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思维游戏“丝带打结”想到的
作者: 王悦秀
带着对数学的无限热爱,带着对学生思维提升的无限喜悦,我走进了数学课堂,学生们也用满怀期待的眼神望着我。他们见我手里拿着许多根类似包装生日蛋糕的丝带(每根丝带长约55厘米,宽约2厘米,共有45根),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望着我,他们也猜不透老师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一看到他们的神情,我的心里乐开了花:看来,点燃他们思维火花的目的达到了。
带领学生体验“丝带打结”小游戏
我走到讲台上,一边不紧不慢地梳理着手中的丝带,一边用眼睛的余光扫视着学生。几个思维活跃的学生终于按捺不住了,他们迫不及待地问道:“老师,这些丝带是用来做实验的吗?”“老师,丝带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吗?”“老师,丝带与今天的思维训练有关吧?”此时,已有几个学生跃跃欲试地要围到我身边,其他学生也伸长脖子、瞪大眼睛,期待老师尽快揭示答案。看到他们可爱的模样以及对知识的渴求,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幸福。我加快语速揭示了答案:“今天的这节数学思维训练课,我们先来进行一个有趣的‘翻绳’游戏。每人来老师这里领一根丝带,大家自由组合成立合作小团队,几个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共同揭开‘丝带打结’游戏的秘密。”“好期待呀,太棒了!”学生们神采飞扬、欢呼雀跃。我接着补充道:“这个‘丝带打结’小游戏也是一个思维挑战,它的要求是:用左手和右手分别捏住丝带的两端,在两只手不松开丝带的情况下,还能给丝带打一个结。听清要求了吗?孩子们,现在就请大家快快行动起来吧,请运用智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看看哪个小团队能在这个小游戏中最先闯关成功。孩子们,加油!”
明明忽闪着天真的大眼睛,着急地站了起来,大声说:“老师,我最喜欢在数学课上玩游戏了。”我微笑着说:“好哇,加油,看看你是不是第一个完成任务的小能手!”南南对同桌浩浩说:“浩浩,我刚才直接捏住丝带的两端,然后前前后后试了好多次都没有成功,我觉得咱们得变换思路。”“对,我也试了很多次,都没达到要求。这样,咱俩一起配合,看看能不能成功。”“好哇!来吧!”两个人又投入到新一轮的尝试中。佳佳自豪地与小组内的同学分享自己的心得:“我觉得咱们左手捏住丝带的右端,右手捏住丝带的左端,这样左右手调换着捏住丝带的两端,是不是一个好方法呢?”他边说边尝试,还鼓动周围的同学与他共同参与。
看着他们天真可爱的模样以及投入到游戏中的认真劲儿,我不禁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小家伙们正在不断尝试,我也在各个小组间不断巡视。这看似简单的翻绳游戏,还真难倒了不少学生。不一会儿,明明的脸上显现出焦急的神情,原来,他尝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佳佳的额头上已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看来他也没有揭开游戏的秘密。南南和浩浩似乎已经失去了耐心,双双撅起小嘴生起闷气来。
这个丝带打结小游戏的确有难度:它一方面需要学生的大脑高速运转,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另一方面需要他们的双手密切配合以达到给丝带打结的目的,真是在启迪思维的同时又充满了无限的乐趣。
在多次的思维碰撞和不断地尝试下,班级巧手东东终于用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揭示了这个游戏的秘密。同学们纷纷奔到他身边,听他讲解操作要点。我微笑着示意东东走到讲台上去讲解。东东自豪地走到讲台前,他神采飞扬地说:“同学们,刚才我也被这个丝带打结游戏给绕了进去,后来我发现,只要跳出自己原来的思考习惯,多进行几次尝试,就能解决这个难题。”说完,他就开始操作。他先将丝带平放在桌面上,然后将双臂交叉在自己的胸前(左手在右边,右手在左边,手心向外,便于抓取丝带的两端);接着在双臂交叉的情况下,用两只手分别握住丝带的两端;最后在捏紧丝带不放手的情况下,再把两只手收回到原来的正常位置(双手回到原来位置,左手在左侧,右手在右侧)。
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依然沉浸在解决问题的喜悦之中:他们有的在与同伴交流心得,有的在进行小组内的速度比拼,有的在设计新的翻绳小游戏……数学思维课堂成为了学生欢乐的海洋。我想:这就是数学的魅力吧!
