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中职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作者: 王正鹏 沈小禾
摘要:目前,教育部的“双碳”战略指导政策是以高等院校为重点建设目标,而对中职的“双碳”要求较低。考虑到未来具有巨大就业潜力的绿色岗位对劳动者双碳技能的高要求,以及数量庞大的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建议将绿色低碳理念尽快融入中职人才培养体系,以降低中职毕业生遭遇产业岗位迭代的风险。文章以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为例,对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中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双碳战略;人才培养体系;气候变化;中等职业教育;环境监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5)01-0055-06
以二氧化碳为典型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给全球造成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严峻生态危机。据预测,如果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上升到560ppm,地球的平均温度将升高1.5℃到4.5℃,这将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重大威胁[1]。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号召各国共同积极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努力将全球温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以保护地球家园。截至2022年年底,138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承诺,这覆盖了全球88%的二氧化碳排放、90%的GDP和85%的人口。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中国历来重信守诺,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教育部聚焦“双碳”战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中职学校应对标政策要求,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双碳”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目前,距我国承诺碳中和实现时间仅剩下30余年,这不仅需要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一定数量的人才,还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由此,教育部在多个“双碳”战略指导文件中,对“双碳”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和要求。
2021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髙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深厚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加快构建高校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制定碳中和领域人才培养方案”,“鼓励高校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将碳中和理念与实践融入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要“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和各方面”,“依据自身基础条件特色和发展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10月,教育部印发《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与绿色低碳发展规范在大中小学普及传播,绿色低碳理念进入大中小学教育体系”,“把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决策部署纳入高等学校思政工作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思政、进课堂、进头脑”。
目前,教育部“双碳”战略指导政策是以高等院校为重点建设目标,明确要求高校应依据自身基础条件、特色和发展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双碳”人才培养体系;而中职教育在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育体系中占据着独特地位。中职院校可依据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领域的需求,精准设置新能源汽车维修、环境监测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等专业,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实践操作训练及企业实习等环节,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与实用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投身于相关低碳行业,成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
二、中职学校“双碳”教育现状
(一)“双碳”战略下绿色就业岗位潜力巨大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会导致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从而引起传统产业领域人员结构性失业的现象。同时,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及“双碳”目标的推进,也会带来更多的绿色低碳型就业岗位。例如,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绿色金融科技、绿色交通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将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空间。2022年初,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显示,在“双碳”目标的作用下,我国城市绿色就业人数不断上涨,2019年总人数就已超过4 500万[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双碳”人才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高质量“双碳”人才仍存在缺口。自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能源、环保、金融、教育等领域对“双碳”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专家预测,未来10~15年间,“双碳”产业将保持发展势态,可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3]。可以预见,绿色岗位对劳动者“双碳”技能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具备“双碳”技能的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上也更具竞争力。与绿色岗位相关的碳减排、碳中和知识、技术将成为绿色岗位从业者胜任工作的基础,也是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的关键。在“双碳”机遇背景下,应当积极推进中职“双碳”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切实提高中职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帮助中职学生抵御社会性的产业岗位迭代风险,另一方面,也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提供坚实可靠的人才保障。
(二)中职学生缺少系统性“双碳”教育机会
2023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和在校生数量分别为454.04万人和1 298.46万人[4]。以上海为例,2023年,上海中职学校毕业生总数为 33 681 人,毕业去向(含升学)落实人数为 32 422 人,升学学生数为 25 509 人,其中,进入专科22 208人,进入普通本科3 301人;直接就业的为6 913人,占比20.5%[5]。见表1。
