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与实践路径

作者: 秦程现 孟宪超 吕冬明 亓英国

摘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对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界定了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阐述了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剖析了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建设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从制定“四级联动”机制、设计开发“四层模块”教学内容、建立多元多维多样的考核评价机制、成立校内校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等四个维度着力,推进高职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适应性;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性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3-0044-07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乃至未来一个阶段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走向[1],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就是增强学生的适应性。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适应主要指社会的适应,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就是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从个体发展角度来看,社会适应性是个体个性化养成和发展的过程;从文化角度来看,社会适应性是向个体传输文化、习得文化和认同文化的过程;从社会结构角度来看,社会适应性就是培养个体成为合格社会角色的过程。在中国现实社会与文化语境下,人们终身都在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习得社会适应性,这种社会适应性往往被看作是影响个人社会生活成败的主要个性特征[2]。

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帮助毕业生从潜在的人力资源转变为合格的社会人,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高职院校学生恰值青少年期,根据艾克里森(Erik H. 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可知,青少年期(约14~20岁)是基本社会化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的青少年面临着体力、智力、特征行为、社会需要、创造、超常行为“六大高峰”。在心理层面表现为“社会性断乳”,即他们力图脱离父母及学校老师的监护,期待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领域,但是他们社会经验不足、知识不够丰富,在社会行动中带有混乱的特征;在价值观层面表现为“观念的多样化”,即他们因文化、经历、视角的不同,对现有社会现象的评价不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给青少年的价值选择带来困难[3],表现为社会认知片面、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群体认同弱化等社会适应性危机。社会适应性危机会给青少年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在面对不理想的现实时容易萌生挫败感,甚至会对自己所受的教育产生怀疑。为此,本研究提出构建高职院校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通过厘清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实践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改革与实践、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提供参考。

二、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

目前,学界对社会适应性教育的基本内涵仍存在不同的认知,尚未形成较为权威的观点。在梳理已有文献基础上,研究对适应性、社会适应性、社会适应性教育和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

(一)适应性与社会适应性

适应性是一个行为生态学词语,最早源于生物进化论。达尔文(C. R. Darwin)在《物种起源》中提出,受生物本性和气候食物等外界因素影响,世间无数物种在不断变异中形成了完善的自身构造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适应性[4]。这种适应性就是保存有利的个体变异及毁灭有害的变异,又称为自然选择或最适者生存[5]。从社会生物学角度来看,包括人在内的各种有机体的社会行为都有其生物学基础[6]。在社会性的动物里,自然选择成为动物行为适应外部环境的一种机制,如果某一行为特征经过自然选择在种群中被保存下来,那么这个行为特征就必然具有适应意义[7],因为自然选择后的变异能使个体的构造更加适应整体的利益[8]。《英汉微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词典》对适应性进行了界定:适应性是指一种或一群生物体的突变和选择[9]。综上可知,适应性是指有机体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时,为获得生存与发展,通过自身选择、改变与努力,形成与外部环境相适应能力的过程。

一般而言,适应性分为自然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两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一种类存在物,人绝不可以生活在单个孤独的状态中,人的本性不是排他的,而是互为依存的,只有结成群体,才能生存,这些特征决定了人的社会性。因此,人的适应是一种社会适应,本质上是人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社会学大辞典》认为社会适应性是个体去习惯并改变外部社会环境的一种结果[10]。加强和培养人的社会适应性,就是提高社会个体的素质,调节个体同社会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培养“最适应社会者”的道德感,进而达到适应外部生存环境,使人类社会在“同等自由法则”的制约下向善而和谐地进化发展,实现完全的社会均衡[11]。由此可见,社会适应性是指个体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时,通过自身选择、改变与努力,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实现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个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平衡,提升自我与社会互动的能力,成为既能被社会接受、又能履行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

