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适应性的内涵、表征及提升路径

作者: 许路涵 张棉好 董可雷

摘要:新一轮技术革命导致技术变革,创新速度加快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目标必须作出相应改变;在人的全面发展观指导下,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数字化技术影响着社会形态和运行模式,也创生了新的教学形式。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应从课程目标出发,建构合理的课程结构,完善课程内容体系,依托数字化优化实施,提升职业教育课程的适应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适应性;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3-0071-06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不同类型的教育,二者地位同等重要,开启了职业教育改革元年。该方案要求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匹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吻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统一,不断更新和完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方面的建设,并确保这些标准在职业院校得到实际应用和落实,即课程应对接职业标准,体现出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性要求。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职业教育课程要“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职业人。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各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职业教育与经济联系最为紧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也尤为重要。课程作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关键核心部分,其规划建设的适应性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转化,决定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成败[1]。

由此可见,不管是国家各项文件政策指向,还是当前现实需要,都凸显了职业教育课程变革的紧迫性。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职业教育课程是否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也会对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厘清何为职业教育课程适应性、适应何种社会要求及如何适应尤为关键。

一、职业教育课程适应性的意蕴

(一)适应性概念

达尔文(C. R. Darwin)的《物种起源》一书首次出现了“适应”一词,即用以描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进化规律;《辞海》将“适应”解释为一种现象,即在自然环境中,生物为适应环境条件会形成特定的性质和状态;生态学领域中多出现“适应性”一词,指的是在遗传基础上,生物能够获得自身的生存潜力,而后物种在自然选择下,通过改变自身以适应环境形成特定的生物性能。随着各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适应性”一词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引入至各个学科领域,如在教育领域,就涌现出“学习适应性”“职业适应性”等概念。教育领域中的“适应性”主要是指满足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市场对人才的更高需求。

(二)课程适应性的内涵

对于课程的定义,塔巴(H. Taba)认为课程是“学习进程”或“学习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该定义低估了课程的重要性,提出应从社会功能上拓宽课程内涵,并于2015年把课程定义为“实现社会认同的发展目标和教育目标的路线图”,即课程是社会期望的表达[2]。社会发展变化将引起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因此,课程理应不断变革、持续创新以满足社会的价值期待。

世界在不断改变,最优课程的目标也应随之改变[3]。课程变革正是其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表征形式,课程适应性即是指在社会发展及人才成长的过程中,落实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夯实课程各环节、各要素的建设基础,以动态的变革满足社会需求及人才发展需要。

(三)职业教育课程适应性的意蕴

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应为“个人谋生之准备”。杜威(J. Dewey)将职业教育视为一种为从事职业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即职业教育应向学生传授从事未来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期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劳动力就业。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指向就业,是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本的重要支撑,其所提倡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是人力资本的彰显。当前,新一轮技术革命已然展开,技术不断发展,就业环境悄然发生改变,社会对于创新型及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多。同时,人力资本的提升也是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所在,体现出该类人力资源的市场竞争优势。职业教育同社会经济最为密切,必须随社会经济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特性或发展方式,从这一点上来说,适应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4]。

职业教育课程是职业教育实践的基本载体,它不仅包括理论课程,还包括实践课程,课程目标虽指向就业,匹配岗位工作任务,还受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课程目标层面,职业教育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符合社会整体发展目标、适配工作岗位要求;在课程实施层面,应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重,同时,适应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体现智能化、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式。因此,职业教育课程适应性问题成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关注方向。具体而言,职业教育课程适应性的内涵可从内部和外部着手,因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岗位培养人才,所以在外部表现为适应社会技术进步与产业岗位需求,而在内部则表现为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及课程自身建设。

二、职业教育课程适应性的表征

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技术越来越成为衡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技术的发展促进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各行业对人才、岗位及技术工具提出了新要求。教育必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作为教育的起点。当前,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到职业教育,这一要求表现在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然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程,随着教育数字化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出现了以技能习得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形式、数字媒体为主流的新形态教材等新形式。

