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职业教育“课堂革命”的实践透视及行动路向
作者: 瞿晓理
摘 要 涉农职业教育课堂层面的改革,有助于乡村建设的落地和落实。在“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历史转折期,掀起面向三农的职业教育“课堂革命”,是源于“农情”和“学情”双重转型的逻辑驱动。当前,我国涉农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已形成三类主要实践:“田间地头”作课堂、“乡土匠人”进课堂和“风土农情”融课堂,但仍存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课堂缺位、涉农课堂的部分教学对象内生力不足、乡村课堂资源的非系统性分布等困境。未来,涉农职业教育“课堂革命”的行动路向为:全程对接,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的乡村产业课堂;多元分类,构建价值激发动力的新农人课堂;创新支撑,建设科技提质增效的乡村智数课堂。
关键词 乡村振兴;涉农职业教育;课堂革命;行动路向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23-0041-06
作者简介
瞿晓理(1981- ),女,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苏州,215009)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青资助成果之一,资助对象:瞿晓理;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研究项目“新时代职业教育电子商务专业领域团队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实践”(ZH2021010101),主持人:盛立强
职业教育具备“下沉农村,服务农业,培育农民”的积累性优势。我国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对职业教育发挥服务“三农”的独特优势提出要求。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支持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校地合作、育训结合,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和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乡村实践必定要作出各种变革,其中“课堂”是革命的主场域,关系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能否落地落实。
一、涉农职业教育“课堂革命”的驱动逻辑
涉农职业教育面向“三农”的主要价值在于“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能的支撑”,而判断这个价值的实现依据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否耦合“乡村新经济、新产业的农情趋势”;另一方面,是否契合“新农人在新时代的学情特征”[1][2]。当前,我国正处于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历史转折期,“农情”和“学情”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驱使着涉农职业教育课堂的变革。
(一)农情:乡村产业趋向“智数化、生态化及多样化”
涉农职业教育“课堂革命”的驱动力之一,源自“农情”在新时代的转变。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不同层面对我国农村建设的提档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总体要求的首要任务。随后,国家围绕“产业兴旺”的目标,聚焦“农业科技园”“数字乡村”“休闲农业”“生态农场”等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建设规划,凸显了乡村产业的转型趋势:一是智数化,即引入以人工智能、数字科技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赋能农业转型升级,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生态化,即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技术体系,推动乡村产业的绿色循环发展;三是多样化,即开拓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多门类培育乡村新业态,增强乡村发展的新动能[3]。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元素。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呈现的“智数化、生态化及多样化”趋势,意味着涉农职业教育课堂要重塑其“产教融合”的教学行动路径。首先,从“产教融合”的起点价值来看,乡村课堂的教学和培训不再局限于“扶贫帮困”的价值导向,更应该侧重乡村产业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从“产教融合”的过程维度来看,涉农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等,都应依据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趋势,实施重塑和更新。最后,从“产教融合”的成效指向来看,涉农职业教育的课堂育人成效所指向的领域,将从第一产业拓展为一、二、三全产业。由此可见,“农情”在新时代的转变,赋予了涉农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新的内涵,是其实施“课堂革命”的第一重驱动逻辑。
(二)学情:乡村劳动力转向“多元化、职业化及市场化”
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劳动力,是涉农职业教育课堂的主要教学对象;“农情”随时代发生巨变,乡村课堂的“学情”也在迭代更新,具体表现为:第一,劳动力结构趋向“多元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多种因素促使农村劳动力的构成从“单一农民”趋向“多元群体”,返乡就业创业的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以及土生土长的农民群体等,都是如今集聚在乡村的劳动力人口[4]。第二,劳动力属性呈现“职业化”。一方面,现代农业的发展,拉长了农林牧渔的产业链,使从业人员的分工更加精细化,让众多务农人员细耕特定的产业领域;另一方面,乡村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催生了诸多乡村新职业,使得乡村人口的生计方式呈现“职业化”特征。第三,劳动力配置走向“市场化”。农村生产力的进步,释放了大量农业劳动力,这些富余劳动力转移至非农领域,促使劳动力的分布、结构及价值都以就业市场为主导。
乡村人口的“学情”转向“多元化、职业化及市场化”,促使涉农职业教育课堂越来越重视“分层分类”“实践导向”及“可持续发展”等教学理念,相应的“教师”“教材”和“教法”改革越来越被强调。首先,作为课堂内与学生互为依赖的关系体,因“学情”的转变,“教师”的角色将被赋予更高、更多的要求,即教师不仅是涉农知识和技能的教练员,还是乡村振兴战略下价值和观念的引导员,更是“新农人”职业选择和就业过程中的咨询员。其次,作为职业教育课堂的基础性支撑,因“学情”的转变,“教材”将更加注重“新内容”和“新形态”,以满足新时代乡村人口的多元教育诉求,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最后,“学情”的变化,呼唤涉农职业教育课堂必须打破固化模式,采用“多样的教法”以契合“多元的群体”,例如采用“实用的教法”以对接“真实的职业岗位”,采用“灵活的教法”提升“群体的市场适应性”,等等。