游戏带来的启示
以往的“翻绳游戏”主要是依靠灵活的手指来操作。每一个造型图案,需要手指完成撑、挑、翻、勾等一些精细的动作,需要左右手相互配合以及每根手指巧妙的分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手指、手腕的灵活性、精确性和实际操作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许多科学家也证实,手与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熟练,就越能促进脑神经的发展。这也是我的设计目的之一。
这节数学课中的“丝带打结游戏”与以往的“翻绳游戏”有区别。它不如翻绳游戏中手指动作那般复杂,但通过手部的灵活操作也能促进大脑的潜能开发,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学小游戏过程中,学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跳出自己原来的思考习惯”是从学生嘴里说出的“至理名言”。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如果常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变换思路或者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问题也许就能迎刃而解了。这就是思维训练课带给学生的收获。
从这个小游戏中,学生感受到了思维的魅力,在真实的体验中懂得:当我们用常规方法解决问题出现困难时,可以换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尝试其他的思路。学习中亦是如此———当我们在攀登知识的高峰并经历困难时,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一种思维方式去解决,也许就能摆脱困境,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接下来的数学思维课上,我也经常带领学生做一些小游戏:如正反口令小游戏———根据老师或同学的口令做出相反的动作。例如,举起左手———代表举起右手;向前一步走———代表向后一步走;向左转———代表向右转。还有手指操游戏:利用课前的两分钟活动手指,既能消除紧张与疲劳,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再如:趣说反话小游戏、火柴棍闯关游戏等。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都有所提升。
从“游戏”到“思维训练”
前面这些小游戏都是我上数学思维训练课时的一些大胆尝试。数学思维训练课遵循的理念是“让每名学生都喜爱数学”。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有抵触情绪,甚至有一定的畏惧感。作为数学教师的我时常思考:能不能把有趣的游戏和神奇的数学规律引入课堂,让那些畏惧数学的学生也能热爱数学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大胆尝试,我把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数学规律及数学原理引入我的数学思维课堂。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逐步高涨起来。
为了开设好数学思维训练课,我尝试了很多策略。例如:巧设练习题策略,将枯燥的习题改变形式,如把口算题变成“摘果子”的接力比赛;教学整合策略,即将几册数学书中有规律的题集合起来,上一节综合的“找规律”思维训练课,如:

再如:一个神奇的数———142857,它又被称为走马灯数,被发现于埃及金字塔内,可以用来表示一星期的7天,我们先来看一下它的奇妙之处。

学生通过找规律会发现,从1开始依次乘的话,每次都是1、4、2、8、5、7这六个数字依次按顺序排列出现,也就是说数字的顺序并没有变,只是开始数字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当乘到7的时候则出现了神奇的六位数———999999。学生经过计算、研讨,从中发现规律,并建立了规律意识。
数学游戏策略,将常规课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课,比如把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优化”变成“扑克牌游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我还自创了一些思维训练方面的习题,比如把一些比较复杂的乘法经过拆分、组合,化繁为简,引导学生正确计算。我还创作了一些小游戏,比如“抢数游戏”“猜拳游戏”“掷骰子游戏”等。在我的带动下,学生也搜集并设计了几节思维训练课,比如“拼摆火柴棍游戏”“数字走迷宫游戏”“有规律的数字游戏”“巧算我能行”等。
从我设立数学思维训练课到学生自创思维课程,我感觉学生的思维更加睿智灵动了。课堂上,他们的眼睛里焕发出别样的神采,他们的思维开发、活跃、具有很强的发散性;他们能够大胆质疑,也能激情讨论,更加热爱数学了。作为数学教师的我,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我更坚定了“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教学理念。今后,我将在新课标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指导下执着前行———不断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美好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