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看广西高职的发展

作者: 潘峰

提要: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作为战略发展关系的重要方面,对参与各国的教育和经贸发展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哨和基地之一,与东盟合作紧密、交流频繁。为此,广西高职应注重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从确立交流重点与合作方向、搭建广西特色“工坊”、打造职业教育适应性等方面加深交流合作,以实现不断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广西;中国—东盟;高职教育;合作交流;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2-0030-07

2022年8月,习近平主席在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的贺信中着重指示要加强中外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这对世界经济发展与就业创业意义深远。而中国—东盟因天然的地理与历史关系,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一直存在并逐渐深入。2013年第一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与老挝、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教育部负责人就职业教育如何繁荣区域经济发展展开了广泛的研讨。2016年8月成立的中国—东盟职教院校合作联盟倡议,加强成员间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实效。2022年8月23日,中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在2022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上共同启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旨在拓宽合作范围和领域,提升合作内涵和质量,打造升级版中国—东盟双多边职业教育合作平台,推动各国互学互鉴、共商共享,让合作成果惠及更多学生、教师、院校和企业,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共同体[1]。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个契机,进一步提升广西高职教育的办学能力和国际影响,从而更好地促进广西高职教育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广西高职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深入交流合作中的发展契机

2022年9月1日,《光明日报》(14版)刊发“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前景广阔”一文,文章阐述了我国政府将职业教育作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并以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作为案例来解读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意义。而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最前沿,不但享有天然的地理优势,日益紧密的经贸往来也为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深入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一)得到国家和地方的全力支持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陆续成立了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启动了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建立了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指明了方向。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提供智力、人力、技术、文化、情感等多方面的支持,打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2022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更是明确提出,我国将持续跟进和融入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潮流,努力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合作交流平台。《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做强高职专科教育,……深化与东盟国家教育交流合作,建设中国—东盟教育开放合作试验区,打造‘留学广西’品牌”。2021年,《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广西独特的区位和人文优势,……深化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协同企业‘走出去’,支持职业学校在东盟国家设立分校和培训中心等”。2022年,南宁、柳州等纷纷出台相关文件支持区域高职开展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对广西高职参与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全面支持,为广西高职参与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进而提升自我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保障。

(二)为广西高职提供了国际化市场

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伊始,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2]。2021年,货物贸易额达8 782亿美元,东盟成为中国世界第一大贸易伙伴[3],2021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便以“技能服务美好生活”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新时代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交流,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黄俊华对此提出了三条建议:着眼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未来,扎实提升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着眼中国—东盟各国人民美好生活梦想,扎实推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开放合作;着眼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扎实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4]。2022年,“东博会”以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为基点,积极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总投资额4 130亿元人民币。不难看出,在中国—东盟经贸的往来中,职业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才需求的提升,就业市场得以持续扩大,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高职教育的发展,有力保障了实体经济的技术人才支撑,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广西高职参与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发展现状

广西与东盟水陆相连,之间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一直是广西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特别是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产业园的发展,广西高职也依托地理和环境优势,努力参与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的广泛交流和深入合作。

(一)取得的成果

1.“职教共同体”初具规模

广西高职因其地理优势,在中国—东盟发展经贸的同时,作为交流合作的重点,受到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共同重视。2012年起,每年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已成为推动中国和东盟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典型标志之一;随后陆续成立了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中国—东盟建筑职业教育研究院、新商科国际联盟、柳工—柳职院国际工匠学院、中国—东盟“中文+职业教育”联盟、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包括文莱职业教育研究所、老挝职业教育研究所、印度尼西亚职业教育研究所)等。特别是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雄厚的教育资源,与柳工一起携手,大力推进与东盟职业教育的交流,2022年获得恰佩克奖“中国高校产教融合50强”[5]。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广西已有20所职业院校协同广西当地知名企业与泰国、老挝、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各类各级职业院校通过深入交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规格、课程标准建设等内容。截至目前,9个国家级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人才培训中心落户广西,累计为东盟国家培训经济、医药、艺术、行政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超过1万名[6]。广西—东盟职教共同体已初具规模,为广西高职在国际、国内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留学广西”教育品牌初见成效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东盟信息港等众多国际经贸平台的深入发展和日趋繁盛,不断扩大的产业融合和人才需求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的深入交流合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的统筹领导和支持下,广西高职立足自我资源和特色优势,在东盟国家实施“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以茶为媒,打造“留学广职”品牌,一是依托“思茗”文化,提高国际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二是传播“思茗”文化,专业建设与校园文化纵深联通,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三是弘扬“思茗”文化,让国际社会从茶文化中了解和认知中国优秀传统的茶文明。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与东盟国家共同组建的第一家海外校——桂海商学院(泰国分校),构建“汉语+商务文化+技能+就业”的一体化中外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新模式,打造的“国商学子看世界”“中华文化体验团”“东盟文化周”“外国人在国商院”等对外交流品牌效果突出,2020年获中泰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突出贡献奖。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携手柳州市上汽通用五菱公司成立的中国印尼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学院,实行双向招生,输出教学体系,服务企业“走出去”;同时,与老挝当地资深茶企共同打造的“中国—老挝茶艺人才培养基地”吸引了大批老挝的青年学子,为其就业和创业提供了中国经验,也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荣登“全国高职高专国际影响力50强”榜单,有效地增强了广西高职教育的国际吸引力。

