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的困境与出路
作者: 胡鑫月
摘要:人工智能的出现打造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态,也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期待。转化学习理论强调立足原有经验展开的批判性反思及与他人的理性交谈对成人适应新环境的重要价值。基于转化学习理论的视角,构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的过程模型,指出当前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存在自我角色认知不足导致教师应用技术的态度存在极端化倾向,他人理性交谈的缺失造成教师角色行为转变处于孤立无援的窘境,知行难以转化的尴尬致使教师尝试新角色的实践呈现力不从心的状态等困境,并提出从引导教师主体自我对话、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打造“研训”一体化的师资培训模式三方面采取策略,以帮助教师超越传统角色,在教育革新发展的进程中达到角色自洽的状态。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教育;教师角色;人机协同;转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2-0068-08
近年来,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社会各领域扩散渗透。技术正悄无声息地推动着人类社会转型变革,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实际上,人工智能对社会关系与生产的影响更突出地体现为,人机协同将成为未来人类社会结构的新常态。”[1]“作为人类,我们如果不能快速提升自己,改变自己,就很可能会被外界强制性改变。”[2]同样,智能技术的出现也促使教育领域发生了颠覆性变革,原有教师与学生之间“人—人”的二维关系渐渐发展为“人—机—人”的三维关系,教育教学的开展也逐渐进入人与机器协同育人的新阶段。“教师角色内涵将在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共存中发生改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3]教师面对智能时代的教育对自身角色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期待,重新理解把握自身教学育人的身份地位、主动转变传统角色是胜任未来教育教学工作、顺应教育发展变革趋势的关键。
当前,研究者们对于智能时代背景下教师角色转变的问题给予了较高关注,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整体而言,现有研究主要从理论层面围绕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定位、角色危机、角色焦虑、角色重塑及能力素养等方面展开了分析[4-8],倾向于关注教师角色为什么要转变、要往哪转变的问题,但是在有关教师角色如何转变、转变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及困境如何化解的研究相对较少。实际上,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在观念上对自身角色的重新认知,即教师在深刻理解自身育人角色的基础上能够理性看待自身与技术的关系,找到自身生存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形成自我角色的新认知;另一方面,是外在实践上对自身教学行为的调整修正,即能够充分合理地发挥技术智能优势为自身教学减负增效,重新分配自身的教学工作,在人机优势互补的教学实践中建立并适应新的角色。教师角色转变的实质就是在一个新的思想观念指导下,以一种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态度应对技术带来自身角色的挑战,主动调整、纠正原有不适应当前教育环境特征的行为,并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最终走出自我角色生存困境,实现角色自洽的过程。转化学习理论是美国成人教育学家杰克·麦基罗(Jack Mezirow)提出的。他从观念转化的角度阐述了成人在面对自身发展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迷惘困境,应如何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反思自我,通过构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引导自身行为,以新角色重新融入当下的生活。这对于智能时代教师新旧角色转换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化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基于转化学习理论的视角尝试构建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的过程模型,以此为立足点对其转变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为教师角色的顺利转变提供一定的价值参照。
一、运用转化学习理论分析教师角色转变的可能性
麦基罗对于转化学习理论的早期建构受到弗莱雷的解放教育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及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的影响,主要强调成人学习过程中经验、批判性的自我反思、理性对话等要素的重要性。转化学习主要是指当成人面对现有问题陷入一种迷惘困境时,基于已有经验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思,并与他人展开理性对话,进而对原有价值观念进行调整修正,以更好地引导自身行为,重新融入当下生活的过程。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面对技术对自身职业造成的冲击,同样需要超越传统角色,创新教学实践以适应教育环境的新特征。究竟能否从转化学习理论的视角研究教师角色转变的问题,探寻教师角色变迁的有效路径,首先要明确教师角色转化的基本特征是否具备转化学习发生的关键要素。
