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建设中企业的功能承载与实现路径
作者: 马露露 王珏摘要:企业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培育主体,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对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至关重要。但当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不充分、企业职工培训模式不完善、企业技术技能创新与开发能力不强、企业文化建设意识薄弱等现实问题影响了技能型社会建设中企业功能的发挥。因此,应强化企业办学主体作用的发挥、完善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担当、提升企业技术技能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显著功能。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技术技能人才;企业;企业功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3-0011-07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科技迅速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要求我国要加快构建技能形成体系,充分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首次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与战略。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2035年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也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技能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建设任务的复杂性决定了参与建设主体的多元性,包括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体等。在众多建设主体中,企业以多样的方式参与技能型社会建设,包括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开发与创新技术技能等,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当前,以企业为研究对象并分析其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功能的相关研究较为匮乏。因此,本研究在阐述技能型社会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技能型社会建设中企业的功能定位并探讨其实现路径,旨在为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借鉴。
一、技能型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技能型社会”首先被当作政策话语提及,只有明晰技能型社会的内涵及本质,了解技能型社会的目标指向,才能深刻认识技能型社会建设中企业的角色扮演与功能定位。
(一)技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自“技能型社会”理念提出以来,学者们对技能型社会的内涵展开了深入分析与讨论并达成了一定共识。一是技能型社会的核心与本质概念是技能,核心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二是技能型社会并非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种以技能促进社会发展的理念或理论描述[1],是与知识社会、学习型社会相似的具备其特殊标准的社会新面貌[2]。通过对已有概念界定的梳理,本研究认为技能型社会是以技能为核心,以构建技能形成体系为载体,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促进技能积累和技能形成的一种社会发展理念。在此理念下,企业与学校、政府、行业等多元主体之间密切合作,通过构建全方位的技能形成体系和技能人才成长通道,设置贯穿劳动力全生命周期的教育或培训项目及开发与创新技术技能等措施,使全社会成员都有学习技能的机会,全体公民的技能水平都能得到提升,进而为企业内涵式发展和产业转型迭代升级提供高水平劳动力,实现全社会技术技能升级。
(二)技能型社会的“三全”特征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了“技能型社会”的概念,同时也从本质上阐明了技能型社会的“三全”特征,即覆盖全体劳动力、贯穿全生命周期、囊括全产业链需求。
其一,覆盖全体劳动力。这体现了技能培养的包容性。一方面,“政校行企”协同配合,构建全方位的技能形成体系,让每位劳动者获得平等且持续的技能学习机会,提升技能水平并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分层次、分角度地看待全体劳动力,既要解决劳动力市场中存量劳动力的技能更新与深化问题,关注增量劳动力(各层次毕业生)和潜在劳动力(各层次在校生)的技能形成;也要基于包容性发展理念,鼓励企业完善员工培训制度等,对农民工等弱势劳动力群体进行技能开发,帮助弱势劳动力群体掌握技能。
其二,贯穿劳动力全生命周期。这体现了技能培养的持续性。所谓劳动力全生命周期,既包括在劳动力市场内的时期,也包括即将进入劳动力市场前的在校学习阶段[3]。不同的劳动力群体具有相同的发展轨迹,即从潜在劳动力到存量劳动力,再到中年劳动力,最后转变为老年劳动力。同时,整个社会全体劳动力又包括上述四种劳动力类型。只有严格落实校企双主体办学,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才能构建贯穿劳动力全生命周期的技能形成体系,满足不同类型或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劳动力技能开发需求,提升全体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其三,囊括全产业链需求。这体现了技能培养的精准性。囊括全社会、全产业链的劳动力技能开发需求,确保人才培养供需匹配,从而推动产业转型迭代升级和企业内涵式发展。这既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也是技能型社会的基本特征。为此,国家既需要优先提供新型战略产业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和培训项目,促进我国创新突破高新技术重点产业链的“卡脖子”技术,满足高科技产业领域的劳动力技能升级需求,也要满足国家基础产业领域的劳动力技能更新需求,以及传统产业领域的劳动力技能开发需求,推动所有产业转型升级并走向未来技能。
二、技能型社会建设中企业的功能定位
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发力。企业作为社会环境中的重要一员,在技能人才培养、技能人才制度完善、技能文化建设及技能积累与技术更新迭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参与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化解技能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
技能人才是打造技能强国、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力量,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不仅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者,也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者。企业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扮演的双重角色,决定了企业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职业教育法》也从法律层面确定了企业重要办学主体的地位。重视企业参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源于企业所具有的岗位资源优势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之道,以及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双向桥梁”角色。
