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教育视角下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的协同机制研究

作者: 古翠凤 张雅静

类型教育视角下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的协同机制研究0

摘 要 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是确保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关键环节,是影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以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体系构建应遵循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从职业教育类型属性出发,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中存在院校专业体系断层、人才培养方案不一致、人才评价体系脱节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对接专业体系、细化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系统性课程体系和一体化人才评价机制四方面建构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的协同机制,推进职业教育的体系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类型教育;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一体化设计;协同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25-0024-07

自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类型教育”后,2022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强调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外在表现,是确保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关键。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纵向贯通的关键组成部分,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任务。本研究基于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特色,分析当前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体系的建构逻辑、现实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类型教育视角下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体系的建构逻辑

人才贯通培养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相关法案的颁布而起步,以长学制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长时间教学活动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是在现行中职3年、高职3年基本学制的基础上,采用贯通、衔接的方式,适度延长学制的一种培养路径[1]。伴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技术的发明进步以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均明确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纵向贯通建设的关键途径,其作用不可小觑。为确保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体系建设与时俱进,发挥出最佳效果,需要基于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跨界性、职业性和独特性,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价值逻辑建构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机制,见图1。

(一)遵循新时期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理论逻辑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专门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到2035年我国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要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技能型社会构建的基础与关键,在此背景下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被赋予了新使命。

人才贯通培养是新时代提高我国职业技能人才规格层次、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重大举措,也是落实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关键一环[2]。一方面,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的主渠道是职业教育[3];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赋予了职业教育更为广泛的时代内涵,职业教育不再是基于就业而向个体传授某种单一性生产技术知识的教育;而是基于个体能力的全面发展需求,通过行动实现多种能力的内化和运用,帮助个体获取有关职业能力的隐性知识,培养具备复合型能力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大国智匠、能工巧匠。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是人才贯通培养的基础环节,可以为后期职业教育本硕人才贯通培养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培养具备复合型能力的高技术技能人才是技能型社会构建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这类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熟悉操作原理和规程,更要善于把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融会在一起[4],具备对技术知识、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迁移能力,能在不同的生产环境中进行知识选择与建构、在瞬息万变的职业生活中提高自身的适应性。根据德雷福斯技能习得模型,学生的技能迁移需要在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性工作情境中实现自迁移到远迁移的进阶[5]。因此,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机制的建构要以具备复合型能力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提供有效的人才培养路径支持,保障技能型社会的构建和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之间搭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通过长时间、专门化、系统连贯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密切关联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进阶提供现实基础;为个体获取系统化的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性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提供保障。

(二)满足新时期产业发展需求的现实逻辑

职业教育作为直接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产业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类型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属性与跨界特征,其人才培养要与产业发展需要、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相联。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作为以更好满足产业人才需求为目标的一种教育途径,需要依照市场需求、对标产业劳动力需求,确定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方案,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经济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首先,当前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知识资源在各国产业结构中的占比越来越大[6]。在近乎半自动化的产业结构中,劳动力需要具备实践性思考能力和职业机智,能够在复杂的生产和服务实践中做出情境性判断和实践方法的选择。其次,伴随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劳动者需要掌握充足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应对人机协作的生产环境,以此满足产业解放劳动者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素质的期望。研究表明,“企业职工全部由初中以下学历改善为高中学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将提高24%,如果全部是大专学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可以再提高75%。由大专到本科劳动生产率可以再提高66%。从高中到大专和大专到本科两个阶段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正向影响作用最大”[7]。这表明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历水平不能较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成为时代所需,其拓宽了中职学生的升学途径,对提升个体劳动生产率产生巨大推动作用。最后,当前产业间的融合发展促使劳动者要具备复合型的技术技能来应对产业交融,并且具备创新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来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不断应对职业岗位对劳动力素质的新要求,释放出最大的人口红利。