(一)教师角色转变的基本特征与转化学习发生的关键要素
首先,迷惘困境是转化学习的起点。麦基罗强调转化学习的发生是由一种迷惘困境所触发,它既可以是单个的突发性事件,也可以是多个负性事件的累积,正是这种困境的出现才会激发成人学习的动机。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的融合使得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得到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那些原来由教师主体所担任的程序性、低创造性的教学工作可以被技术更好、更快地完成。智能技术的教育应用可以赋能教师教学,为教师的发展成长带来新机遇,但同时也对其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技术介入教育领域以来一直存在有关“教师会被机器替代”的极端言论不时出现,会联合引发“教师在角色期待、角色认知等方面的角色焦虑”[9],进而陷入迷惘困境之中。正是这种角色迷茫的困境存在才促使教师从自身角色本质出发去主动反思当前教育情境下自我存在的意义价值,才会出现角色转变的诉求及后续为建立新角色所采取的实际行动。
其次,原有经验是转化学习的基础。转化学习理论强调成人依据自身已有的经验形成看待周围人、事、物的参照框架,当该框架在一种新的情境中无法解释当下发生的事件时,要对原有经验进行反思质疑,重新调整修正其思维框架中不合理的部分,促进成人学习的正向转化。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在角色转变之前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既包括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对自身教育职责的深刻感知,也包括教师在长期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角色的成功转变正是其在明确自身育人职责使命的前提下,针对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适度解构、转交部分教学工作给技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重塑自身传统角色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与时俱进提升自我,从而在教学实践中达到人机协同育人的平衡状态。
再次,批判性反思是转化学习的核心。麦基罗指出,“批判性反思是对我们提出问题的方式、感知、认识、信念、感觉及行动取向的重新评估”[10],它能够帮助个体理性甄别原有思维框架中不合理部分,突破自身思维定式的束缚,进而在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体系指导下重新融入当下的生活。批判性反思是成人转化学习发生的关键阶段。对于教师而言,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Michalel L. Posner)曾指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顺利转变也离不开其对自身角色内涵、角色价值、角色行为的反思。面对智能时代教育变革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主体要避免在外界有关“教师角色”争论的强音浪潮中迷失自我,主动反思自身角色存在的必要性,找准自我发展的价值定位,形成对教师角色正确、全面、深刻的认识,进而沉着且自信地应对智能技术引发的教师角色变迁难题。
最后,理性交谈是转化学习的过程。“理性交谈是一种分享发现、共享知识、交流观点的过程。”[11]麦基罗指出个体与处于相同情境、拥有类似经验的他人进行交流对话能够帮助其更加深入地展开自我批判性反思,进而获得自身思维的扩展与观点的升华,形成一种更加合理的参照框架。智能技术对教师角色产生的是整体性影响,在不同教育阶段担任不同教育职责的教师共同面临着自身角色转型的问题。教师之间围绕当前技术带来自身的角色生存危机展开双向交流,平等对话,彼此分享自身的教学经验及真实感悟,有助于教师个体打破对自身角色的刻板化认知与单一化的思维模式,使其在与他人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找到自身角色转变的方向或方法。
综上,迷惘困境、原有经验、批判性反思及理性交谈是成人转化学习发生必不可少的要素,而这些要素与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呈现的基本特征不谋而合,从理论上看,运用转化学习理论去审视与突破当前教师角色转变困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转化学习理论视域下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的过程
转化学习理论强调成人转化学习的实质是个体通过对不适用于当前环境的价值体系进行调整修正,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更为合理地采取行为,进而更好地融入当下生活的过程。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同样如此,它首先需要教师在思想观念上重新思考自身的角色内涵,“当教师有了‘思’之行为的同时,就已经造就了‘行’之可能的路径”[12],也就使教师角色转变的实现获得了可能。
