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意愿与行为研究
作者: 卢静摘要:制定并落实促进教师深入参与企业实践的管理办法,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对企业发展趋势的掌握程度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呈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意愿和行为受个体实力、价值认知、拥有资源等要素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有发展专业型、晋升职称型、满足条件型等三种企业实践行为。高职院校应结合当地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实施企业实践的多元路径并设置有效激励机制,确保教师企业实践政策的稳定性,推进教师积极高效参与企业实践。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企业实践意愿;企业实践行为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3-0065-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业院校的教学实践须与产业深度融合,紧跟产业结构,进一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每年至少一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1],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时间[2]。积极高效的企业实践行为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职院校教师掌握企业一线的情况,有利于增加教学实践中的行业企业元素,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
理性选择理论认为,在本质上讲,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教师是一个能够依据已有资源和所处社会环境作出理性选择的理性人。[3]所以,提高高职院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意愿,使教师积极有效参与企业实践活动来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以理性选择理论为视角,对影响教师企业实践意愿和行为的因素进行个案研究,以期为制定推动教师积极有效参与企业实践的制度提供借鉴。
一、高职院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层面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于教师个体参与企业实践选择,是健全高职院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机制、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教师积极有效参与企业实践的逻辑起点。国内学者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影响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意愿和行为进行研究。从宏观层面上讲,对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政策制度实施程序和保障机制等进行研究[4];从中观层面看,学校工作量、相关补助、“双师型”教师申报、职称晋升、是否脱产等因素会影响到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积极性;[5]从微观角度看,也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影响因素[6],如教师个体企业身份融入、校企角色认同冲突、企业实践质量等。人是理性行动者,其行动原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效益。行动者通过某种社会互动进行资源换取[7]。通过以资源换取为切入点来回顾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发现,教师本人实力,教师个人对企业实践的价值感知,高职院校和企业提供的资源,是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主要因素。
(一)教师实力影响企业实践意愿和行为
教师的职称、自我效能感[8]、年龄等因素会影响其参与企业实践的意愿和行为。拥有较高职称的教师,企业实践机会相对较多,有机会被企业聘为企业导师或成为企业指导专家,而职称较低的教师,能够联系到的相关企业资源较少甚至没有。教师个体客观面临的和主观感受到的困难可能成为阻碍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不利因素。[9]一些教师已习惯“为人师”的行为方式,对“为人徒”的角色不适应,不愿真正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去。[10]高职院校教师年龄的增长和参与企业实践意愿呈负相关关系。[11]个人或者高职院校、企业如能为个人量身定做企业实践目标及计划,则会明显提高教师的企业实践效率。[12]
(二)个人对企业实践的价值感知影响教师企业实践意愿及行为
教师对企业实践价值的感知会影响其企业实践意愿。个体价值感知是个体通过自身感知参与企业实践的价值赋予[13]。调查发现,教师对企业实践制度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可提高主动参与企业实践的内驱力。如参与企业实践,一方面,可满足职称晋升需要和申报“双师型”教师条件,进一步进行科研活动,填补知识体系漏洞,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学到更多先进、实用的技能;另一方面,可扩展视野和社交圈,为企业的生产管理出谋划策,解决难题,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在企业里被认可,获得更多收获感。[14]拥有上述积极的企业实践价值感知的高职院校教师,在参与企业实践的过程中,会主动融入企业,参与企业工作,专注生产、管理和科研活动。
(三)高职院校和企业提供的资源影响教师的企业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意愿和行为,除了受到职称、自我效能感、年龄、价值感知等因素影响之外,还受到学校企业实践制度、实践企业环境等多维度因素影响[15]。学校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政策不完善[16],教师利益诉求尚未得到充分表述与保障,如年终考核、职称评审、岗位晋升[17]、教学工作量、实践期间工资待遇等都会影响到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活动。[18]相关政策虽然为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指明了方向,但欠缺操作细节,致使政策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从学校角度来说,高职院校教师主要以教学为主,派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意味着学校专任教师进一步减少,让教学工作难以保障;从企业角度看,企业以营利为目标,以教书育人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教师不定时的企业实践行为,有可能会打扰企业的工作秩序,且难以带来一定的利益增长。所以,大部分企业合作意向不强烈,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深度不够。[19]同时,短时间不定时参与企业实践的高职院校教师,一般难以进入核心岗位,也就无法接触并学习最新技术、管理工艺及相关理念。[20]总之,在学校和企业供给资源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不同因素影响下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行为分析