3.课程国际化初显特色

近年来,广西高职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不断推进课程的国际化建设。2022年5月12日,广西党委统战部副部长陈洁在中国—东盟“中文+职业技能”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指出,组建中国—东盟“中文+职业教育”联盟,实现各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有效满足越来越多东盟青年职业学习的需要,推动区域经济繁荣,促进民心相通。《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广西将遴选建设具有广西特色的职业教育“外语+”国际化课程100门、教材(含培训教材)100种、培训资源包200个,开展跨国(境)远程教学,深化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技术技能、教学改革和科技应用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开放合作水平。2022年,首次遴选国际化课程30门左右,国际化教材30本左右,国际化培训资源包50个左右[7]。2022年6月,经过广西教育厅的遴选和认定,最终确定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检修”“工程机械维护保养”“工程机械发动机检修”与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幼儿游戏生成与组织”“幼儿教师实用教育技术”等共17所高职院校的76门对接东盟的国际化课程、教材和培训资源包。这些针对东盟的国际化职业教育资源通过线上与线下方式向东盟和“一带一路”国家逐步开放,充分展示出广西高职教育的建设成果。广西高职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的共享与交流,拓宽了职业教育的合作范围,提升了广西高职的国际影响力。

(二)存在的不足与局限

1.整体发展滞后,难以充分发挥广西高职的特色优势

虽然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大背景下广西高职发展势头良好,但广西高职特色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中表现得并不特别突出。据《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2)》统计,至2021年,广西共有47所高职院校,其中,4所为国家“双高校”、41所为广西“双高校”,正在构建起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体系。从现实情况来看,在2019年公布的“双高计划”建设名单中,广西只有1所院校(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进入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C档,3所院校列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2所B档,1所C档);在教育部评选的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中,广西高职院校仅有1所进入,并且此高职院校并没有进入国家的“双高建设”;在留学生人数、专业输出等方面与其他省份的高职院校相比也存在着明显的短板;2022年完成的“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广西只有10个特色项目入围,仅占总数的10%。这样的数据对处在中国—东盟最前沿的广西高职院校来说,尽管有区域经济发展支撑力度不足的客观原因,但自身特色没有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得到充分发挥也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如柳州2017年建成的总投资10亿美元、占地60公顷的上汽通用五菱印尼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基地已形成供应链体系、制造体系、销售服务体系等完整的汽车工业园[8],但广西高职院校无相关专业进入国家级别建设,即使是国家示范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B档的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也没有发挥“汽车”的特色优势。尽管广西与东盟一衣带水,交流频繁,但其最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并未发挥作用,此类职教特色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中基本缺失,与广西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所处的区位远不相应。

2.缺乏“全局”统筹,难以充分促进广西高职的协调发展

2017年9月,光明网和央广网分别以“广西职教国际化:面向东盟 天宽地阔”“服务‘一带一路’广西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为题,详细报道了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职院校与东盟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以各自的优势职业教育资源来吸引东盟学子到校学习,探索出一条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新路。2021年1月,广西教育厅为拓宽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平台,扩大广西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颁布了《关于开展面向东盟国际化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展面向东盟的国际化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工作。广西的高职院校着眼于对外专业和课程优势,积极拓展对接东盟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西高职院校对接东盟的发展和壮大。但随着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深入,这种“各自为战”的交流机制和合作定位由于缺乏“全局”统筹,容易形成高职、中职、专业、课程等交流的重复或类似。如“网络营销”国际化课程,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等都有得到广西教育厅的教育资源认定;再如国际化资源培育包“网店运营与推广”(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营销技能培训”(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专业或课程虽然名称有所不同,但本质上没有区别。这就导致广西高职优势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同时对没有入选的高职院校形成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部分高职专业和课程的进一步发展,也可能会使广西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在面对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中错失提升的契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