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资源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建设

作者: 周怡宏 魏敏 马泽刚

摘要:地域文化资源是地方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不竭源泉,依托地域文化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深度契合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中存在的育人主体协同合力不足、育人活动内容同质泛化、育人平台扁平单一、育人管理倾向功利等现实问题,基于挖掘和利用优秀地域文化资源、实现实践育人工作与地域文化弘扬良性互动的建设思路,以自贡市特色地域文化——井盐文化为例,构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即建立内外联动的双圈协同育人机制、开展进阶式实践育人活动、搭建“教学研展产商”立体化实践育人平台、形成以人为本的“1+2”组织管理格局,以提升育人质量。

关键词:地域文化;高职院校;井盐文化;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5)01-0045-05

高职院校以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而技术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磨炼。为此,诸多学者对高职院校实践育人进行了探索。例如,郑冠波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构建了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机制[1];曹玉娜构建了以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育人为主体的“训研创服”四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2];刘畅等构建了“六位一体”的实践育人平台[3]。现有研究倾向于建构实践育人的外在形式,关注的是如何在实践中提升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而高品质实践育人不仅重视外在形式的建构,更强调文化精神的引领;所培育出的人才也不应只具备技能技术,更要有文化自信和文化修养。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4],凝聚了一定区域内的精神文化特质。将地域文化融入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具备传承地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创新实践育人形式、打造高品质实践育人体系等多重价值。基于此,本研究以四川省自贡市井盐文化为例,以高职学生为对象,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在挖掘、传承井盐文化资源的进程中建构地方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

一、自贡井盐文化资源在地方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中的功能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高职院校要主动承担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地域文化资源具有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渗透力与亲和力。自贡是因盐而立、因盐而兴的“千年盐都”。井盐文化是自贡市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自贡城市文化之魂。将自贡井盐文化融入实践育人体系,体现了地方高职院校对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双重使命的主动担当。

(一)自贡井盐文化资源是地方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不竭源泉

不管是方言还是地方特有的习俗,都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世代传承,有许多故事可讲,有许多精神内涵可挖掘[5]。自贡在千百年的采盐历史中积淀了彰显城市特色风貌、凝聚城市文化根脉的井盐文化资源。井盐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贯穿自贡发展的每个阶段,弥散在自贡的大街小巷,也为地方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提供了重要资源。例如,盐产品、井盐开采、盐画、盐灯、盐雕等为实践育人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井盐工业生产遗址、古盐道、盐业会馆、盐用作坊等拓宽了实践育人的教育场域;盐商、盐工、盐官甘于奉献、爱国爱乡的情怀,乐观豁达、吃苦耐劳的性格,耿直尚义、大气宽容的品格等增强了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精神文化底蕴。伴随盐业发展产生的盐帮菜系,以及《千年盐宝》《金钗井》等民间故事,牛王会、灯会等民间节日,这些都是地方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不竭源泉。

(二)依托地域文化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是地方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应然选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井盐文化作为自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中必然占有一席之地,是地方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特色资源,而实践育人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6]。地域文化具备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特征[7],将地域文化引入实践育人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其立德树人的作用。因此,立足自贡井盐文化的精髓,以井盐文化为载体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是地方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应然选择。同时,还是保护传承创新地方文化的重要举措,是高职学生了解井盐文化历史脉络、增强地域归属感和文化自豪感的有效途径。此外,井盐文化中沉淀的精神品质也将引领高职院校在实践育人工作中培养德才兼备、德技并修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二、对接地域文化资源、创新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的困境

依据系统理论,高校实践育人系统建设需要实践育人主体、实践育人活动、实践育人平台及实践育人组织管理等四个子系统互动协调,构成整体[8]。为深入了解对接自贡井盐文化资源、创新地方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所面临的困境,本研究选取了四川省6所高职院校进行田野调查,扎根学校的实践育人工作和学生实践状况,采用参与观察法,并结合访谈法与文献研究法,从实践育人的四个子系统中,归纳总结当前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实践育人主体职责不清,协同合力不足

实践育人不是自我教育,也不是自发教育,而是自觉的教育,只有实践育人的主体得到确定,并协同发力,才能保障实践育人工作的高质量开展[9]。暑假研学、校内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创新创业等是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方式和载体,对其管理涉及教务处、学工部、后勤处、团委等多个职能部门,缺少统筹协调的部门。各职能部门间职责不清,信息沟通渠道有限,没有形成互动互补、协调联动的育人合力。同时,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校内各部门联动,还需要学校与政府、企业、社会等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但从调研来看,由于学校和各主体在功能结构、工作重点、利益诉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当前实践育人的主体责任由学校承担,政府的指导和投入不够,企业与社会力量的参与不足,校内外育人主体的衔接和协调不畅通,实践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断层状态。井盐文化内涵深邃、体系庞大。挖掘、梳理、开发井盐文化资源,并创造性地将其与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相结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难以单靠某一方的力量实现。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合力尚未形成,这成为对接自贡井盐文化资源、创新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的阻碍之一。

