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内涵要义、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向

作者: 黄远胜

摘要:高质量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迫切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必然。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奠基石”,高质量人才培养是职业本科教育的“生命线”,高质量产教融合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加速器”,高质量创新驱动是职业本科教育的“新引擎”。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着目标、师资、培养和开放等方面的困境,应强化“定位+特色”,瞄准高质量目标“靶心点”;聚焦“三师”“四链”融合,打造高质量人才集聚“强磁场”;创新“五新”举措,打造高质量人才孵化“金摇篮”;形成开放引领效应,构建高质量发展“影响力”,助推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要义;现实困境;突破路向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5)02-0036-08

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旋律。[1]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中国职业教育也迎来了从规模化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实施,开篇即明确指出立法宗旨在于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手段[2],更是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3]。

一、高质量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内涵要义

(一)高质量教育体系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奠基石”

从政策制度层面来看,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明确引导与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旨在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框架与行动蓝图,为职业本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基石,指明前进的方向。[4]在培养目标上,职业本科教育紧密对接产业升级与技术革新的需求,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新技术、新工艺,还强调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学生在工作环境中锤炼技能,实现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高质量教育体系强调技术人、职业人与完整人的“三位一体”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职业素养和全面发展能力。在教育教学层面,高质量教育体系展现出深刻的创新性与系统性。课程体系以科学性和前瞻性为基石,紧密对接产业发展前沿,教学内容强调实用性与创新性,融入行业最新技术和实践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质量的教学体系必须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在专业技能实训、企业项目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等课程上为学生搭建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的桥梁。

(二)高质量人才培养是职业本科教育的“生命线”

人才培养是职业本科教育的根本职能。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关乎学校发展,是又快又好推进学校发展的关键。高质量人才培养是职业本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进步的加速推进,产业升级与技术革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5]职业本科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其人才培养质量关乎产业转型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产业升级与技术革新的需求满足、学校核心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以及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成长的实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地方产业不断升级转型,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职业本科教育通过高质量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熟练掌握实践技能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迅速适应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的中坚力量。高质量的人才输出,不仅能够迅速适应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需求,还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向更高层次迈进。

(三)高质量产教融合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加速器”

高质量产教融合不仅是推动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也是职业教育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6]在这一背景下,产教融合作为国家战略选择,遵循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实现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本科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在实施上,职业本科院校紧密围绕产业布局专业,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同时,通过让企业深度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教材开发、竞赛创新、实验实训等环节,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了校企双赢。在成效上,高就业率和高就业质量,以及企业的高度认可,展示了职业本科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加速了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第一届职业本科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充分说明了产教融合的成效:毕业生不仅就业率高,而且就业质量优,平均起步年薪达到9万元,部分毕业生年薪甚至超过16万元[7]。又如,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的第一批职业本科毕业生实现了100%就业[8],充分展示了职业本科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四)高质量创新驱动是职业本科教育的“新引擎”

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创新驱为“新引擎”,其动力源自对经济与产业结构变革的顺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满足,以及通过培养创新素养与创业能力所提升的职业教育吸引力与适应性。高质量创新驱动为职业本科教育注入了强大的创新活力与发展动能。一是高质量创新驱动是顺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21世纪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全世界带来了技术、产业和就业结构的根本性变革。职业本科教育必须紧跟这一趋势,通过高质量的创新驱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创业能力,以适应未来职场的需求。二是高质量创新驱动是满足行业、社会、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被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核心地位。[9]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职业本科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必须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通过高质量的创新驱动,培养能够支撑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人才不仅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三是高质量创新驱动有助于促进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与适应性。职业本科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高质量的创新驱动,职业本科教育可培养出既掌握扎实技术技能、又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适应性。

二、高质量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职业本科教育改革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关键,关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对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尽管近年来职业本科教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困境。