(二)社会适应性教育与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

社会适应性教育就是为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途径,建构一套契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和实现学生社会化需求的教育体系。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可以调整自身,顺应、利用和改造环境,增强自我与社会互动的能力[12],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履行社会角色行为、与社会和他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人。社会适应性教育涵盖了政治、道德、民族、法律、性别角色、职业等方面,但高职院校社会适应性教育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研究仅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政治、道德、性别角色和职业四个模块内容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将所学的知识课程门类、结构、内容、进程等各要素,按照一定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组合,使其在动态过程中集中指向目标实现的系统总和,其本质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而设计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从高职院校第一课堂(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计算学分的课堂)、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之外的所有线下教育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和第三课堂(网络课堂)三个维度入手,通过专业培养与思想教育、通识教育与个性培育、理论教学与实践创新、社会实践与网络研讨等融合育人平台,构建全方位、可实施的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然后以模块形式嵌入具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之中,从而实现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

三、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

我国高职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整体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实践案例匮乏。为提升对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的认识,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推进社会适应性教育改革与实践,在界定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基本内涵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所应具备的主要特征。

(一)目标明确性

目标明确性是指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必须具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规定和引领着社会适应性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有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可以规范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的实施,如编制课程标准、设计开发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实施课程教学、选择考核评价方式等内容。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建设的根本标准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清晰,直接决定了课程建设标准,课程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明确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目标,成为顺利实施社会适应性教育的前提。

(二)体系完善性

体系完善性是指所构建的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应具有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社会适应性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社会化教育,需要贯穿于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强调人才培养过程的贯穿性和连续性,这就要求必须建立系统的、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建构,要求教师认识到自身拓展知识的重要性,又要具备拓展知识的能力。只有在理念与能力均满足的前提下,教师在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中才能旁征博引,形成相对完善的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

(三)主体自觉性

主体自觉性就是参与主体通过认识自觉和实践自觉去体验并追求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任务的程度。教师和学生是参与社会适应性教育的主体,参与的主动性决定了社会适应性教育的实施效果。从认识自觉角度来看,教师群体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群体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均认同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的重要性。从实践自觉角度来看,教师通过主动优化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内容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来提升自身社会适应能力。只要师生均认识到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的价值,才能使自身的主动性得到发挥,实现社会适应性教育的预期培养目标。

(四)社会参与性

社会参与性是指除学校以外的多元社会主体以某种形式参与到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中,为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外在保障。学校与社会是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学校教育在社会中进行,社会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因此,必须有一种社会教育,让每位学生都学会使自己适应他人和整个社会[13]。缺乏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就不可能是真正的职业教育。这种社会参与不是简单的、随机的、无序的,而应该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参与。只有让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协同育人,让多元社会元素融入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内容,才能真正发挥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的育人目的。

(五)内容模块化

“模块化”是指对复杂的问题或系统进行功能性解构和整合的动态过程。模块的解构是指将复杂的系统或过程分解为独立设计的半自律性子系统的过程,又称为模块分解化;模块的整合是指将独立设计的“模块”按照一定逻辑规则形成更加复杂系统的过程,又称为“模块集中化”[14]。内容模块化是指将模块化理念运用到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的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三个层面之中,从而实现学生自身需求与知识供给的有效匹配、培养内容与专业面向的有效匹配、模块动态调整与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匹配,进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六)结果可测性

结果可测性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对学生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的过程或结果进行观测。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采用定向和定量、结果与过程、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结果不仅由考核等级与写实性文字予以表达描述,还要辅助以实证性材料;不仅要关注学生所学模块内容的学业成绩,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不仅让学生了解社会化过程中的需求,还要帮助学生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履行社会角色行为、与社会和他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人。

四、高职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近年来,技术更迭和社会变革速度加快,高职院校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整合人才培养条件、改革人才培养评价等途径[15],在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对照新时代国家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高职院校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仍旧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社会适应性教育地位边缘化,缺乏系统性设计

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层面、二级单位、专业教研室、任课教师等多个主体协同推进,最大限度实现协同育人效果。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顶层设计,导致各育人主体之间协同推进社会适应性教育的合力不够、效能不高,外在表现为社会适应性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仍旧处于边缘化位置。一是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提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然而尚未提及如何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二是学术界有关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少,无法为高职院校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实践探索提供支撑。三是从组织领导层面来看,对比劳动教育体系、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尚未从学校层面重视社会适应性教育,二级单位之间、授课教师之间尚未建立协同联动机制,缺乏持续推进社会适应性教育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和配套机制。四是鲜有学校通过构建系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体系来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无法为高职院校开展社会适应性教育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