一方面,占比29.1%的中高贯通(3+2学制)学生,3年的中职阶段只能接受低碳理念普及教育,2年的高职阶段需要到企业实习1年,在校学习时间只有1年,会出现接受高端“双碳”教育不系统的现象。与同期进入高校的普通高中生源学生相比,会缺少1~2年的“双碳”系统教育时间。另一方面,占比达20.5%的直接就业中职毕业生在校时只接受了低碳普及教育,可能难以抵御“双碳”产业和传统产业更新换代的冲击。这或将导致在学历上不占优势的中、高职毕业生在职场上面临更大的挑战。
(三)中高贯通学生“双碳”教育存在时间和分配失衡问题
中高贯通学生是中职教育的主流。以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中高职贯通的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中职阶段专业名称为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在中高贯通3+2的5年学习期间,专业课共计2 943学时,其中,77.7%的学时开设在中职阶段,22.3%的学时开设在高职阶段。依据《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及《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指导政策,学生在中职阶段接受“双碳”普及教育,在高职阶段接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双碳”教育。然而,仅从课时安排的角度进行分析,会存在较大的分配失衡现象。由于 77.7% 的专业课程学时需在中职阶段完成,学生在此阶段只能接受普及型的绿色低碳理念教育,从而错过更为系统的“双碳”教育。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岗位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遍布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体量,应尽快明确中职阶段的“双碳”教育任务,降低中职生遭遇产业岗位迭代风险,为我国产业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
(四)中职“双碳”战略研究工作缺位
从学校及教师的角度来看,目前,针对中职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体现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研究较少。以知网查询为例,以““双碳””及“人才培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2021年至2023年间,共计发表期刊论文50篇,其中,作者来自中职学校的仅有1篇,为“‘双碳’战略视角下中职汽修人才培养的探索”[6];相比之下,高校教师发表的与碳中和相关的论文涉及的学科范围则十分广泛,包括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自动化技术、无线电电子学、汽车工业、矿业工程、建筑科学与工程、机械工业及审计等。同理,以“岗课赛证+人才培养”“课程思政+人才培养”“双创+人才培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中职与高校的研究成果,发现中职学校对“岗课赛证”方面的研究热度要远高于“双碳”“课程思政”和“双创”的(见表2)。一方面,是因为与高校相比,中职学校中科研型教师比例小且科研条件较差;另一方面,中职教师偏重对学生进行技能方面的培养,中职学校制度性的激励导向也刺激中职教师更愿意在“岗课赛证”领域产出更多的成果。
综上,占比20.5%直接就业的中职生及65.9%的中高贯通学生,将因为在中职阶段只能接受“双碳”普及教育而错过或缺失系统的“双碳”教育机会。建议中职学校尽快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此外,中职教师应积极深入地开展相关市场调研和课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贯彻“双碳”战略。中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意义重大,将绿色低碳理念尽快融入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主动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具体实践。
三、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中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障碍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主要包含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课程、实训实践教学等模块。目前,虽然我国的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双碳”教育方面刚刚起步,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部分专业课程设置未能充分体现“双碳”战略的要求,缺乏与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和实训环节在“双碳”领域的应用结合不足,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师资队伍在“双碳”领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也有待提升。系统地看,“双碳”教育在纳入中职人才培养体系中还要克服观念性、资源性及制度性三大障碍。
(一)观念性障碍
观念性障碍即社会普遍存在将“双碳”战略与节能减排概念完全等同的观念。传统习惯的认知倾向于对“双碳”战略引发的新型产业进行直接的商业价值评估,以评判未来产业的营利增长趋势。即便在高校中,部分教育管理者对“双碳”战略理解不深刻,简单地认为“双碳”战略只是在大中小学中普及、传播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与绿色低碳发展规范,以及强化“双碳”相关专业和学科的知识点。这是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肤浅、片面的理解,难以做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思政、进课堂、进头脑”,即很难真正将“双碳”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
(二)资源性障碍
资源性障碍即缺乏“双碳”教育所需的师资、教材、资金和合作企业等基本条件。师资是“双碳”教育的关键要素,“双碳”教育的特性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刻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在学校“双碳”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师资队伍建设、平台构建到科研项目启动等均需大量的资金保障,资金的缺乏严重影响“双碳”人才的培养、选拔及引进计划。目前,我国“双碳”教育高质量教师数量严重缺乏,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传统,较难满足“双碳”教育多学科交叉的要求。在教材建议方面,“双碳”教育领域的专业教材极少,且现有教材缺乏学科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教育性,导致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课堂教学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在产教融合方面,学校培养的人才和产业的需求存在“两张皮”现象,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不够全面和深入。
(三)制度性障碍
制度性障碍即尚未建立“双碳”教育进入中职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度安排。首先,现有的关于“双碳”教育的指导意见对中职学校的关注不够,对中职阶段学生接受“双碳”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够清晰。其次,在中职学校,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双碳”教育不明确,也不完善。“双碳”教育在中职阶段大多处于教学边缘,将“双碳”教育纳入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及教学评价体系的中职学校数量较少。最后,从学科建设角度看,由于“双碳”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且需要环境、能源、经济等多个学科的融合,因此,“双碳”学科建设不系统、课程设置随意的问题也比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