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广谱式”劳动教育生态体系构建:逻辑、框架及路径
作者: 张彩娟 张付蝶摘 要 “广谱式”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有助于学生修劳动之德、涵劳动之智、炼劳动之体、展劳动之美。认知维度,可形成劳动价值观、精神及技能相互关联与递进的目标;结构维度,可实现学科专业、实习实训及社会服务等内容有机融合;质量维度,需依靠科学规范且规避形式主义的完备评价与保障体系;边界维度,需跨越空间与时间的局限为劳动提供无限发展新空间。因此,高职院校“广谱式”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应着力从区域劳动教育服务平台、载体、运行体系三方面实现立体循环的劳动教育生态圈共建。
关键词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广谱式;生态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25-0031-05
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核心要素之一,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劳动精神状态、价值抉择和技能水准。2020年3月国家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强调,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连通大中小各学段,衔接家庭、学校、社会各层面,引领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新时期职业教育亟须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这些倡导与纲领性文件确立了“广谱式”劳动教育的政策定位。“广谱式”劳动教育的实质是学校结合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地方优势等,把劳动价值观渗透于人才培养方案,全方位、多元化探析校校、校企、校地及校所等组织协作共建育人新机制,以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高职院校“广谱式”劳动教育生态体系的内涵逻辑
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地方政府、各项社会服务资源等多元主体间存在着共享关系,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亟须构建“点上突破、面上普及”的生态体系,“广谱式”劳动教育正是践行此理想的重要模式。
从字面看,广谱具有“广义”“普及”两层含义,这里的劳动指个体在认知世界中就行为本身所形成新式样、新思绪的进阶;劳动教育则是个体结合教育把认知世界中的新进阶转变成实践的创新活动,是能力外化的表现[1]。生态体系即事物与其环境共同组建的有机整体。因此,高职院校“广谱式”劳动教育生态体系是指为保障高职院校通过教育,把个体认知世界中对劳动进阶的理解,与广义的外界环境资源恰如其分地融合,以转化为个体实际行为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从教育特点看,“广谱式”劳动教育生态体系强调以全方位育人为理念,针对所有学生、融汇专业教学、贯彻人才培育全过程,注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劳动精神与能力培养,为学生灵活、持续的终身学习打基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于社会经济大生态系统中,受各种要素影响,应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充分开拓学生的智能专长,构建以能力为主的人力资源优质配备体系[2];从时代特色看,“广谱式”劳动教育是互联网时代教育开放的表现,高职院校需根据地方定位、办学目标、课程设置等,多样化举办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关注劳动教育中不同生态主体的分类运转建设。因此,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生态体系应基于区域资源共享理念,通过学校与学校、行业企业、地方机构、国际协作等共建形式,形成劳动育人协同体系。
劳动精神对任何个体都具有重大意义,职业教育强调职业导向,故高职院校开展“广谱式”劳动教育需针对全体学生,以专业教育为根基,全面嵌入实习实训,着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思维及劳动能力。该视域下,“广谱式”劳动教育生态体系建设应把握以下核心:增强所有学生的劳动意识;注重针对性的专业化培养,提高学生劳动技能;延伸劳动教育项目,架筑“多元并行、多向互助”的运作体系,以全方位培育学生的劳动行为、技能与态度,推动学生熟悉劳动者与其组织的生活空间。
二、高职院校“广谱式”劳动教育生态体系的价值诉求
劳动教育以劳动为载体,教人求真、至善、臻美,不同时期有其独特意蕴。“广谱式”劳动教育既有利于个体全面发展,也能够为其实践提供科学方向。
(一)修劳动之德:塑造多元并包的劳动素养观
处于产业转型、新兴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劳动样态呈现出生产与技术、知识与价值、信息与文化等要素耦合的复杂化、数字化等特点,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多元价值,塑造崇高的劳动素养。宏观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阐述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含义,且以智能为核心的新型劳动能够催生更多创新人才,也更关注人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与高职院校培养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所要求的高素养能工巧匠不谋而合;中观层面,新时代劳动空间由现实转向虚拟,形式从个人转向群智开放,内容日趋关注知识数据的共享,不同个体围绕劳动形成共同目标,产生良性沟通协作,劳动教育则可作为促进人与人现代伦理交往关系建立的媒介[3];微观层面,劳动是人的知识、意志、情感等的外化行为。新时代个体主要运用自身智慧进行个性化劳动创造,从而审察、品鉴与认可自身。故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里的“德”,既体现为奉献社会、实干兴邦的公德,还体现为勤学苦干、遵守底线的私德,以让学生在生产劳动中体悟天道酬勤的幸福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广谱式”劳动教育体系共建将推进高职院校、社会各项劳动资源在广度与深度上的优化整合,从而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区域性人才供求数量与质量结构的调整。
(二)涵劳动之智:培育运用、融合与创新能力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需不断培育学生对技术技能的运用、融合与创新能力。其一,以技术应用为核心,关注学生在互联网、知识迁移等方面的能力,由依赖跨向自为,学会用各种劳动工具解决问题,提高学生通过劳动规律和基本观点认识历史与世界的现代化生产视野。其二,人和机器共同劳作将会是常态,也成为大众的基本劳动素养。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需注重养成学生人机协作、人人协作的能力,推动学生运用技术发展自身。其三,技术变革赋予人更多可能性,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可引导学生将技术赋能内化为成长智慧,实现生命发展的多样化[4]。“广谱式”劳动教育重视劳动规模、内容的宽广性,其区域共建通过高职院校的理论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与区域经济发展及劳动实践间协同作用,推动教育方法、内容及模式的持续革新,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适应力。
(三)炼劳动之体:滋养全面发展的身躯与心灵
