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职职教高考命题研究
作者: 柴永生 吴昊
摘要:中职职教高考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选拔性考试,考试命题在选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以江苏省为例,通过问卷对30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进行调查,用SPSS工具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中职职教高考的考试定位。通过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制定基于课程标准的考试大纲、基于课程核心素养组织命题、采用命题技术控制命题质量等路径,推动职教高考制度发展完善,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职职教高考;命题分析;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2-0037-06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此后,全国陆续启动了职教高考改革。2021年9月,江苏省印发《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招生实施方案》,明确将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含部分职教本科、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招生称为“中职职教高考”。
中职职教高考是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专、职高、技校等)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选拔性考试,是职教高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中职职教高考采用“文化统考+专业技能考试”模式选拔考生,这种模式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要求,也是“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的具体体现。其中,文化统考实施纸笔考试,其命题及考试由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专业技能考试为实际操作,其命题及考试由17个专业联考委分别组织。由于专业技能考试存在实施机构较多、组织方式灵活、考试标准不一、命题条件复杂等情况,本文选择文化统考命题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研究。
一、问卷调查样本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对省内30所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专业的4 000余名师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基本构成如下。
(一)学校样本
为兼顾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发展地区差异,问卷调查分苏南(5市)、苏中(3市)、苏北(5市)三个片区进行,分别选择12所、7所、11所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调查对象,且每个设区市至少有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样本。
(二)教师样本
861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与问卷调查,所教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和其他课程。其中,公共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3门,共365名教师,占比42.4%;专业课教师共435名,占比50.5%;其他教师共61名,占比7.1%,样本分布较为合理。从教龄及所教毕业班学生是否参加过中职职教高考方面看,76.8%的教师从教10年以上,89.2%的教师教过参加江苏中职职教高考的学生,从侧面印证了受调教师对中职职教高考有一定的认识,对问卷问题的回答有较高的可信度。
(三)学生样本
3 301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与问卷调查,且均为三年级毕业班学生。从性别分布看,男生1 950人,女生1 351人,男女生比例接近3∶2,较为合理;从专业分布看,除84名学生未填写专业外,其他学生共涉及13个专业大类、23个专业(包括机电、计算机、会计、美术、汽车、农林、导游等),文理兼具,覆盖面广,具有代表性。其中97%的学生知道江苏中职职教高考,且83.25%的学生了解考核目标,说明学生对问卷问题的回答也有较高的可信度。
二、江苏中职职教高考命题分析
(一)考试模式
江苏中职职教高实行“文化统考+专业技能考试”的综合考试模式,文化统考又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综合理论两部分。从教师调查结果看,认为现行考试模式“非常好”和“比较好”的教师分别为462名、370名,共占比96.5%;认为“不太好”和“很不好”的教师共占3.5%。可以看出,广大教师对江苏中职职教高考模式是普遍认可的。从学生调查结果看,认为现行考试模式“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学生分别为988名、1 869名,共占比86.55%,尽管比教师低10个百分点,但可以看出,学生但对现行考试模式总体上也是认可的。
(二)科目及分值
考试科目及分值的设置体现对考生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考查范围和权重,是考试命题的基本前提。江苏中职职教高考文化统考的公共基础知识包括语文、数学、英语3个科目,专业综合理论按专业类别划分为建筑、机械、计算机、农业、财会、艺术等17个科类。因艺术类不考专业综合理论,食品类暂未组织考试招生,故而专业综合理论实际在15个科类开考。其中,公共基础知识科目分值分别为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00分,合计400分;专业综合理论各科目分值均为300分;专业技能考试各科目分值均为300分。各部分分值的比重为4∶3∶3,分布较为合理。
关于考试科目及分值设置的情况仅对中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37名教师认为考试科目及分值的设置是合理的,占比39.1%;468名教师认为比较合理,占比54.3%;认为不太合理和不合理的共占比6.6%。可以看出,教师对各科目及分值设置的认可度是很高的。
(三)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规定了命题的基本范围,也是学生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问卷调查显示,95%的教师和84%的学生选择“非常清楚”或“清楚”,说明大部分师生了解中职职教高考的考试内容。问卷在调查考试内容应注重哪些方面时设计了一道多选题(最多选3项),除对“能力拓展”的看法有较大差别外,师生的选择基本一致。可以看出,多数师生认为中职职教高考的考试内容要注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见表1)
关于专业综合理论考核内容是否需要契合主流技术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及契合程度的问题,仅对中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认为专业综合理论考核内容“非常需要”和“需要”契合主流技术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的教师比例分别为96.3%、93.6%,认为已“完全契合”和“基本契合”的教师比例分别为84.2%、84.8%。(见表2、表3)
