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成员的学习再造:日本回归教育发展新动向
作者: 孙嘉怡
摘要:当前,日本正值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日本政府将目光聚焦于回归教育,期望通过新一轮回归教育改革培养与时俱进的职业人才,缓解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颁布职业数字素养与技能标准、开发就业转业课程项目、改革学分累计认证制度、完善回归教育支援机制是本次改革的主要举措。日本回归教育的发展经验启示我国,要构建多方协同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诉求、重视学习者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的提升、建立国家资历框架与学习成果认证机制。
关键词:回归教育;终身学习;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3-0083-07
“回归教育”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瑞典,是指学习者在离开学校进入工作岗位后,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需要,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行学习与其他活动轮替的教育形式,也被称作“社会成员的学习再造”。
近年来,伴随第四次科技革命与老龄化社会进程加速,日本政府愈发重视对回归教育的投入与支持,将其视作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部科学省白皮书》中指出,在社会巨变的时代,要从根本上推进与发展回归教育,实现社会成员知识技能的更新迭代。日本各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为回归教育的改革方向与行动路径献计献策。研究日本回归教育的改革思路与实践经验对我国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有一定启发价值。
一、日本回归教育改革背景
(一)社会转型:“超智能社会”建设亟需数字人才支持
日本回归教育改革是基于“超智能社会”建设对数字人才的需要。伴随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日本数字人才培养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16年,内阁府在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科学技術基本計画)中首次提出建设高度融合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为所有人提供个性化产品与服务的“超智能社会”。文部科学省先后颁布《面向5.0社会的人才培养》(Society 5.0に向けた人材育成)、《AI战略2019》(AI戦略2019)等政策,制定了每年培养2 000位高级AI人才与25万位应用型AI人才的具体目标。
然而,“超智能社会”建设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高龄少子化导致日本社会创新意识不足、科技发展出现颓势,在人工智能、新能源、5G技术等领域被别国反超。另一方面,收入低、就业难导致日本博士数量持续减少,创新型社会建设缺乏专业人才支撑。2003年日本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数超过1.8万人,2019年则降至1.5万人[1]。在“每百万人中博士数量”调查中,日本的调查结果远逊色于英美德法等欧美国家,与邻国韩国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
数字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阶段的碰壁使日本政府将目光转向准入门槛更低、辐射范围更广的回归教育。2023年,文部科学省在《推进回归教育,培养成长领域即刻投入工作的人才》(成長分野における即戦力人材輩出に向けたリカレント教育推進事業)报告中指出,要利用回归教育培养从事数字产业与绿色产业的高级人才,促进职业规划与产业转型的完美融合。
(二)就业危机:新冠疫情导致失业人口数量激增
日本回归教育改革是出于提升全国就业率、化解就业市场危机的诉求。新冠疫情强烈冲击日本就业市场,造成难以弥补的经济损失。首先,全国失业人口总数激增。2021年,日本全国员工数量降至6 646万人,与疫情前相比减少45万人;雇主数量降至5 983万人,与疫情前相比减少43万人;完全失业人口总数接近200万人,连续13个月呈上升趋势[2]。其次,与正式员工相比,非正式员工受疫情影响更大。2021年,全国正式员工数量达到3 556万人,连续9个月保持上升;而全国非正式员工数量降至2 052万人,与2020年相比减少107万人,连续12个月呈下降趋势[3]。最后,失业者再就业困难。2021年,全国失业一年以上的“长期失业者”人数占完全失业者总数的34.6%[4],达到疫情暴发以来的最高水平。种种迹象表明,日本社会将再次进入“就业冰河期”。
回归教育改革作为日本政府的“破冰”之举,旨在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引导其尽早适应后疫情时代就业市场的变化。文部科学省在政策文本中强调,要通过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发高质量的回归教育项目,营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环境,帮助高校毕业生、非正式员工与失业者顺利找到满意的工作[5]。
(三)聘任制改革:终身雇佣制落幕触发职业生涯新变化
日本回归教育改革是鉴于改革终身雇佣制度、促进员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愿景。终身雇佣制肇始于二战后,是指求职者一经企业录用直至退休始终在同一企业供职,除非出于劳动者自身责任,雇主不得以非正当理由解雇员工的雇佣制度。与之配套的年功序列制是指伴随就职时间与年龄的增长,工资与职场地位相应提升的晋升制度。终身雇佣制与年功序列制作为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产物,已不再适应日本经济发展现状。于企业而言,终身雇佣制度一方面不利于员工的更新迭代,严重阻碍创新人才的招募与培养;另一方面,与国际招聘系统脱轨,导致对外籍求职者的吸引力低下,延缓企业国际化进程。于员工而言,该制度削减了终身学习的积极性,无助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背景下,日本经济产业省在2022年发布的《未来人才战略》(未来人材戦略)中正式宣布将告别以终身雇佣制为代表的日本型招聘体系,由“会员型”招聘逐渐向“岗位型”招聘过渡。改革后的聘任制度对员工职能划分更为清晰明确,并将实绩作为晋升的核心标准,向员工提出终身学习的要求。文部科学省在《面向岗位型招聘时代人力资本投资举措》(ジョブ型雇用時代の人的資本投資に向けた取組について)中指出,为应对时代变化,企业有责任为员工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在职业生活中充分发挥力量。