现代社会对健康的定义包含身、心两方面,故高职院校通过劳动教育强健大学生的健康之体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强健身体;二是培养崇尚劳动的精神。随着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出现部分大学生厌恶劳动、轻视劳动的现象。教育功利化倾向显著,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定位趋向于体力与操作劳动,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之一,需从观念上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劳动本无贵贱之分,不同职业劳动是社会分工造成的。在高职院校实施广谱式劳动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无论什么工作都需要付出劳动,需要强健的体魄,为社会更好地服务;其次,陶冶艰苦质朴的劳动观念,敬畏、尊重劳动人民及其成果;最后,通过客观正当的劳动行为实现外强身体、内强心灵,助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四)展劳动之美:突显求真务实的精神与智慧
彰示劳动教育的过程既是物化智力、改造自然的过程,也是欣赏、鉴别与创造美的过程。一是让个体在劳动中感悟美。劳动者之美为精湛的劳动技艺、精神与行为之美;劳动过程之美是在改进劳动客体世界中,获取对劳动环境、场面等的美妙体会;劳动产品之美是劳动者在创造劳动工具、产品时展现的灵感、技艺、智慧及情感。二是让学生在劳动中成就美。用双手创造劳动财富是深层美感,精良的生产用具、技术与运作系统需要人去创造、总结、运用,现代社会需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能通过劳动创造和谐与自由、习得为人智慧[5]。三是培育求真精神。劳动教育应立足现实,在贴近新时代人类生活本真的基础上寻求劳动对于人的价值。在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循循善诱,鼓励将个体创意与技术对接,通过开创性劳动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高职院校是人才输出的阵地,将“广谱式”教育理念应用于劳动体系中,构建区域劳动教育平台,有助于发挥教育资源区域性集合优势,从而将学生的隐性劳动素养与显性劳动机会融合,将显性的行业岗位需求与隐性的专业教育结合,提高人才输出质量与社会适应性。
三、高职院校“广谱式”劳动教育生态体系的实施框架
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多限于校园内,并未与地方经济发展、人才及产业需求有效融合,也未积极对接社区、校企合作单位等。由此,高职院校“广谱式”劳动教育生态体系实施框架需以“认知、结构、质量和边界”四个维度为基点,构成紧密衔接的有机整体。
(一)认知维度:形成劳动价值观、精神及技能相互关联与递进的目标
高职院校可通过理论教育、实践考察、体验教学等认知方式使学生树立“节俭、上进、创新、贡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劳动最“光荣、崇高、伟大、美丽”的精神,具备良好的劳动习惯。一是树立“节俭、上进、创新、贡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价值观是建立在劳动精神之上的支撑状态。其中节俭是历经千年形成的对物欲的节制和对自然的敬畏;上进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也是在劳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创新是劳动过程中始终遵循的理念;贡献体现了劳动的境界和对其价值的判断。二是养成“光荣、崇高、伟大、美丽”的劳动精神。正是在劳动中,人们才形成无私奉献、忠诚和团结互助的品德,这些崇高品质较具感染力[6]。三是具备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习惯包括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也包括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劳动技能等,良好的习惯是把劳动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
(二)结构维度:实现学科专业、实习实训及社会服务等内容有机融合
高职院校育人模式具有职业性、专门性及实践性等特征,“广谱式”劳动教育理应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理论与实践等内容的有机融合。一是劳动理论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在新时代的发展,具有指导性。大学生劳动理论教育要从总体上把握劳动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正确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及坚守人民立场的关系,明确信息时代劳动依然是创造财富的基本动力。二是劳动教育的系统化需形成与学科、专业结合的课程结构。实习实训要契合专业特点,与企事业单位、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大学生技能实训基地,将实训变换为现实生产力,增强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劳动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积累职业经验,培养专业精神和敬业态度;社会服务能培养个体的奉献精神,体悟为社会、他人服务的幸福,理解劳动真谛;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领域,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基于以上,高职院校应与社会各方搭建实践平台,融合劳动教育资源。
(三)质量维度:依托科学规范且规避形式主义的完备评价与保障体系
教育主管部门要优化高职院校“广谱式”劳动教育生态体系,亟须依靠科学的评价保障体系。一是评测劳动教育开展的条件、过程、结果等质量方面。条件质量指劳动场景满足基本要求、专业特点,课程体系要系统规范,符合大学生成长和教育教学规律,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教师劳动认知及劳动素养的培育。过程质量体现在多路径、多模态、多价值的整合实施上。多路径指劳动教育渠道的丰富性,多模态指劳动形式、媒介、技术载体的多样性等,多价值指劳动教育兼顾个体价值、社会价值、未来价值等。结果质量关注大学生劳动素养和发展潜能。二是建设完备的保障体系。高职院校实施“广谱式”劳动教育既需从产教合作、实习实训、社会服务等选取劳动场景,也需有常规专项经费支持。学校也可运用新媒体技术弘扬勤劳、真诚及创造劳动的模范人物与历史事迹、组织学生制作劳动精神的影音,或举办庆祝五一劳动节等活动,在劳动中宣传劳动,使大学生感受劳动魅力。
(四)边界维度:跨越空间与时间局限为劳动提供无限发展新空间
“广谱式”劳动教育生态体系建设既要立足国家发展,也要具备全球眼光;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须体现当前国家发展的要求,为未来的激烈竞争作准备。在空间层面,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产业链日趋国际化,作为高品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矩阵,高职院校须有全球视野,引导大学生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及不懈努力的情怀和责任担当;在时间视角,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都来自劳苦大众的勤劳创造,劳动教育要取其精华,聚焦时代热点,培养大学生的使命感。同时,针对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高职院校“广谱式”劳动教育需指引学生协调好个人命运、价值、理想与社会命运、价值、理想之间的关系,既要积极应对各种新问题,也要储备抓住各种机遇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