、中兴通讯等国内大型信息类龙头企业联合共建大数据应用技术技能创新中心,重点开展信息数据采集存储等项目的科研和应用技术协同创新[6],实现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纵向贯通。信息化与育人模式的高度融合促进了传统教学思维与教学方式的突破与革新,信息化带来的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优化,更是育人理念的变革,助推教学脱离“唯课本”论、“唯理论”论的困境,重视发掘学生的创新、实践与科研能力,创建“教创结合、教研结合、教赛结合”的优质教学模式,实现对学生科学性、专业性、开放性的培养,以期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创新能力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信息化+师资队伍”:培优赋能,搭建信息素养培育平台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人工智能支持教师治理、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精准扶贫的新路径,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师角色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教师需要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厘清“智慧教师”的角色定位,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同时加大信息化技术应用培训,着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在56所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文本中,可总结出信息化素养和“智慧教师”两个主特征,且根据参考点编码结果可知,各个学校尤其强调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见表2。
1.加大信息化技术应用培训,着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双高校不断加大信息化技术应用培训,通过培训赋能教师,帮助教师提升在教育教学中科学高效地使用人工智能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高校教师的工作效率。第一,加快教师信息化培训工作,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育人观念与实践方式变革。2020年2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以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组织教师线上培训,指导开展网络教研,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与理念是教育培训的前提,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构建扩展性信息化育人思维是培训的首要内容。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不仅深化了教师培训的内涵,也促进了教师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如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信息学院成立了教学工作小组,制订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工作实施方案,积极开展教师在线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确保线上教学有效实施。第二,切实保障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促使信息化培训与教师教学实践有机融合。通过信息化教学培训实现为教师赋能、发展教师数字胜任力是高职院校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举措。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提高双创师资教学能力以及项目指导能力,面向全体双创授课教师开展“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研与信息化支持平台培训”[7],不仅改善了教师双创教学的质量,也提升了育人实效性。
2.厘清“智慧教师”角色定位,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人类有两种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是一种注重功效的、以技术主义为发展目标的理性,与以注重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命自觉的价值理性相对应[8]。当人工智能、信息技术迅速席卷教育领域时,学生也易陷入工具理性的漩涡,从而致使价值理性的缺失。在智慧化教育背景下,教育的本质在于探索“使人成为完全之人”的过程[9],教师则在促进学生应对新兴技术的冲击、适应技术生态变革、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全国56所双高校强调高校教师应与现代信息技术协同共生,在深入探寻智慧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厘清“智慧教师”的角色定位,寻求师生关系的适切性发展,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其一,把握“智慧教师”的内涵,由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向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教师发掘智能教学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是为了优化教学形式,更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求,激发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对教师开展了云教材策划与制作专题培训,云教材能够依据学习者情景化、动态化、形象化的学习需求,将传统纸质教材内容进行富媒体编排设计和交互设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扩展的、可互动的、进度可跟踪的全新教材学习体验[10]。教师能够引领学生合理运用工具理性的力量,通过云教材、云课堂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慧。其二,发挥“智慧教师”的力量,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引导学生在现代信息化发展浪潮中实现价值理性的回归。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培养学生品格,塑造学生正向的价值观及思想品质,而着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完全之人”的应有之义。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有效挖掘了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11];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教师团队参加湖南省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研讨会,学习其他院校不同课程基于空间的教学方法,促进思政课部教师空间信息化建设[12]。通过培训提升了教师的思政信息化教学能力,使思政教育更深入贴近学生,激发学生兴趣,也促进了教师发挥工具理性的作用,帮助学生正确看待技术存在的意义与不足,助推学生思考个人生命的价值,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