根据文献研究和个别案例访谈①发现,高职院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往往是基于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后作出的理性选择。因受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及教师职称晋升评审条件中企业实践要求的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基本上都愿意参与企业实践,但在不同动因下参与企业实践,其在企业的工作状态也有所不同。高职院校教师对自身实力、对企业的价值感知,以及高职院校和企业提供的资源等因素的倚重程度不同,会带来不同动因的企业实践行为,进而影响其在企业的工作状态。以某高职院校为例,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有以下三种企业实践行为,是理性选择后的不同结果。
(一)发展专业型企业实践
发展专业型企业实践指的是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目的是促进个人专业发展,即教师清晰认识到通过企业实践,可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因此,该类型的教师一般都非常积极主动选择有利于自身专业能力发展的企业,重视企业层次并在实践过程中重视技能学习和能力提升。例如,一位已获得中级职称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希望能够在专业能力上有进一步发展,主动参与符合本专业的、与绘本阅读相关且在当地口碑较好的企业的实践活动。
该教师所在学校,绘本阅读相关课程有“幼儿教师与口语”“儿童文学”等。在参与企业实践前,这位教师按照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等教学环节。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因企业的要求和教学内容存在一定差距,这位教师开始反思上述两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和课时分配问题,以及教学实践中相应的侧重点。由此可见,具有较强发展意愿的教师,会积极参与企业实践,主动投身市场进行检验和锻炼,进而获得市场的明确需求。参与企业实践的教师可根据市场需求,提升专业技能,并能够反思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教学改进。这类企业实践行为达到了国家相关企业实践政策的预期效果,是大力提倡的理想类型。
(二)晋升职称型企业实践
与发展专业型企业实践不同,晋升职称型企业实践主要是教师为了评职称而选择参与企业实践,实践时是否可以填写企业实践考核表、工作任务是否繁重等是他们作出参与企业实践选择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部分教师在参与企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在企业中可以学到一些之前未曾接触的知识,对自身专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认识到参与企业实践对个人发展的价值,这些教师从一开始的被动参与企业实践变得越来越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实践。例如,一位教师在企业和学校双场域的对比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渐渐认识到企业实践的价值,克服了职业倦怠,从而由消极被动转向积极主动的企业实践行为。
但在访谈中,也发现有的教师对企业实践持有消极态度,虽在符合企业实践条件后获得了职称证书,但是对企业实践的态度依然没有任何改观,即使是为满足职称评定的企业实践要求,也是去找一些实践任务相对容易的企业完成职称评审对企业实践时间的要求。
(三)满足条件型企业实践
满足条件型企业实践是指那些为了满足国家或地方的“双师型”教师指标,被动去参与企业实践的教师的企业实践行为。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地方性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毕业于普通院校,毕业后直接任教,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同时,有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较低。因此,为达到相应指标,各二级学院(部门)会执行上级部门要求,对本部门所辖范围内的教师进行参与企业实践的要求。这些教师由于担心参与企业实践会加重工作量,一般不考虑企业实践时的专业是否对口、学校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企业实践是否能为企业带来一定发展,仅仅为符合职称评审或申报“双师型”教师条件而“走过场”,使企业实践往往流于表面。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始终受个人利益主导,没有萌发出关于企业实践政策对于个人和学校发展价值的认知。在个人利益支配下,满足条件型的企业实践,未能对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产生影响,也未能使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水平有实际提升。
不过,大多数教师表示,之所以这样做也是客观原因使然。现实的情况是高职院校教师想进行真正务实的企业实践非常不容易。非专家型教师个体仅仅依靠自身努力难以产生理想的企业实践行为,很难达到理想的企业实践状态。一是教师个体参与企业实践的时间有限。有的教师因缺少相关制度支持,只有在工作之余才可以到企业岗位实践,而对于企业来讲,要聘用只有在周末或者是寒暑假工作的兼职员工有一定的实际困难。二是教师个体经验和能力有限。如果企业需要教师对企业经营或相关岗位进行技术指导,那么很多年轻教师是无法直接作为咨询专家进入企业视线的。三是教师因自身资源有限的问题,难于找到适合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理性选择理论认为,对行动者来说,需要足够的信息决定哪种行动是理性行动。当交换控制的各种制度还很不完善时,交换可能进入非自愿的、强迫行动领域,威胁和允诺都被看做交换。[21]高职院校教师在发生企业实践行为时,会综合考虑自己掌握的关于企业实践的各种信息,包括自己身边人的经历,并对自己即将发生或正在进行的企业实践行为作出判断。
上述三种企业实践类型的教师,在实际的企业实践工作中,投入的工作状态存在显著不同。属于“发展专业企业实践”的教师,因正确认识到企业实践的价值,在企业工作中参与度较高,进行深入学习和反思,将企业实践的经验运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达成一致目标。“晋升职称型企业实践”教师,大多只是为了职称评审,存在敷衍了事的态度和行为。虽然有的教师在实践过程中逐渐转向了积极主动参与企业实践,但企业实践行为还只是作为职称评审的工具,对自身专业发展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满足条件型企业实践”的教师在企业工作积极性不高,且几乎未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所在高职院校产生积极影响。综上所述,加强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企业实践的意愿和行为,将参与企业实践的经验转化为教学理念和行为,是高职院校制定企业实践相关制度的切入点。
三、促进教师高效参与企业实践的策略
理性选择理论认为,目前的行动对下一步行动有直接和间接影响。间接影响是指个人的行动同时影响着其他人,而其他人的行动又对个人产生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在其中任一均衡点上进行的交换都能使双方获利。[22]高职院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涉及教师、学校、企业、学生等方面的利益因素,需要多方介入才可以达到理想的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的良好生态环境。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专业教师须具备高素质技术技能。因此,高职院校教师除了深入钻研专业理论、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增强专业知识水平之外,还须有在企业一线实践的经历,加强对市场的感知,提升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同时,参加一定时间的企业实践活动,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晋升和“双师型”教师认定,都有着直接影响,而这些,又和高职院校教师的薪酬待遇、发展机会等直接相关。以上影响因素和教师对企业实践的价值认知及拥有的资源共同决定教师个体参与企业实践的意愿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