(一)目标困境: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性”不清

面对改革,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性”不清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失准,专业设置趋同,职教特色失真。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失准。2021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强调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应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进行系统设计。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失准,对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专业定位未形成清晰准确的共同认知,导致职业本科教育在高质量专业人才培养上出现了向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漂移”的现象,同时也存在向高职专科专业培养目标“移植”的趋势,从而形成了明显的“双重”同质化问题。有的升格为本科的职业院校仍沿用专科模式,导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配备等不适应本科教育要求,影响教育质量。同时,由于缺乏专门政策支持和明确发展定位,职业本科教育在应用型与学术型之间摇摆,难以形成独特优势。因此,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是什么、怎么做的思路还未完全厘清。对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等32所职业本科院校发布的章程与官网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学校在培养目标上以“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和“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表述为主,但也存在 “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高素质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 等表述,表明多所院校对于如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还不够清晰。二是专业设置趋同,职教特色失真。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为了招收更多高素质的学生,一些职业本科院校倾向于“紧跟热门专业潮流,争相开设”,却忽略了学校自身特色。未能充分考虑专业设置的多元化与灵活性,导致不同地区的职业本科院校在专业布局上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更有甚者,与普通本科院校开设的热门专业高度重合,模糊了职业教育的独特定位。

(二)师资困境: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支撑性”不强

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面临“支撑性”不强的问题,其中师资队伍支撑力量不足,不能满足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关键因素之一,这直接制约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进程。虽然职业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彰显了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团队构建的重视态度,但当前仍面临以下挑战。一是师资力量的地域性失衡,具体表现为华南与华中地区的职业本科院校在师资质量上博士占比、顶尖人才数量、高质量成果指标等的表现较为突出,而其他区域则相对落后[10]。二是高层次行业领军人才的稀缺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受限于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空间等因素,难以有效吸纳高素质、高层次的专业人才[11],进而制约了职业本科院校在培养现场工程师方面的能力。三是“双师型”教师的培育力度尚显不足,尽管其数量占比已有所提升,但真正能够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能力的教师数量仍然不足。“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亟待进一步规范化,而校企合作在弥补教师实践能力短板方面亦面临多重困境,难以充分满足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对教师综合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四是师资队伍核心骨干数量不足。部分职业本科院校师资结构普遍呈现两端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特征,具体表现为50岁以上资深教师与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据较大比例,而处于职业生涯中坚阶段、具备丰富经验的核心骨干教师则数量不足。就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言,高学历、高素质及高层次的精英型人才匮乏,教师在科学研究能力、创新思维及实践操作技能方面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培养困境: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功能性”失调

在职业教育领域,职业本科教育作为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然而,尽管国家层面已积极出台诸如《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力图激励并促进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加快产教融合的进程,但在实践操作中,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却陷入了“功能性”失调的困境。在实践层面,产教融合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产教融合机制尚待完善,校企双方在本质属性、管理体系及运作机制上存在显著差异,缺乏统一且被广泛认可的行业规范与标准体系。加之,合作模式较为单一,利益共享机制不健全,这无疑加大了构建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难度。以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运城职业技术大学为代表的职业本科院校为例,在其质量年度报告中均不约而同地反映,校企合作在资源共享层面遭遇瓶颈,校企双方的利益联结尚不够紧密和深入,企业对于积极参与合作教育的动力不足。[12]另一方面,产教融合项目因人才培养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而面临经费保障不足的困境。地方政府在配套资金支持方面的机制尚不完善,国家层面的优惠政策执行难度亦较大,同时,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资源投入往往难以得到高效利用,无疑也削弱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四)开放困境: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不够

职业本科院校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国际化开放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战略规划、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及评估与激励机制的缺失。学校往往缺乏长远且具体的国际化战略规划,实施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影响国际化工作的系统性和持续性。同时,部分学校国际化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职责不明确、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此外,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如经费保障不足、项目审批流程繁琐等,也制约了国际化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国际化开放层次尚浅。合作模式主要集中于学生交流、教师互访,缺乏深度学术、科研和产业合作,且合作项目领域分布不均。课程与教学资源国际化进展缓慢,尚未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国际化教学模式应用有限。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系统规划和有效实施策略的不足,人才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三是国际化开放资源匮乏,尤其是师资资源匮乏。引进外籍教师面临多种困难,数量有限且质量参差不齐;本土教师国际化能力不足,且学校在教师国际化培训方面投入不足。此外,师资结构不合理,年龄、职称和学科结构失衡,影响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制约学校国际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