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
作者: 季建利 张棉好
摘要:技工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专业设置服务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是技工院校的立身之本。经对2021年浙江省85所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分析,发现浙江省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适应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才供给尚不能完全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办学追求“大而全”而导致专业同质化问题突出。经研究分析得出,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接产业技术来培育人才;以错位竞争为策略,动态优化与调整专业设置,从而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浙派技工教育。
关键词:技工教育;专业设置;产业结构;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1-0042-08
职业教育是具有经济和社会属性的跨界教育,需要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其本质要求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1]。具有技能特点和就业属性的技工教育,其专业是培育产业技术工人的重要载体,技工院校的专业建设应主动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需求,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培养能满足现代企业生产实际所需的一线高技能劳动力,从而将人力资源有效转化为人力资本。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具有国家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十四五”期间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浙江省技工院校应着眼于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专业设置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形成与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集聚地。为描绘技工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产业实然与专业应然动态协同的美好图景,本研究通过探讨浙江省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基本状况、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情况和优化策略,旨在推进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优化与调整,从而为提高技工教育与区域产业高度适配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浙江省技工院校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按照《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2018年修订)》(含2020年度增补专业)(以下简称为《目录》),对202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技工院校招生计划和各技工院校招生平台的相关数据进行梳理,共计85所院校,发现技工院校所设专业覆盖了14个专业大类和142个专业,专业总布点数792个,招生共计74 446人①,见表1。
(一)从产业分布看,专业设置呈现“三二一”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2021年度浙江省技工院校专业覆盖了三大产业,专业结构呈现“三二产业专业并重,第一产业专业薄弱”的特征。从专业数、专业布点数和招生人数来看,第三产业位居第一,服务第三产业的交通、财经商贸、服务、信息、文化艺术、其他等6个专业大类的专业设置数量最多,共开设76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53.52%,专业布点数占比为55.68%,招生人数占招生总人数的一半以上;第二产业次之,面向第二产业的机械、电工电子、建筑、医药、轻工、能源和化工等7个专业大类,共开设62个专业,专业布点数占比为43.31%,招生人数占比为40.32%;位居最后的是第一产业,其专业设置数和招生人数最少,仅7所技工院校开设与之相关的4个专业,专业布点数为8个,招生人数占比为1.01%。浙江省技工院校专业结构所呈现的“三二一”特征,与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基本匹配。
(二)从专业开设看,专业设置多样化但不全面
从专业大类来看,85所技工院校专业布点覆盖了《目录》中除冶金类外的14个专业大类,专业大类覆盖率为93.33%,说明技工院校专业设置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一方面,机械类、交通类、财经商贸类、服务类是专业设置的主体,2021年这4个专业大类所设专业分别为23个、21个、11个、20个,专业布点数分别为172个、126个、99个、91个,共占总布点数的61.62%,开设院校分别为61所、48所、57所、50所,招生人数共计47 986人,占招生总人数的64.46%。另一方面,建筑类、电工电子类、医药类、信息类等专业所设的专业数、专业布点数、招生规模相对较小,但都有不同程度的设置,详见表1和表2。
从专业覆盖情况来看,85所技工院校覆盖了《目录》的142个专业,整体专业开设率仅为45.66%,说明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不够全面。由表2可知,专业开设率排名前三的是财经商贸类、医药类、信息类,分别为84.62%、70%、68.42%;专业开设率位于后四位的是农业类、能源类、化工类和冶金类,分别为14.29%、11.11%、9.09%、0。其中,财经商贸类的专业开设率最高,达到84.62%,冶金类的专业开设率最低,为0。虽然有2个专业大类的专业开设率在70%及以上,但专业开设率低于50%或专业开设数不足10个的有8个专业大类,开设农业类、能源类、化工类、冶金类专业的院校不足8所,有49个专业的院校覆盖率仅在1%左右,而冶金类的专业开设处于空白状态。这表明浙江省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不全,部分专业覆盖率不高。
(三)从专业建设看,能够持续推进专业高质量发展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关于“实施省级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和“职业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总目标,浙江省人社厅、财政厅于2022年3月18日出台了《浙江省一流技师学院建设项目实施办法》和《浙江省技工院校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实施办法》,以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调查统计的浙江省85所技工院校,包括38所技师学院、7所高级技工学校和40所普通技工学校,分布情况为杭州市18所、宁波市13所、金华市10所、台州市9所、温州市7所、绍兴市7所、嘉兴市6所、湖州市5所、衢州市5所、丽水市4所、舟山市1所。其中,有10所成功入选2022年省一流技师学院建设单位,并有31所院校的50个专业群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2]。一流技师学院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单位基本覆盖全省各市域,有助于促进全省技工院校发挥专业优势,建设特色鲜明、紧密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专业群,服务浙江省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布局。值得一提的是,嘉兴技师学院“中德实训基地建设”、浙江华策影视技工学校“华影技校数字影视综合‘五实’中心”和台州技师学院“智能装备应用与维护产教融合实训中心项目”被列入浙江省2021—2022年度产教融合“五个一批”名单[3]。这进一步推进了技工院校通过专业建设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打造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经过一系列举措,浙江省技工院校的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有望实现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完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的目标。
