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 载人航天事业倡导者 正直热情毕生追求理想 质朴谦和坦荡面对人生
作者: 王渝生王渝生,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
屠善澄(1923.8.12—2017.5.6),浙江嘉兴人,著名自动控制技术专家,长期从事导弹、卫星、载人飞船控制系统的研究和设计工作,是我国人造卫星工程的开拓者和载人航天事业的倡导者之一,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顾问。
曾担任“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为“东方红二号”的研制和顺利发射作出了突出贡献。1985 年,屠善澄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7 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4 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100 年前,1923 年8 月12 日,屠善澄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一个地主家庭。他的父亲曾考入复旦大学,但因祖父思想守旧,父亲只在复旦读了半个学期就被迫放弃了学业。错过了大学深造的巨大遗憾,让屠善澄的父亲心中早早地萌生了一个强烈愿望:要让自己的每个孩子都上大学。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年底,嘉兴沦陷。屠善澄和家人逃难到上海租界,在这里度过了近10 年的动荡岁月。其间,屠善澄考入了上海中学高中理科班。晚年他深情地回忆道:“嘉兴离上海虽近,但好多东西都是土头土脑的。我能从嘉兴顺利跨进上海学校的门槛,多亏姚志英老师,这是我终生难忘的。”姚志英老师看到屠善澄这个学生挺有志气,就给屠善澄传授了一套自学方法。屠善澄学习遇到了困难时,“我问姚老师:‘我还有希望吗?’他说:‘每个人都有希望。’”
这极大鼓舞了屠善澄一生持之以恒追求科学理想。
1941 年,屠善澄考入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后转入大同大学电机工程系。1946 年夏毕业后,屠善澄回到交大电机工程系任助教,直至1948 年1 月以考分全国第一赴美留学。
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屠善澄读的是直博,而且仍然选择了电力为主的专业,以自动控制和应用数学为副专业。1949 年夏,他在美国尼亚加拉·莫霍克电力公司的电网继电保护部做暑假工,接触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问题。从此,他对电力系统和复杂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及其控制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成为了他终身研究的专业。
在康奈尔大学,屠善澄不仅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也遇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出生于湖南的湖北姑娘桂湘云,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也是他留美期间数学系的学妹。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叫“康果”。
1949 年,大洋彼岸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屠善澄非常激动。屠善澄给小儿子取名“怀祖”。他说:“怀祖,意思就是怀念祖国。为什么要回国?我一直想回国,没有什么道理,如果要唱高调,那就是爱国吧!”当时,美国政府不准学理工农医等技术专业的学生回中国为建设社会主义出力,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就被扣留。1955 年,钱学森辗转回国后,屠善澄接到了通知,说可以想办法克服困难回国。
1956 年,屠善澄放弃了康奈尔大学的高薪,和夫人桂湘云带着6 岁的康果和1 岁的怀祖,经香港转道回到祖国。
回国时,上海交通大学专门派人到广州接他,非常隆重。随即,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及华中工学院都邀请屠善澄和夫人去任教——按屠善澄最早的打算,正是回国后继续任教于高校。
当时,我国中央政府刚开完科学规划会议,制定了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确立了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和无线电四大紧急学科。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科学院正在筹备建立自动化研究所,由于屠善澄学的是自动控制专业,留美时的导师也是美国著名专家,所以甫一回国,就进入了组织的视野,国防科工委指名请他去自动化研究所任研究室主任。
1957 年,中国自动化学会筹备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推选了9 人的常委会,钱学森是主任委员,屠善澄是秘书。自1961 年中国自动化学会成立起,屠善澄连续担任2 届理事会秘书长、常务理事。
1968 年,屠善澄调任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
1988 年1 月后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兼职副主任,后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并担任世界工程师组织联合会主席。
屠善澄从事空空导弹和地空导弹的研究与试验,随后从事卫星控制系统和载人航天的理论研究与方案论证。
1968—1970 年,负责“曙光号”载人飞船控制系统的研制。1970—1984 年从事实验通信卫星研制工作,主持实验通信卫星控制系统研制和飞行试验全过程。1986 年起从事国家“863 计划”航天领域论证工作。1987—1993 年任首席科学家,领导并分析中国发展载人航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中国发展载人航天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
屠善澄长期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兼职教授,是国内首批博士生导师。
他在教学中数理推导严谨,表述精炼透彻,要求学生严格,深得学生的爱戴。
特别是担任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运动物体自动控制专业兼职教授时,仍在百忙中亲自编写我国有关飞行体自动控制最早的教材之一《飞行体自动控制》讲义。
提及他的学生,屠善澄非常自豪:“年轻人做得好时我就更高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在他培养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中,很多已经是自动化科技领域的工作骨干,或某一方面的学术带头人,肩负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艰巨重任。直至耄耋之龄,仍有不少学生经常拜访屠老,汇报工作进展,探讨科研问题。工作,依然是这位老科学家的最大乐趣。
当被问及做科学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时,屠善澄的回答是:“做任何工作,都需要‘认真’二字,科学更需要认真。不仅要认真认识所处理问题的方方面面,更要弄懂道理,真正吃透道理,能真正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2017 年5 月6 日,94 岁的屠善澄辞世。在5 月12 日的遗体告别仪式大厅门口,“正直热情毕生追求理想;质朴谦和坦荡面对人生”的挽联是对他一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