面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仅仅依靠中等职业教育或者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均不能满足对学生实践性思考能力、知识储备、终身化发展等多方面的需求,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够实现1加1大于2的教育效果。因此,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实践途径,需要中高职院校在共同协商讨论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在贯通培养的过程中协同多方资源,建立互通有无的交流共享机制,整合协调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在资源、师资、设备、教学等方面的不同优势,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的人才需求,实现产业链与人才链的精准对接,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职业教育类型链条的价值逻辑

职业教育作为以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类型教育,具有明显的独特性。技术知识包含理解技术过程的技术理论知识和直接作用于技术过程的技术实践知识,其中技术理论知识是实践化的知识。教育内容的独特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以行动为导向,并且需要长期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是实现职业教育体系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构建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助力,不断强化职业教育的类型链条。除此之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相关文件的颁布,充分说明推动建构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刻不容缓,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强化职业教育的类型链条,推动职业教育的类型发展是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机制建设的价值逻辑。

基于职业教育的类型发展需求,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要在课程和教学体系构建上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职业教育以技术型知识为主,科学知识为辅,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作为两个平行而又密切互动的体系[8],二者既具有交互的基础文化科学部分,又在大部分地方相互区分独立,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独立性,使职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以长期性、连贯性、渐进性为特征的教学活动作为支撑,促进培养具有复合型能力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在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促进学生对技术知识深入学习中的作用。除此之外,技术知识和科学知识在学习思维上大不相同。技术知识的内容具有情境性和复杂性,科学知识的内容具有普遍性和推理性;技术知识的思维载体为具体形象思维,科学知识的思维载体为语言逻辑思维。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在学习内容和思维载体上的不同,促使两种教育要为相应个体提供适合自身的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整体性教学。

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是建设纵向贯通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贯通培养的长学制特征进行人才贯通培养,符合学习技术知识所要求的长期性、连贯性和渐进性。中职学校要在保持培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进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高等职业院校在中职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知识技能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真正意义上构建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类型教育视角下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体系的建构困境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推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各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衔接[9]。但在落实过程中,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在建设中缺乏一体化设计,制约人才贯通培养在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能型社会构建、教育与产业联动等方面的效果发挥,并且与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特色要求和建构逻辑相脱离,见表1。这些问题致使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偏离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削弱学习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享协同。

表1 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建构困境

类型属性导向 建构困境

专业体系 职业性、跨界性 缺少“专业—产业”联动机制,院校间的专业体系缺乏统一性

培养目标 社会性 前后两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整体性

课程体系 独特性 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占比相差较大,课程体系大相径庭

评价监督体系 评价内容与方式缺少统一性,缺乏动态性评价

(一)中高职院校的专业体系缺乏统一性

专业体系的联系是中高职院校进行贯通培养的前提条件。职业教育作为针对特定职业岗位群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类型教育,其专业是从现实工作岗位中提炼出的符号化职业活动,职业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基于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近年来,相关政策文件对贯通培养的专业方向、专业年限、入学年龄等方面进行了规范,但在实践过程中,中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仍存在断层现象,根本原因在于院校间在专业体系的建设上缺少与职业岗位的联动。

中职学校受传统中等职业教育定位的影响,在专业设置上以培养技能型劳动者的专业为主,为地区培养技能劳动者,忽视新时代产业格局更迭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以服务具有特色性产业的专业为主,但未能从生产方式变革的职业演变中动态设计专业。二者在专业布局上未能精准对接职业岗位标准,致使双方院校专业目录衔接不畅。除此之外,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缺乏沟通与交流,进一步加剧专业体系断层。如中职学校忽视社会对学生的高素质要求和自身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定位;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忽视对中职学校专业的延伸。专业建设上的断层对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的开展增加阻力,阻碍贯通培养的顺利开展。

(二)中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缺乏整体性

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该目标的实现需要长时间的教育活动支撑,需要在职业教育各阶段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不断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在长期教育活动中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动作技能、智力技能和迁移能力的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保持内在的连贯性与整体性。培养目标的衔接是中高职院校进行人才贯通培养的重要指向,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分解和分层衔接不够清晰是导致前后学段培养活动出现重复或断裂的根本原因[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