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探索与发掘
作者: 柴淼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浩如烟海的传世文献中蕴藏了以史鉴今的古老智慧,是新时代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体系的力量根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新时代背景下,从多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关注。因此,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对于构建新时代大学生美好精神家园、提升新时代大学生自我道德修养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9-0029-04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切实发挥3种核心功能:一是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精神素养,提升大学生内在道德品质;二是推进“知行合一”理念的有效落实,使高校教师在实际行动中切实践行立德树人时代使命;三是拓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思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的底蕴构建宏阔的育人资源知识网。因此,如何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并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党和国家十分关心的问题[2]。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的核心任务,高校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让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在持之以恒的培育中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而培育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文章着重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对育人目的实现的现实功效,为有效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路径提出建议。
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文化是人类语言、文学、艺术、教育等思想智慧的重要结晶,承载了人类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文明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承载着中华儿女的道德观、艺术观、文化观等精神特质,以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为主要传播载体,以言传身教等为主要传承方式流传于世,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深刻哲理、处世智慧、传统美德影响至今。“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家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从而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生发出新的活力并体现其当代功能。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人才和栋梁,关乎着国家日后的发展。”[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将其精神内涵有效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并对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的中华民族优秀精神品质、思想道德精髓等加以阐释和演绎,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育大学生厚重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的核心内涵是尊重个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注重人文关怀就是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标不可或缺的促进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浑厚的人文气息。先人对情感的体悟、对追求的认知、对人生的体察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于笔端耳际,滋养后世。充分挖掘其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并多渠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具影响力的思政元素,是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方面使大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的强大基底,是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的传承历代的人文关怀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厚的给养。因此,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切实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势必成为增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底蕴
思想政治教育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具有强大的指引力和积极的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优秀精神品质及思想观念的内容大多来自于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道德、政治理念、价值追求、人格修养、独特品质、社会理想,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和根本精神,具有丰富性、多样性、聚合性的特
征。”[4]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详尽释读能够全面探究新时代思政元素的历史渊源,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厚重感,从而使大学生感知中华精神一脉相承,切身体会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和骄傲,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优秀品质的美好,以及继承发扬历史的责任感。
(三)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品行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的民族智慧、精神品质代代相传,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今人的思想行为。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广泛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品行素养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具有长久性和综合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都应体现全局观,同时,教育目标的指向性也应明确且具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多重的,如培育具有民族责任、历史担当的时代传承者,培育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时代守卫者,培育具有奉献精神、勇于开拓的时代进取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指向性明确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有的放矢地拓展思政元素,必然能够有效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宗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功用
“中华优秀传统德育思想文化陶铸了中华各民族人
民的基本品格,对今天的立德树人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借鉴价值。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下,应对各种拿来主义以及认为优秀的传统德育文化也赶不上时代潮流的享乐主义、唯利是图主义等的错误思想,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思想来矫正,打破不良的思想局面。”[5]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满足大学生从历时角度了解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发展过程、增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认识,更能够促进大学生建立从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中汲取思想营养的思维习惯,辅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加强新时代文化建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功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重要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影响深远,对一代代青年人的终身志向具有深刻的引导力。因此,高校教师对学科的深入认识,以及对学科中思政元素的得当运用至关重要。历时发展中,卷帙浩繁的历代传世文献无不凝结着古代先贤的聪颖智慧与优良品质,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地域的传世文献中呈现出的文化精神风貌各有不同,灿烂而鲜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不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起与大学生民族血脉具有极强联系性、启发性的知识内容体系,不仅能够唤起新时代大学生对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精神,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能够开发出包含政治、法律、语言、文化、审美、道德等多方面的育人主题,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丰厚资源。
(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有效手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我国绵延千年的历史底蕴、人文精神、文化内涵,无时无刻不在表达着中华儿女尊重自然、崇尚和谐的文化基因与价值观,对于陶冶个人情操、提升思想境界、拓展眼界视野、增进处世智慧具有极大的促进意义。因此,高校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恰当适宜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唤醒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精神归属,获得解决问题的有益导向,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发现成就自我理想的光明道路。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在历时发展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存于笔墨之间,以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形式保留至今。然而,大多宝贵的文化习俗等还停留在笔墨之间,其所蕴含的华彩与活力没有得到充分彰显,多数教育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发掘。“我们必须审视当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所面临的环境与条件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评价。进一步地,从发展的视角出发,对传统文化的汲取不仅应关注其在传统与当下的价值,更应预见其对未来的意义。”[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亟待高校教师积极探索。高校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手段挖掘与自身专业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在日常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等多种方式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助益专业知识讲解的同时切实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释读能够让大学生从多种角度感知民族语言文化的源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绵延千年的精神文化内涵鲜活生动,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深植于血脉的文化渊源从何而来,强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而使大学生认识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明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的文化精神依托
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治、心理等多方面优秀素养的综合性教育过程。多角度教育方向,多层次教育需求,多类型教育途径,多形式教育手段,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文化与精神是传递民族优秀品质的重要载体,二者相辅相成,延续至今。灿若星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丰富的外显形式为大学生感知世界、记录世界、探索世界提供广阔空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新时代大学生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供广阔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广泛且生动,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集合体。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应充分发挥课程优势,深入探究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效融入日常教学中,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知其中蕴含的哲理,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因地制宜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实现育人目的的现实功效
(一)为新时代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提供切实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7]。文化是承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详尽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流传,既包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意蕴的阐释,也包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性内涵的分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释读,是将现代与古代生产生活有机连在一起,为当下诸多事物的由来提供现实依据,让大学生真切感知到充斥在身边的历史文化的生命力之顽强且有迹可循,从而体会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自豪感与使命感。宣传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进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而且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形成高度的文化自信,进而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形成民族自信和对国家发展进步的自信[8]。在气势磅礴、品类繁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大学生的政治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逐步坚定,对自我的道德与品行素养也会有更高的要求。
(二)为开发大学生德育思维提供具体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通过一定的引导手段让大学生构建自发性的崇高信仰与追求,是脱离了简单道德规范式的说教,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有启发性的、建设性的、长久性的思想建设。借助专题讲座、主题演讲、知识问答等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有效发掘不同文化素材中蕴藏的思维引导方法,在具体活动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德育思维的引导路径。在信息渠道“井喷式”多样化发展的今天,给予大学生必要的思想引导及正能量指点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大学生对学业的专注、对未来的规划、对理想的执着也亟须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生动的历史事件、流于笔端的文化精神、融于血脉的精神品质等不断助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高校教师应基于问题指向性、类别明晰性、对象明确性等基本思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历史典故、睿智事理,启发、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并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