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育人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作者: 赵化瑞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坚持“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要基于核心素养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才能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有围绕学习主题,不断地创设学生未知的历史情境以完成学习任务与目标,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历史学习过程中来,才能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效能。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领域、六项核心素养指标,即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1]。从根本上看,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既是对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和细化,也是对实现育人目标的整体阐释。

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2]。因此,作为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素养教学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要努力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一)以生为本的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设计,客观分析学情

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为例,由于初中历史教材中对本课涉及的基本史实,已有较详细的介绍,所以理论上学生对于本课涉及的基本史实应该是有一定知识储备以及相关学习经验的。但鉴于初中的课程要求,学生在选择或针对特定角度分析与评价历史事件方面,经验、方法以及能力都不充分。在基本史实已知的前提下,学生更多的兴趣可能会产生在问题设置的角度上,以及理解认识的深度上。这既是学生学习发展需求,也可能是本课学习中面临的困难。比如初中学习中,对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不够深刻、无法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态度、义和团代表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等。

(二)分析课标中对知识与素养的要求,结合学情分析,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可将学习目标做如下陈述:

1.梳理戊戌变法的基本线索,掌握基本内容,利用地图加强时空观念;认识《马关条约》与戊戌变法的关联以及百日维新的特点,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初步结合。

2.以六君子不惜前程与生命,坚持变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封建制度已成为中国独立与发展的严重障碍,深化对“民族危亡引发维新变法”的历史解释。

3.通过对百日维新内容的分析,认识到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提升运用史料论证观点以及通过分析史料全面解释历史的能力,增强史料实证能力与历史解释素养。通过对袁世凯告密一事的探讨,运用唯物史观反思历史,深入理解维新变法的失败。

4.分析义和团“合约”,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郁积多年的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运动饱含反帝爱国色彩,反思运动的局限性。

5.运用时空定位,认识到义和团斗争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伟大意义,认识到腐朽的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者的勾结,成为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通过史料分析,认识到《辛丑条约》的危害,以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三)依据学习目标,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实现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

唯物史观素养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家国情怀素养要求“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依据上述内涵要求,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中,探究“戊戌变法的意义与局限”时,做了如下问题设计:

材料一:军事上,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改习洋操,增强海军力量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总局,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设立邮政局,改革财政等。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立译书局,派遣留学生等。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取消旗人特权等。

———摘自《历史地图册》P40图表18-1

材料二:“明定国是”诏书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奋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乙巳

材料三:9月18日深夜,谭嗣同只身前往袁世凯寓所,劝说袁世凯拥护光绪帝,诛杀荣禄。袁世凯当面表示对光绪帝“忠诚”报效。9月20日晚,袁世凯赶回天津,到总督衙门向荣禄告密,同时策划镇压维新派。21日凌晨,慈禧太后经过周密布置,先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重新“训政”,继而大肆搜捕维新派。

———摘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7年。

【课堂讨论】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如果袁世凯没有告密,而是支持了光绪帝,戊戌变法会不会因此而取得成功?戊戌变法的意义与局限是什么?

在这一设计中,通过对百日维新内容的分析,与对袁世凯告密一事的探讨,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思想解放方面的进步意义,同时深刻理解改革缺乏社会基础的本质,认识到偶然发生与必然结果之间的关系。在家国情怀的感召下,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反思历史,认识到物质条件与阶级局限共同决定了戊戌变法的失败结局,以及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尚不能完成领导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学生在阅读理解材料,运用史料论证观点的课堂活动过程中,同时增强了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

二、坚持教学立意统领下的主题学习

中学传统教学模式是按照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意义进行讲解,这让生动有趣的历史学习变得僵化枯燥,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主题学习设计则是梳理历史发展线索以及课标内容中各要素之间的历史逻辑;依据课标内容要求,确立单元主题,进而确立课节主题。主题学习更有利于学习目标与兴趣的激发,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为例,列强侵华与民族危亡、西学东渐与近代化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这便是本章节的历史线索,也体现出课标内容中的各要素之间的历史逻辑,“挽救民族危亡”是本章节的历史主题。在这一主题下,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在推动社会转型与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上,无法领导中华民族取得成功,历史呼唤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新的领导者的出现。

