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转型要义
作者: 季平课堂是推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阵地。面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和新高考综合改革叠加推进带来的挑战与压力,虽然许多学校在积极推动课堂教学转型,并带动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悄然发生变化,但教学实践中知识学习碎片化、重复操练、死记硬背的浅层学习还大量存在,虚假学习、游离学习的现象仍随处可见,不仅没有实现预期的改革目标,反而使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为此,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变革要更多地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出发,站在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角度,科学认知普通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性质及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价值,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引,明晰课堂教学变革的核心要素、关键环节及其转型要求,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推进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从“知识教学”向“素养教学”转变。
一要准确定位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回答“为什么教”。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是学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参与活动、完成任务和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这就意味着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基于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及知识基础,以学生问题解决的水平程度作为其核心内容。具体来说,素养立意的教学目标应大致遵循着“在什么条件或情境中学习什么知识,达成什么表现,习得何种核心素养”的研制思路,体现“具体知识”“学习路径”和“学科核心素养”三方面内容的有机融合和贯通,并以此作为引导教学实施、开展持续性教学评价的依据。
二要基于单元主题重组教学内容,回答“教什么”。深度学习倡导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需要立足学科核心素养不同发展水平及要求,以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为本,以大概念、大观念、综合主题或项目等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和情境化处理,推进课堂教学聚焦学生对主干知识的良好理解和应用。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围绕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具有挑战性的话题,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与个人经验、现实世界的关联,并有机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情境和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在此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
三要探索体现学科性质的经典教与学方式,回答“怎么教”。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人才培养要求的重要途径,也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向建构和迁移,并不断对建构和迁移结果及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整的有益探索。为此,教师首先要通过适切的情境创设把学科核心素养和教学内容紧密关联,并通过设计系列化的教学方式将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持续性跟进评价相整合的教学实践环节及过程落地,把“知识内容”转化成“学习任务”。其次,教师要能够创造平等、宽松、合作、安全的教学氛围来推动学生互帮互助,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会质疑、辨析与运用。再次,教师要能够以学科性质及其独特育人价值为依托,创造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使学生在体验与感悟实践的乐趣中实现知识内化、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
四要推进体现“教学评一致性”要求的教学评价,回答“教得怎么样”。要坚持“促进学习的评价”理念与范式,以学业质量标准及水平要求为抓手,以课堂教学观察与改进、作业设计与批改和试题命制研究等为载体,通过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表现,引导教师检视和反思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过程设计等环节恰当与否,进而修正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路径与方式,达成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教育目的。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