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现实困境与路径指引

作者: 陈昌 赵志纯

摘要: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蕴含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显著特征、本质要求、目标要求、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这些基本内涵构成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实践层面,职业教育还面临着理念困境、制度困境、组织困境、人才困境和资源困境等现实性的挑战。要应对这些困境与挑战,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特色化、内涵式发展和实现教育强国,就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总体理念和路径方法的指导下,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内涵化、类型化、体系化、数字化和国际化做好工作。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教育强国;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4-0005-07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内涵、指导理念、路径方法和发展目的。其中,“中国式”涵括了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内涵、指导理念和路径方法,“职业教育现代化”则表征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目的。此外,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概念体系、叙事逻辑和话语体系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架构中构建的,因此,对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这一议题进行专门探讨,剖析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厘清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探寻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是职业教育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要求。

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映射,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特定的历史和实践条件下的理论与实践自觉。

(一)显著特征: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价值旨归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是从“教育”的逻辑基点出发,把人确立为迈向现代化发展的价值源点,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因此,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以“人”为价值旨趣和发展中心的“立己达人”的现代化。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这进一步表明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现代化人才培养方向和目的的不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对人的现代化培养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

首先,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愿景。有学者指出,技能型社会是超越教育领域改革[1]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技能型社会的提出也标志着对技能型人才的关注、重视。作为面向2035的未来社会形态,技能型社会是现代化社会的具体发展阶段,其本质内涵除了构建实实在在的技能型社会形态之外,还在于回归“人”的主体价值取向,培育全面发展、掌握技术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育人目标之一就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人的现代化社会适应性,也即“立己”。其次,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现代化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对工匠的培养我国早已有之,如墨子的“百工教育理论”和管仲的“四民分业定居理论”。不同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工匠培养,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对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的培养,既关注技能人才对现代化技术的精湛掌握,又注重其对现代化社会的理解、沟通和互动,强调在“立己”的基础上实现“达人”。

(二)本质要求: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共同富裕为本质特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2],对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而言也是如此。共同富裕首先是指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职业教育的“职业”二字,决定了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此外,职业教育与共同富裕[3]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和逻辑耦合性。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根本的解决,但是相对贫困的问题却一直存在。因此,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助力实现的共同富裕是改善和解决相对贫困的共同富裕。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以高质量发展助推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性生成,筑牢共同富裕之基。新质生产力在现代化社会最大的特征是指明了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业态为标志的生产力发展具有了全新的性质[4]。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加注入新的发展动能。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强调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凸显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生产要素转移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有益于助推新质生产力的孕育,从而在整体上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物质财富生产量能,为共同富裕筑牢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二,增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实现高水平的共同富裕。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职业教育也进入了迅速发展和加速转型的时期。这对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强调要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政策、经济发展态势、行业企业转型、人才培养结构等方面的适应性,有效增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程度,提高服务生产发展的质量和水准,以实现高水平的共同富裕。

(三)目标要求: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为崇高追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因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也成为中国式职业教育所要达至的目标。职业教育除了具有提高生产发展、改善物质生活、服务经济发展需求等物质文明方面的作用,还具有培养人的优良品质、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涵养人的道德情操、陶冶人的精神修养等精神文明方面的重要功用。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单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完善、不协调、不彻底的片面化发展,唯有实现两者相协调才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价值目标。

首先,在个体层面,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既讲“安身”,又讲“立命”。从广义的范围来讲,“安身”是指满足人的生存和生活需要;“立命”则是满足人发展的精神需求。在“安身”方面,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注重对人的技能的培养,强调人人都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在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获得生存、生活的能力。在“立命”方面,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弘扬技能成才和人的多元化发展,对人的社会情感技能[5]、人的天赋潜能和人的个性特征等进行培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软实力”的支撑。其次,在社会总体层面,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既强调产品、技术和专门人才等方面的供给,又注重对社会总体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育。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既包括对知识、技能的传授,也包括对道德、精神的涵育。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在重视职业教育社会供给功能的同时,还强调职业教育在社会道德和精神育养上的作用,如当下注重对全社会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就是职业教育注重“物质”和“精神”相协调的具体表征。

(四)内在要求: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鲜明立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直接关联的教育类型,坚持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影响巨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遵循绿色发展理念,优化专业设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以智能制造、绿色发展为核心进行产业升级,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应积极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开设一批绿色型、创新型、智能型等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专业,升级、优化一批不完全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专业[6]。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通过对专业设置的绿色化动态调整,可以有效增强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配适度,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提供助力。第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面向绿色发展提供高水平绿色技能人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的价值理念,需要靠人去实践才能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强调在职业教育教材编写、课程设计、课程教学等方面渗入绿色生态理念,同时又注重在专业实习、实训、实践中培养职教学生的绿色知识、绿色态度和绿色技能等素养。通过这两项举措,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可以有效提高所培养的未来从业者的绿色、清洁和生态生产能力,从而形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损耗、促进产业绿色升级的“绿色人才合力”。

(五)必然选择: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和平发展为战略机遇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7]。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若要取得更深程度的发展,离不开走和平发展的国际化道路。

首先,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以“引进来”为“软件”,充分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经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现代化发展系统,借鉴其他国家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可以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引入先进的国际理念、开阔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视野、建立职业教育国际质量标准等提供有力的“软件”支撑。其次,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以“走出去”为“硬件”,充分展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优质成果。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组成要素。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不仅谋求中国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取得成效,还注重为世界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在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引领下,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取得了一系列对标国际先进水准的高品质成果,如鲁班工坊、中国特色学徒制、墨子工坊等国际知名的中国职教品牌。这些高品质的成果为国际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借鉴,也为讲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中国故事提供了有效的呈现载体和“硬件”支持,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走好和平发展的国际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困境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在现阶段,仍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理念困境、制度困境、组织困境、人才困境、资源困境等方面。

(一)理念困境: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理念落实不彻底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引领下的职业教育现代化。虽然围绕促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主题提出了诸多先进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理念,但这些理念在实践中仍存在落实不到位、践行不彻底的问题。

一是类型教育理念落实不彻底。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重要地位早在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就已明确。然而事实上,尽管这一理念在顶层设计上详细完备,但在实践上却面临着“选择性漠视”的窘境。如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和数量[8]仍然不断下滑,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仍然不高,社会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重视度仍然不够。二是就业教育理念施行不精准。按照国际教育的分类标准来看,职业教育又是一种专业教育,其特点之一在于面向学生就业,其使命之一在于为产业发展供给专门人才。但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接产业发展不到位、经济发展适应性不强的问题,导致企业“无人可用”、学生“无处可去”的矛盾现象出现。三是实践教育理念不凸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在于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但在职业院校的实际办学中,存在遵循“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和仿效普通教育的教学范式的情况,导致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被遮蔽,专业知识、技能的获取从实践探索转为逻辑演绎,造成学生技能学习与实践脱节。

(二)制度困境: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制度执行不到位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建构和有效的制度执行。我国围绕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构和完善了一系列的保障制度,如1+X证书制度、职教高考制度、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现代学徒制等。这些制度虽然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平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着执行方面的困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