(四)终身学习:“百年人生”时代下打破人生三段模式
日本回归教育改革是由于打破三段模式、在“人生一百年”时代发展终身学习的人文关怀。高龄与长寿是日本社会的显著特征。2021年,日本男性平均寿命为81岁,女性平均寿命为87岁,65岁以上人口数量接近人口总数的30%[6],是名副其实的“超级老龄化国家”。2017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正式设立“人生一百年时代构想会议”(人生100年時代構想会議),并于次年颁布《人才培养革命基本构想》(人づくり革命基本構想,以下简称《构想》)。《构想》提出,要想建立顺应“人生一百年”时代、全民健康活跃的社会,重点在于推动人才培养革命、对人进行投资,而回归教育则是人才培养革命成功的关键。
回归教育的首要目标即打破人生“三段模式”,推动个体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发展。此前,日本社会长期推崇“学习20年、工作40年、退休20年”的人生模式,造成学习、工作与生活相分离的局面。日本政府希望通过回归教育改革,引导社会成员探索未知领域,实现知识技能的与时俱进,让每个人在有限人生中获得多层次的丰富体验,从而建设充分发挥各年龄段人群才智的“无龄社会”。
二、日本回归教育改革举措
日本回归教育改革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通过颁布职业数字素养与技能标准、开发就业转业课程项目、改革学分累计认证制度、完善回归教育支援机制等一系列举措,构建回归教育服务全链条,吸引更多社会成员参与终身学习。
(一)颁布职业数字素养与技能标准
为培养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专业人才,日本经济产业省于2022年先后发布《数字化转型素养标准》(DXリテラシー標準)与《数字技能标准》(デジタルスキル標準),从宏观与微观双重向度入手,为数字化人才发展指明方向。
《数字化转型素养标准》从宏观层面出发,旨在让每位劳动者都能掌握数字化转型时代的必备素养,树立推动社会变革的自觉。首先,《数字化转型素养标准》依据不同年龄层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分阶段刻画了数字人才群像,即青年员工需熟练掌握数字技能并将其广泛运用于业务改进与效率提升中,中老年员工需要理解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社会意义并给予支持,企业管理层需要预见与把控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方向。其次,《数字化转型素养标准》提出职业数字人才必备的数据与数字技术,并细化至具体案例。在数据方面,员工应培养数据判断、解读、处理与应用能力;在数字技术方面,员工应掌握人工智能、云、硬件与软件、互联网等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方法,如表1所示。最后,《数字化转型素养标准》特别强调员工在实践操作时要具备安全认识、道德素养与法律意识。
《数字技能标准》从微观层面出发,在《数字化转型素养标准》的基础上对实际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人才进行分类,明确不同类型数字人才的技能诉求与职责所在,服务企业招聘活动开展与人力资源配置,如图1所示。《数字技能标准》将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划分为业务架构师、数据科学家、网络安全师、软件工程师与设计师五大类,每种类型的数字人才都具备相应的技能,在企业发展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数字技能标准》还鼓励不同角色相辅相成、合作共赢,以实现数字人才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例如,业务架构师与设计师的合作能够根据客户调查结果探讨数字产品与服务的理念,数据科学家与软件工程师的合作能够研发数据收集、分析与可视化的最新机制,网络安全师与软件工程师的合作能够针对新产品与服务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相关安全准则。
(二)开发就业转业课程项目
针对新冠疫情引发的大规模失业与转行问题,文部科学省生涯学习推进科启动“推进以数字化转型等成长领域为中心的就业转业回归教育事业”(DX等成長分野を中心とした就職·転職支援のためのリカレント教育推進事業)与“推进大学就业转业回归教育事业”(就職·転職支援のための大学リカレント教育推進事業),旨在提升失业者、非正式员工与就业困难者的市场竞争力,帮助其渡过职业空窗期。
“推进以数字化转型等成长领域为中心的就业转业回归教育事业”是基于社会发展需要与求职者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具有三大特点。其一,分门别类的课程设置。根据《数字化转型素养标准》《数字技能标准》的相关内容,开发“数字化转型领域的素养项目”(DX分野リテラシープログラム)与“数字化转型领域的技能项目”(DX分野等リスキルプログラム)。前者主要面向失业人员与非正式员工,侧重培养就业与转业所需的数字化领域基础能力;后者则以已入职者为对象,通过与地方企业合作,培养实战应用型数字人才。其二,柔性灵活的授课方式。考虑到回归教育的参与者多为正在工作或求职的社会人士,项目主要采用夜间授课、周末授课、短期集中授课等方式进行,对无法亲自到场的学员还提供在线授课服务。其三,充足丰厚的资金投入。“数字化转型领域的素养项目”设立25处授课点,每处授课点投入2 500万日元,总投资额高达6.3亿日元;“数字化转型领域的技能项目”设立10处授课点,每处授课点投入5 000万日元,共计5亿日元[7]。
“推进大学就业转业回归教育事业”立足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创建大学与政府合作机制,充分挖掘和高效开发高质量回归教育课程。该项目共开设A、B、C三类回归教育课程:A类课程以失业者为主要对象,以地方产业界的人才需求为中心开展;B类课程与C类课程皆以非正式员工与失业者为主要对象,B类课程按照文部科学省认证的职业实践能力开发项目(BP)进行授课,C类课程则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创设弹性回归教育项目。三类课程皆需要学员完成60小时的学习任务。目前,文部科学省已采纳40所大学申请的63个课程项目,将为2 500名学习者提供回归教育服务[8]。
(三)改革学分累计认证制度
完善的学习成果认证机制无疑是回归教育的催化剂。不同于欧洲国家资格框架制度,日本政府选择与高等教育机构合作,推行学分累计认证制度,即允许社会成员以累计学分的方式获取学士学位,而无需成为大学生。《面向2040年的高等教育宏观规划》(2040年に向けた高等教育のグランドデザイン)指出,要建设“不同年龄与不同经历的学生相互鼓励、相互切磋的大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