(二)实践育人活动同质泛化,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高职院校依托某一地域办学,学生在某一地域内求学,地域文化对学校办学和学生求学皆有影响。因此,学校在实践育人上应充分挖掘地域内文化元素,将已有文化资源转化为实践育人的内在动力,创新实践育人的内容元素,开展多样化、特色化的实践活动。但调研发现,目前学校实践活动多局限于社区志愿服务、暑假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传统实践育人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无法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并且,学校往往更加注重实践活动的形式、数量、影响等外在形式建构。相较于外在的形式建构,精神文化方面的内涵挖掘才是实践育人的核心和灵魂,更是育人活动高水准和高品质的标志[10]。学校对实践育人活动精神文化引领及精神文化底蕴挖掘的关注不够,使得育人活动停于表面、流于形式,难以触动学生的内心,学生通常处于被动参与的状态,实践活动的价值大打折扣。井盐文化资源嵌入高职院校实践育人需要学校从理念上接受并认同精神文化在实践育人中的价值,从行动上创新实践育人的内容和形式,营造一个“追求创新、重视内涵建设”的校园环境。当前,高职院校对实践活动的创新性和文化底蕴的关注度不够,这成为阻碍井盐文化融入实践育人过程的又一因素。

(三)实践育人平台扁平单一,育人链条衔接受阻

实践育人平台是开展大学生实践育人活动的基础和有力保障,确保了大学生实践育人活动的长期稳定发展。学校应搭建立体的实践育人平台,使学生形成深刻完整的实践体验。从调研来看,由于建设实践育人平台需要较高的经费,地方高职院校受制于经费投入,倾向于在校内建设育人平台,如组建各类学生社团、大学生创业园、校园志愿服务队等。校内平台所承接的实践活动缺乏主题引领,常常是互不关联、前后脱节。平台使用功能通常限制在简单的实践体验,学生“做”完即止,难以达到深度学习的层面。虽然部分高职院校搭建了校内、校外实践育人平台,但从平台的实际育人情况来看,由于各类平台的责任主体不同,其管理风格迥异,各平台独立运行,客观上造成了学生实践碎片化。将井盐文化资源引入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旨在让学生在盐文化实践中体验探究、感悟思考、总结提炼,最终达到知行合一、学做一体的状态,而非简单、浅层次和碎片化的实践体验。由知到行,再到知行合一,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用一条逻辑线将各平台的运行串联起来,使学生在立体化的实践育人平台中实现梯度式发展。

(四)实践育人管理倾向功利,激励评价机制不健全

实践育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实践育人组织管理的保驾护航,而价值取向关系着实践育人组织管理的效率。调查显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部分高职院校为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教育重心放置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上,倾向于将综合实践育人视作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一种手段,弱化了其在塑造学生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受这一教育价值观念的影响,学校忽视了以实践活动本身所富含的精神文化内涵来引导学生、凝聚学生,实践育人组织管理呈现出功利化取向。学生难以在实践中获取价值感,教师也缺乏实践指导的动力。而依托井盐文化资源进行实践育人,追求的是利用井盐文化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彰显的是一种人文价值取向。但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组织管理呈现的是与之相悖的功利化取向,这也成为对接井盐文化资源、创新实践育人体系的堵点。

三、基于自贡井盐文化资源的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建设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中的堵点、痛点,高职院校应遵循传承创新地域文化资源、打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思路,构建高职院校传承自贡井盐文化的实践育人体系。

(一)建立内外联动的双圈协同育人机制

实践育人主体是落实实践育人工作的关键。为更好地挖掘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发挥其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厘清校内外育人主体间的关系,建立内外联动的双圈协同育人机制。以自贡市井盐文化为例,学校要构建盐业博物馆、盐文化研究中心、自贡市创新创业孵化园等校外主体,以及学校学工部、团委、教务处、二级学院等部门的联动育人圈;构建辅导员、专任教师、技艺传承人、盐文化研究学者与知名盐产业专家等校内外导师协同育人圈。学校在实践育人中具有带头作用,校内各部门间持久稳定的协同关系,能减少学校与校外育人主体间开展外部协同的阻力。为此,可以由学院党委牵头部署井盐文化实践育人工作,从全局上对大学生井盐文化社会实践进行整体设计。学工部、团委、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对接,开展横向合作,对内建立理论、实践双课堂联动的实践模式,对外与盐业博物馆、盐文化研究中心等对接,引入外部资源,孕育实践基地和实践项目,并吸纳盐文化研究学者、知名盐产业专家等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各二级学院则主要负责组织井盐文化实践活动的实施,动员辅导员、专任教师和学生参与,指导学生实践成果的展示,并将实践活动的落实情况反馈至学校党委。在校外协同方面,学校可以和自贡市创新创业孵化园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共享“盐创”支持资源,打造大学生创业服务特区;可以和盐文化研究中心互动,鼓励研究中心带着前瞻性、市场性的课题和盐文化研究学者进学校,为学生实践提供方向和指导;可以和盐业博物馆开展项目推介、导师带教、共建实践基地等方面的合作。

(二)开展进阶式实践育人活动

实践育人通过引导个体主动建构主体与客观世界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潜力和主动意识,以实践的方式开展主体的能动学习[11]。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动性、主动性是衡量实践育人成效的重要指标。为此,学校要开展“一线三进阶式”实践育人活动。“一线”是指学校要依据“精耕本土,传承地域文化”的主线,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开展特色化、多样性的实践育人活动,调动学生实践的主动性。“进阶”是指学校要围绕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全面发展的目标,设计实践项目,使学生在系统化、进阶式的实践项目中充分发挥能动性,在螺旋递进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深刻完整的实践体验。“三进阶”是指:第一,实践项目的由易到难,实践项目内各实践活动目标、内容等的层次递进性;第二,实践学习方式逐渐复杂化;第三,实践活动考虑年级特点,形成三年一贯式培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