二、涉农职业教育“课堂革命”的实践类型
为了紧跟“农情”趋势、契合“学情”变化,我国涉农职业教育在“课堂革命”方面开展了一些探索,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实践类型。
(一)“田间地头”作课堂
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强调“真学、真练、真做”,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场所具备真实生产的功能。基于上述理念和要求,部分涉农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纷纷尝试将“课堂教室”搬入“田间地头”[5]。例如,上海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依托主管部门所在辖区的农田等生产资源,探索构建了“以生产农田为主课堂”的培训模式,让每个学员能零距离接触各类农产品,确保他们能够习得各种农业技能。而对于生产性农田资源并不丰富的职业院校,则典型地探索出了另一种模式:“教室+田间”的混合课堂[6]。例如,浙江金华九峰职业学校,以校内各涉农专业为单位,建立“农田生产队”,利用集中实训和寒暑假时间,让学生带着在学校“教室内、书本上”没有理解的问题深入农村,在农田里探索解决这些问题。
“田间地头”作课堂的实践改革,首先打破了涉农职业教育“传统教室”的教学模式,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场域,也为丰富课堂教学素材、转型课堂教师角色、升级课堂教学方法等奠定基础及创造更多可能。其次,把课堂搬入“田间地头”,使得涉农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联,能保证课堂教学紧跟乡村产业链的变动,丰富学生一线实践经验,增强涉农职业教育的实效性。此外,“田间地头”的课堂还加强了师生互动,让学生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直接反映在农业生产中,教师对具体的“农情”和“学情”的把握将更加精准,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也更富有针对性。
(二)“乡土匠人”进课堂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将扎根于乡村一线的“能工巧匠”引入课堂,是当前涉农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常见的一类实践行动。例如,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开展了“匠人进课堂”改革实践,即学校基于本地乡间传统的制陶产业设置课程,引入当地国家非遗制陶大师变身课堂教师,将课堂打造为“大师工作室”,使学生在课上能沉浸式体验、学习乡村工艺产品的开发设计和加工过程,让乡村“老手艺”在这些“新农人”手中获得新生[7]。当然,职业教育课堂上的“乡土匠人”并非仅限于那些“名工名匠”,众多“田秀才”“农创客”“土专家”都可成为课堂上的“大师傅”[8]。例如,福建安溪县基于“政府主导、职校主办”设立“农民讲师团”,吸纳当地的制茶能手、养殖大户、乡镇专技人员等为讲师团成员,深入全县24个乡镇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课堂,传授农技、指导农活、宣传农政,助推了区域及周边乡村的产业兴旺。此外,众多职业院校和技能培训机构还依托互联网技术,课堂连线乡土匠人或者录制匠人的微课视频,以辅助课堂教学,实现乡村技能的传承和创新[9]。
“乡土匠人”进课堂的模式,是从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师侧展开的一类实践改革,体现了以下价值:一是扩大了“乡土技能”学习的受众范围,打破了乡土工匠“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技能学习形式,更好、更广地传承乡土技能和文化的同时,实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二是推进了职业教育在乡村实践的“产教融合”,跳出传统课堂“师生关系”的框架,将其置于乡村产业背景中,赋予了课堂师生关系新的内涵。三是构建了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播途径,乡土匠人“现身”职业教育课堂,既能传道授业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潜移默化地将自身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精益求精的工匠行为融入学生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乡土匠人精神的时代延续。
(三)“风土农情”融课堂
将“风土农情”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改造教学中的各类要素资源,是大部分涉农职业教育“课堂革命”的现有之举,常见的举措有:一是打造“乡风乡貌”的课堂教学环境,将教学场地模拟布置为乡村生产经营场所,或是以乡村生产元素作为装饰,让学生获得沉浸式的学习情景[10]。二是植入“乡村振兴”的课堂教学案例,将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农业、农民的相关素材改造为教学案例,进一步阐释和活化涉农专业的知识、技能及素养,让学生看明白、学明白,并深度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和价值[11]。三是采用“三农生产”的课堂驱动项目,将涉及三农生产的真项目、真任务,改造为教学项目和任务,通过项目驱动,让学生逐步掌握涉农专业真实生产中的技能,使课堂教学对接生产岗位[12]。
“风土农情”融课堂的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面向“三农”的典型实践。一方面,“风土农情”的相关素材融入课堂环境、案例和项目,丰富了涉农职业教育课堂的教学资源,增强了课堂面向“三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学生成长为乡土职业人才提供了基本经验。另一方面,“风土农情”的相关素材在职业教育课堂中还发挥了“课程思政”的作用:以乡风乡貌的淳朴感染学生,以乡村振兴的案例激励学生,以三农生产的项目驱动学生,最终根植厚培学生的三农情怀,塑造他们扎根乡村的职业愿景。
(四)涉农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实践类型的比较
上述涉农职业教育“课堂革命”的三类实践类型,是涉农职业教育在“课堂”层面展开的改革和探索。但这些实践并不是孤立实施的,部分举措的叠加合力,是同一课堂中从不同角度对教学改革的推进。比如:全程以“田间地头”作为教学场所的举措,一般也将结合“三农生产”的驱动项目,以推进“真学”和“真做”;将教学课堂引入“名工名匠”工作室的举措,既让“乡土匠人”走进了职业教育课堂,也完成了教学环境资源的“乡风乡貌”改造。同时,从三类主要实践类型的具体描述中可以发现,同一类型的实践也探索了多种典型改革举措,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机构,其课堂教学的支撑资源和实施条件存在差异;各类实施机构依据不同的资源和条件,设计和探索了不同的课堂改革举措。涉农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实践类型的比较见表1。
三、涉农职业教育“课堂革命”的实践困境
涉农职业教育“课堂革命”既有的实践,一定程度彰显了职业教育兴旺乡村产业的实力担当。但对照“农情”和“学情”双重转型的诉求,这些实践还存在不足,也使得涉农职业教育“课堂革命”面临着各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