二、浙江省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
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产业结构的构成与演进影响专业设置结构与布局,技工院校的整体专业设置要服务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技工院校的各专业直接为产业提供特定的高素质劳动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为确保技工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应分析其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适应性,以便及时调整和更新专业设置,保持两者的动态平衡。
(一)专业设置总体适应性尚佳,内部契合度仍待提高
本研究采用专业—产业结构偏离度这一指标来衡量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偏离度等于专业布点数比重减去产业结构比重的差值,正值表示专业布点数大于产业结构所需,负值表示专业布点数供不应求,偏离度绝对值越接近0,说明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越好[4]。根据计算结果可知(见表3),2021年浙江省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分别为3.0∶42.4∶54.6,而技工院校三次产业的专业结构比重分别为1.01∶43.31∶55.68,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分别为-1.99、0.91、1.08。这表明浙江省技工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总体上基本适应。
从具体偏离度数值来看,第一产业偏离度值为-1.99,专业设置“供不应求”,且绝对值最大,与产业的适应性最差。第一产业的专业数和招生人数严重不足,仅7所技工院校开设与之相关的4个专业,专业布点数占比为1.01%,招生人数为752人,仅占招生总人数的1.01%。其中,农业类只开设了农业能源开发与利用、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农产品营销与储运3个专业;林业类仅开设了园林技术专业,未开设畜牧业和渔业类专业。显然,这与浙江省为加快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渔业养殖结构,打造“蓝色粮仓”、做精特色优势产品、大力发展现代高效林业,深化农业职业教育改革,扩大农业职业教育招收农民学员规模,培育乡村服务人才和高素质现代农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不相适应[5]。
第二产业偏离度值为0.91,专业设置相对过剩,且绝对值最小,与产业的适应性相对较好,但专业内部适应性有待进一步优化。《浙江省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和《关于高质量发展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巩固升级石油化工、纺织、家具、汽车等优势传统产业,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谋划布局重点领域未来产业,推动全省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任务。技工院校专业设置积极响应政策,高端制造类专业受到广大学生追捧,数控加工、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等专业被评为2020年浙江省技工院校“十大最受欢迎专业”[6],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多。据本研究统计,与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高技术制造业及计算机、汽车制造等新兴制造业相关的专业数量占据了绝大多数,例如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数控车工)、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3个专业的布点数共计97个,占第二产业专业布点数的28.28%。相比之下,纺织业、服饰业、家具制造业等传统制造业虽然在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就业人员稀缺[7],85所技工院校只开设了与这些行业相关的10个专业,专业布点数仅占第二产业专业布点数的6.4%。这些数据表明,技工院校过多设置高端制造专业和新兴制造专业可能会挤占传统制造业专业的发展空间,与浙江省正在实施的“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中培育现代纺织与服装、现代家具与智能家电等传统产业集群,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战略目标相背离。
第三产业的专业偏离度值为1.08,专业设置“供过于求”,且绝对值位于第二,与产业的适应性有待提高。第三产业的专业数最多,专业布点数占比高达55.68%,超过第三产业产值占比。这是因为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现代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最大产业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了适应浙江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的趋势,以满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用工需求,同时降低招生难度,许多技工院校在没有充分了解当地产业对人才需求数量的前提下,选择盲目跟风,大量开设当前热门的专业,如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计算机技术等,以及办学成本低、特色不明显的会计、烹饪等专业。然而,技工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的特点,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这种做法将培养过多的中低技能劳动者,从而引发同质竞争,进而阻碍浙江省稳步推进数字化经济转型升级。
(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人才供需不匹配
在人才供给数量方面,第一、二产业的后备技能人才供给不足。服务第一产业的学生规模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一定的错位,招生数量较少;服务第二产业的学生规模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相适应,难以满足高端制造业对技工的旺盛需求;第三产业的招生规模供大于求,并且从长期来看,第三产业及就业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量会低于技工院校的供给量(见表4)。2021年,杭州市数字经济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金融服务产业在“非常紧缺”岗位数量排名中位列前三,分别为25个、21个、18个,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需求的“紧缺岗位”最多,约占总数的24%[8]。本研究调查统计的18所在杭技工院校共开设14个专业,其中,信息类开设7个相关专业,招生1 085人,占当地总招生人数的7.39%,难以满足市场需求。2021年,浙江省共有99所技工院校,毕业生人数为34 325人,对比同年249所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人数15.97万人而言,技工院校规模较小,人才供给后劲不足。
在人才供给质量上,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缺乏配套教育资源支撑。技工院校一体化师资队伍现存在理论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实训教师理论知识不足等问题[9],导致技工院校专业建设缺少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支撑,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除此之外,部分技工院校长期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尤其是民办技工院校存在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设施较差的生存与发展问题[10]。这些院校因为缺少工学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配套设施和实训软硬件设备,被迫放弃对接重点产业和前沿产业的专业;加之技工院校的非学历教育在就业市场中处于竞争劣势,部分院校在专业建设上片面追求数量和规模,而忽略了质量和效率,开设落后且性价比低的专业将严重影响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