麦基罗指出,成人转化学习的过程需要经过十个阶段:陷入迷失的困境;面对困境自我产生恐慌、内疚等体验;对自身进行反思批判;发现自身不足并与他人交流对话,寻找建立新角色的方式方法;提出新角色建立的可选方案;制定角色转变的行动计划;为落实行动计划获取相应的知识技能;尝试以新角色展开实践;在新角色的实践中建立自信;完成角色转变,重新融入当下生活。此外,“转化学习的过程也并不是单向式的和直线式的,而是螺旋式的发展过程”[13]。在个体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当其现有观点无法解释未来其所处的生活世界时,就会再次陷入迷惘困境,进而在此基础上又会开展新一轮的转化学习。
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也可以根据这些步骤进行开展。参照转化学习发生的步骤,可以将教师角色转化过程整体划分为四个阶段:困惑阶段—反思阶段—探索阶段—行动阶段。如图1所示。
首先,智能技术给教师传统角色带来冲击使其面临角色变迁的困境,陷入自我角色认知的迷茫之中。这既是教师角色转变的起点,也是其主动反思在新的教育环境中自我存在价值的外在诱因。其次,教师基于原有教学经验对自身的角色观念、角色行为进行自我审视,深刻认识到自身在教育教学方面较之于技术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及不足,以生成关于自身角色的新认识、新观念。再次,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通过与他人展开理性的沟通对话,进一步获得对自身角色全面、准确的理解,以有效指导后续的教学行为。这里的“他人”包括智能时代处于相同生存境况中的不同教师群体,也包括师资培训者,他们能够为教师角色转变困境的化解提供思想上的引导与实践上的支持。最后,教师采取一定的行动获取胜任新角色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在技术参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灵活调整自身的角色行为,以达到人机协同共教的角色自洽状态。与此同时,由于“教师作为教学场景的重要构成要素,其所扮演的角色会随着场景类型的变化而变化,或被强化或遭受危机”[14]。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也会随着技术迭代更新推动教育变革发展的进程螺旋发展,即教师在当前智能技术打造的教育环境中达到角色自洽状态后,随着未来技术的迭代升级,教育领域可能又会表现出新的特征。教师现有的角色认知及行为可能会使其再次陷入自我发展的迷惘困境中,而这又构成了新一轮教师角色转变的起点。
二、转化学习理论视域下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的困境
人工智能推动教育领域发生颠覆性的变革。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表现需要教师深刻反思自身角色本质,主动探寻一种新的角色开展教学实践,进而在人机协同共教的实践探索中实现角色自洽。然而,在实际行动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各种问题。本文从转化学习理论视域下教师角色转变的路径机制出发,总结出当前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存在以下三方面困境。
(一)自我角色认知不足
转化学习理论强调批判性思维始终贯穿于成人转化学习的过程之中,以不断修正原有错误的经验与观念。个体的批判性反思是转化学习发生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对自身传统角色的批判性反思是其角色转变的前提,也是其在尝试新角色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技术之间关系的先决性条件。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展现的超于人类的技术优势会促使教师不断认识到自身教学实践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自身角色进行批判性反思,摒弃以往不恰当的角色观念,主动探寻在教育领域的立身之本,进而理性看待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存在价值及能力限度,适时适度应用技术支持自身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实现新旧角色冲突的化解。但是,就当前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智能技术应用态度来看,多数教师对自身角色存在价值的理解与反思不够,在角色认知上整体较为狭隘,进而面对智能技术在知识传递上表现出的人类无法比拟的绝对优势,一些教师会分别持有“绝对信仰”与“完全排斥”的两极化倾向,造成教师角色转变出现方向上的偏差或思想上的障碍。一方面,当教师自我角色认知肤浅,加上对于智能技术的片面理解,容易使教师在审视自身教学行为不足的同时过度放大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功用价值,在开展教学时对智能技术产生盲目的崇拜心理,进而甘愿将自身教育主体的地位让位于技术,逐渐由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变成机械冷漠的“旁观者”,导致教师因对自我角色行为矫枉过正最终在角色转变的探索中迷失自我。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将自身的角色功能仅理解为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与讲授,那么智能技术具有的资源储存的丰富多样性、信息传递的快速便捷性、任务执行的高效持续性、问题分析的客观精准性等可以为教育教学增效赋能的优势就会被教师视为其角色存在的威胁,进而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对智能技术视而不见,执着于使用传统授课方式埋头教学,将技术完全拒之门外,以一种全然封闭的心态去看待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