首先,提升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匹配性,化解技能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定类型,具有鲜明的跨界性、复合性、动态性特征,尤其强调与产业变革、市场需求的及时呼应[4]。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用者,企业比职业院校更了解市场需求变化与技术发展趋势,更能准确把握与提炼技能需求,也更懂得需要哪种类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扮演着“双向桥梁”角色。一方面,企业将真实、准确的产业需求和发展趋势反馈给职业院校,使职业院校的课程教育、专业设置等符合产业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又能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技能指导,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适应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从而有效化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其次,企业参与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符合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当前,职业院校资源的有限性、教学模式的单一性、教师技能水平的低层次性及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缓慢性等因素,决定了单靠学校场域无法培养出高技能人才。若要将职业院校学生从“新手”培养成“专家”,还需要依靠企业场域所具有的岗位资源优势。企业除以技术、设备等资源要素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外,还以使用者身份在生产实践和技术变革中不断锤炼和锻造高技能人才[5],极大提升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能力素养,满足技能型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另外,企业除了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外,也举办企业员工培训,帮助企业员工习得复杂技术技能而逐渐成长为高技能人才,这又进一步发挥了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功能。
(二)参与技能人才的选拔、任用、评价和激励,完善技能人才制度
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和关键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的选拔、任用、评价和激励等环节上的重要功能,不仅能够确保技能人才质量,还能帮助职业教育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并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制度的建设。
首先,在技能人才选拔方面。企业在技能人才评价的基础上,按照“德技兼修”的人才标准来选拔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不仅有助于实现人才与岗位的最佳匹配,还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在技能人才任用方面。按照岗位需求、技能要求及个人能力,企业将选拔出来的技能人才与岗位相匹配,最大限度发挥每个技能人才的潜能,从而实现对技能人才的高效利用。再次,在技能人才评价方面。行业企业评价规范是构建多层次、相互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参与技能人才评价是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技能人才评价环境,构建全面反映技能人才综合价值评价体系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组织开展职业等级技能人才评价遴选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在国家出台《关于支持企业大力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政策后,地方政府也积极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方案。例如,山东省潍坊市制定了《潍坊市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指南(试行)》,规定满足自我评价的条件并且建立了自主评价结果与薪酬待遇挂钩等机制的企业可实施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最后,在技能人才激励方面,企业通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激励优秀技能人才。企业自主探索并使用与薪酬、岗位晋升相互衔接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不仅畅通了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也极大鼓励了技能人才的深入学习。为此,应当充分发挥企业在完善技能人才制度层面的功能,彰显技能人才的价值。
(三)参与技术技能创新与开发,促进技能积累与技术更新迭代
技能型社会需要不断创新与开发技术技能,才能促进技能积累和技术更新迭代,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企业投身于技术研发或投资研究项目以促进技能积累和技术迭代,不仅能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在宏观层面上推动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首先,技术技能创新与开发是企业参与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核心职责,也是促进企业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方面,技术技能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难以简单模仿和交易;另一方面,技术技能是企业创新的内在基础和前提条件,在创新创业和市场竞争活动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6]。所以,开展技术技能创新与研发以促进自我发展是企业的本能需求与内在追求。在自我发展驱动下,企业会自觉开发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新技能,促进技能积累和技术的更新迭代。其次,企业与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等其他社会主体协同,构建了互动共创的技能创新生态系统。从投入产出角度看,企业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数量主体”,是我国科技研发投入的主要贡献者和技术创新成果的主要产出者[7],在推动社会技能积累与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技术技能创新与开发的重要主体,企业与其他社会主体携手合作,包括联合培养技能人才、联合开展技术研发等,将技能的学习、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一个闭环,共同推动技能的持续创新与发展。总之,在当前我国技能开发需求较大的情况下,企业有动力、有能力、有义务参与技术技能的创新与研发,以满足社会发展对技能升级的需求,从而加快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
(四)提升技术技能工作的吸引力,推动技能文化建设
从文化结构主义视角看,文化观念是影响技术及技能生成积累、流转配置和迁移升级的外部结构的深层次因素[8]。企业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来宣传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能够极大推动技能文化建设,营造积极的技能文化氛围,为技能积累和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企业通过改革内部治理结构、打造和谐的劳资关系以保障技能工人权利,不仅能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幸福感,还能增加技能工作的吸引力,为建设技能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其次,企业积极参与技能工作的推广与普及,有助于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在社会各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例如,企业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技能工作的重要价值,协助职业院校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向社会大众展示技能人才的光辉时刻。这既能深化社会大众对技能人才和技能工作的认识,鼓舞更多青年学生投身于技能学习和技能提升,又能在社会范围内广泛传播技能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增强社会大众对技能工作的认同和尊重,进而为建设技能型社会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和文化基础。再次,企业推行“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等岗位制度,为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制度化平台,并拓展其职业发展通道。这些举措既可以向社会展示技能成才道路的可行性,又能在无形之中提升人们对技能工作价值的认识,为培育良好的技能文化环境奠定基础。最后,企业通过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推动建立高质量的技能教育和技能培训,使人们通过掌握技能而“好就业”和“就好业”,从根本上塑造崇尚技能的文化环境与社会氛围。综上所述,企业能以其独有的优势,通过各种举措展示技能的魅力和技能工作的吸引力,激发更多社会人员学习技能,并使技能学习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从而助力技能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