可以看出,中职教师普遍认为专业综合理论考核内容要契合主流技术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这是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但在是否契合主流技术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方面,均有约15%的教师选择“不太契合”或“不契合”,也说明江苏中职职教高考专业综合理论命题时,需关注主流技术和市场需求等方面内容。
(四)题型题量
题型即题目的类型,是指题目本身所具有的类别和形式,是命题前要确定的基本要素。江苏中职职教高考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综合理论共18个科目,考试大纲中规定的题型归纳起来有近20个,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解答)题、计算题、案例分析题、论述(综合)题等。由于科目特点不同,所设置的题型和数量也不同。除数学、英语2个科目外,其他16个科目的题型数量均在5~7个之间。
题量即题目的数量,是试卷结构的要素之一。一般来说,试题的数量是由考查范围、科目特点、题型设置和科目分值等方面决定的。江苏中职职教高考不同科目的试卷题量差别较大,除语文、数学等科目题量较少外,多数科目题量在60~80题之间。
关于题型题量设置是否合理的问题,也仅对中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公共基础知识试卷方面,237名教师(占比27.53%)认为“非常合理”,575名教师(占比66.78%)认为“比较合理”,其他教师认为“不太合理”或“不合理”。专业综合理论试卷方面,250名教师(占比29%)认为“非常合理”,572名教师(占比66.4%)认为“比较合理”,其他教师认为“不太合理”或“不合理”。可以看出,认为“非常合理”和“比较合理”教师比重约占95%,说明中职教师对题型题量设置是普遍认同的。
(五)试卷难度
试卷难度是评价命题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考生、家长和社会对试卷整体情况的第一反应,也是命题中最难把握的方面之一。一份试卷中每个试题难度及各级难度试题所占比例决定整份试卷难度。试卷难度结构一般包括易中难三个维度,均有固定的比例。为更细地区分难度,有时也会出现较易和较难两个维度。江苏中职职教高考考试大纲规定试卷的易中难比例是:语文4∶4∶2,数学5∶4∶1,其他科目5∶3∶2,命题教师按照各科目难度比例开展命题工作。
在试卷总体难度是否合理的问卷调查中,703名教师(占比81.65%)认为应控制在适中程度,86名教师(占比10%)认为应控制在较易程度。而认为应控制在适中程度的学生有2 027名(占比61.41%),在学生样本中比例最高。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对中职职教高考试卷总体难度的选择属于合理范围。值得注意的是,选择较难和较易的学生分别为338名、886名,占比分别为10.24%和26.84%,均高于教师调查结果,这与部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差异有关。
在具体难度比例选择上,23.69%的教师、26.11%的学生选择3∶6∶1,是所有难度比例选项占比最高的,在这一比例上师生看法基本一致。教师选择第二高的难度比例是3∶5∶2,占比19.28%;学生选择第二高的难度比例是7∶2∶1,占比20.12%(见表4)。可以看出,师生对具体难度比例的选择较为分散,最多的也未超过30%,且与考试大纲规定的难度比例有一定差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问卷选项的数量以及调查对象的认知程度、专业水平、考试需求等心理因素有关。
三、中职职教高考命题的实施路径
(一)建立完善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
职业教育应培养满足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具有责任意识、合作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1]中职职教高考作为衔接中高职教育的重要渠道,其考试定位是服务职业教育发展,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选拔合格生源。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区别在于,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成为某一岗位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和劳动力供求双方的需要,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和专业性。作为职业教育升学考试的重要渠道,中职职教高考所考查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要考查其在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后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因此,中职职教高考必须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这在江苏中职职教高考命题的问卷调查中已经得到印证。有了这个前提,考试科目设置才能更加科学,考试命题才能更加契合职教育发展需要。
(二)制定基于课程标准的考试大纲
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以下统称课程标准),这是指导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纲领,也是制定中职职教高考考试大纲的根本依据。相较于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目标、命题原则、试卷结构、难度比例和考试方式等内容更为具体,特别是规定了具体考试内容和范围,以及相应的必考点和选考点等内容。鉴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课程较多、学习时间有限、学业任务较重,考试大纲对于有升学需求的中职学生备考具有积极意义。制定中职职教高考考试大纲应立足课程标准,符合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并根据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新知识的出现不断更新完善。
1.考试目标要体现中职职教高考的考试定位
考试目标是考试命题的出发点,为考试命题指明了方向。中职职教高考的考试目标必须明确服务职业教育发展的考试定位,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输送合格生源。其中,公共基础知识重点考查考生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等方面的水平,以及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文化素质,引导考生获得较为全面的学科素养。专业综合理论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水平,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考试内容要体现主流技术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的是具备一定职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劳动者。那么,中职职教高考的考试内容应具有职业教育属性,特别是专业综合理论,要体现主流技术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这在江苏中职职教高考问卷调查中得到充分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