(一)产业升级依托技术发展,催生技术要素新需求

技术的概念具有历史性,技术发展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奥特加(G. Ortega)根据各个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技术的性质,把技术发展史分为了偶然的技术、工匠的技术、现代技术专家和工程师的技术三个阶段。不同的技术发展时期,产业发展的状态也呈现正向的变化。当前,产业发展到新阶段,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岗位及技术工具提出了新需求,其最终指向无外乎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

1.产业升级萌发对人才的新需求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产业得到了新发展,以蒸汽为主要动力。这时期产业需要的人才仅仅是初级技术人才,能进行简单的技术操作,即该类劳动人才脑力劳动较少。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产业的动力为电。这时期需要的人才是能够通晓电力知识,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工业人才。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产业动力以信息技术为主,需要精通计算机的高新人才。当下已然迎来第四次技术革命,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产业里得到广泛应用,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也转变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该类人才的数量、结构、技能水平提出了新需求。

2.产业转型催生对岗位的新需求

产业转型升级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反映,而岗位变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到来,为迎合市场需求,各行各业注定会淘汰一些传统的劳动岗位,在机器人技术及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等领域必然催生出新型岗位。《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揭开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序幕,“数字化+”成为未来岗位的适配条件,这种岗位的变动与革新也是社会需要何种人力资本的彰显。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工作岗位产生了新的需求,并体现在与岗位适配的技术人才的需要上。

3.产业变革激发对技术工具的新需求

《辞海》中提到“技术包括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5]”。而人工物就是彰显技术存在的一大标志。产业变革会相应地对技术工具产生更高的要求,技术工具的使用也会加速产业的变化,二者相辅相成。而人作为技术工具的使用者,对人工物的使用能力及效果则是其中重要的变量因素,对技术工具的需求最终也会指向人使用技术工具的能力。

(二)全面发展观下的人才培养,对能力提出新要求

教育秉承“以人为本”的观念,这与“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并不相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 R. Rogers)倡导“有意义学习”“自由学习”,认为通过学习者进行“有意义学习”,能够引起知识的变化,全面塑造人格。他倡导全人教育,体现出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马斯洛(A. H.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需求”也彰显了该观点,主张学校应进行“人格教育”,培养社会中具有积极人格品质的人。马克思(K. H. Marx)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其中具体包括人的能力、需要、社会关系及个性等各方面的统一发展。

基于全面发展观,教育要培养的人才既要“专”“精”,也要“通”,即深入掌握一门知识的同时,也要通晓其他领域的知识,以更大限度发挥人的潜力。对于职业教育,既要培养适合某种职业的人,也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满足当下素质教育及终身教育的需要。相应地,在职业教育中,对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主要表现于综合职业能力及创新能力。

1.专业能力方面,要达到“专”“精”

专业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谋生的最直接要素,是就业的基础。职业教育直接对接产业岗位,所以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岗位工作能力,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及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

2.社会能力方面,要达到“通”“全”

社会能力也可视为一种通用能力或发展能力。在职业教育视域中,该能力可为技术技能人才的终身职业发展提供动力,并不指向具体的工作岗位,而指向终身学习,可视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社会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3.创新能力方面,要达到“新”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创造、创新等一些教育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在陶行知等近代教育家的推动下,创造教育思想得到了发展,以回应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时代之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主张推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应运而出,以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创新素质的综合人才,适应经济社会“从有到新”的发展要求。进入21世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呼声高涨,在创新教育的基础上发展成了创新创业教育。2010年以来,主张进行创客教育以培养实干型人才,注重跨领域解决问题、团队协作等创新过程能力培养。对于职业教育而言,人才创新能力是技术进步的推动因素,满足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及产业对创新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具有“新”想法、“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三)教育数字化用于课程实施,教学新形式出现

2022年2月,教育部宣布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同年3月,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升级,建造职业教育数字化“1+5”体系以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等的变革。之后,国家搭建了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标志着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职业教育数字化意味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将被重建,数字化的应用使其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出现了新形式。

1.“以技能习得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产生

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也遵循此种走向。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学生的学主要体现在岗位知识的学习及技术技能的习得。在当前智能化的教育背景下,操作工具也逐渐智能化、数字化,对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社会及产业的变化,教学模式必然从“以学为中心”具体化为以技能习得为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