在课堂教学设计上,需要围绕学习主题进行任务设定,并通过多个环节的设定形成本节课的学习线索。如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中凸显学习主题:

观察《戊戌六君子就义图》与《清廷斩杀义和团》两幅图片,思考他们因何被清廷处死?两幅图片共同揭示了怎样的(时代)主题?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清廷斩杀戊戌六君子和义和团,反映出清政府不仅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而且成为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从而提出本课的主题———“挽救民族危亡”是以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主要出发点;进而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爱国情感。

在难点突破环节上,通过情境创设深化对学习主题的认识。

一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还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四、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需拆毁……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此材料有删减)

【课堂讨论】“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

本环节通过对“和约”的阅读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郁积多年的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运动饱含反帝爱国色彩。通过对如何看待“和约”的思考,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反映了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以及在反抗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

在拓展延伸环节,设置“结合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思考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出路何在”问题,既体现了与导入的首尾呼应,更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实现了本章节的主题线索的延伸。

三、坚持情境创设下的历史思维培养

历史思维培养是学生发展的目标。历史思维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对象是史实,其过程不是建立在既定的结论上,而是建立在对史实的认识上。

了解历史过程,才能对历史有理解和认识,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只有将学生带入到历史情境中去,让学生尽可能地体验事件发生时的情境以及人的思想价值观,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分析,从而认识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相关事件的内在关联,进而理解与认识历史的发展。因此,要努力创设情境以引导学生认识历史过程,形成历史思维。

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中,除前文提及的“清廷斩杀戊戌六君子和义和团”“袁世凯告密”“一份和约”等情境创设,在“戊戌变法原因分析”的学习任务中,设置了如下情境:

材料:谭嗣同,时任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谭继洵之子,1896年为江苏候补知府。康广仁,康有为胞弟。曾为小吏,后学西医。先后创办《知新报》、女学堂、大同译书局。杨深秀,光绪十五年进士,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1897年授山东道监察御史。林旭,举人出身。1895年为内阁中书。杨锐,举人出身。1889年授内阁中书,后晋为侍读。刘光第,光绪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

【课堂讨论】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前程似锦的六君子为何要冒死进行变法?对此,你有何感受?

在情境创设中,六君子不惜前程与生命,坚持变法,既说明民族危亡的严重程度,又凸显出六君子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共鸣。六君子的出身则侧面反映出封建制度已走向尽头,封建制度已成为中国独立与发展的严重障碍。最终,学生对“民族危亡引发维新变法”实现从情感到理性的认识。

在“认识义和团运动的失败”的学习任务中,设置了如下情境:

材料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光绪帝认为无力与八国同时开战,主张全力镇压义和团;把持朝政的载漪、刚毅等由于在“废立”问题上和帝国主义有矛盾,坚决主张利用义和团与列强对抗;慈禧太后则举棋不定。大沽炮台失陷,慈禧太后接到谎报称列强要求她归政于光绪帝,遂对八国宣战。但随着八国联军大量增兵来华,清政府很快动摇。北京失陷后,慈禧太后在逃往西安途中,一方面发布命令对义和团“严行查办,务净根株”;一方面命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尽快与帝国主义商议和谈,并共同镇压义和团。

———摘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7年。

材料二:《中外历史纲要(上)》P106“东南互保”

【课堂讨论】如何理解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悲壮?

通过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分析,对比东南督抚的“东南互保”,认识到义和团这种顽强抗争的精神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力量源泉,也进一步反思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同时,认识到腐朽的封建势力与外国侵略者的勾结也是民族危机加深的原因。

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因此,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尤为重要。

制定学习任务是课程标准要求达成的,学习目标则是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课程内容、学情分析,制定的进阶性任务,具有发展的特点,二者均须以学生为本。只有围绕学习主题,不断地创设学生未知的历史情境以完成学习任务与目标,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真正地参与到历史学习过程中来,从而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效能。

参考文献:

[1]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68.

编辑/杨馥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