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时代意蕴、逻辑遵循与行动方略
作者: 焦笑丛摘要:“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支柱。“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为价值基点,以打造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为价值本质,以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为价值向度,积极嵌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场域。着眼中国式“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取向,职业院校须明确和牢牢把握理念引领、系统支撑与组织保障的推行逻辑。在此基础上,以“整体+部分”为核心,完善规章制度链;以“三横+三纵”为导向,建设教学资源库;以“中心+外围”为保障,打造治理共同体,探索中国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行动方略。
关键词: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教育强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4-0012-07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并提出“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方略。这一重要论断旗帜鲜明地指出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战略地位,强调了教师队伍对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1]。中国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能够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契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技能人才。2022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强调,“鼓励行业组织、企业共同参与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为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提供指引。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职业院校积极施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提高计划,通过实施“职教国培”示范项目、展开梯次迭代培训,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并取得卓越成效[2]。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职学校、高职专科院校与高职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占比分别为56%、59%、59%,均达到占比过半的要求。同时,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中50岁以下专任教师占比依次为80%、83%,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教师育人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逻辑主线,进一步明确“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的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指示精神,教育部锚定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发布《关于公布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2023—202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组建高水平培训团队”。这强调职业教育教师团队对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为中国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夯实基础,擘画了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教育强国远景目标的宏伟蓝图。在此情形下,推动中国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被逐步提升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高度,成为实现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与科技强国目标的关键。立足新时代背景,我国应深耕科教兴国与创新驱动战略,剖析中国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运行逻辑,进一步谋求实践创新路径,着力激发教师队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及引领性作用。
一、价值取向:中国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意蕴
(一)价值基点: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面向“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战略方位,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同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立足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现实图景,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再次强调“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基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走向,职业院校以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为核心,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探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进路[3]。这一过程中,中国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支柱,俨然成为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关键动能。
第一,有助于培养高素质领军人才。2021年10月,中共中央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导向,发布《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校企互聘兼职的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从战略全局出发对中国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作出部署。2022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名单的通知》,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视角切入,落实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逐步探索中国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进路。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能够完善教师实践体系,熟悉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及企业文化,针对性培养具备现代化产业岗位胜任力的高素质领军人才。
第二,有助于培养高技能领军人才。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技能人才仅为5 000万人,且部分重点领域存在1 900万技能人才缺口。这一数据暴露出现代化产业发展“一匠难求”的现实困境,亟需畅通多样化技能人才培养通道。面向现代化产业人才需求,职业院校积极探索中国式“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进路,通过高度衔接市场需求与教学内容,着力培养高技能领军人才。同时,职业院校以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校院系三级贯通为基础,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助于构建“全过程贯穿、全专业推进、全方位保障、全课程融入”的教学模式,培养高技能领军人才。
综上所述,中国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可面向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促进专业、产业、企业与岗位精准对接,不断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和契合度,为提高现代化产业建设水平提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支撑。
(二)价值本质:打造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指出,“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立足“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国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教师队伍教学地位的必然选择,对于打造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益于打造卓越型教师教育体系。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表示,“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这对新时代的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深入职业教育领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关键支柱,具有学术性、主体性、系统性及专业性等特征[4]。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环节,职业院校通过完善教师发展机制、规范实践基地建设等手段,大力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优化师资保障内部结构要素,培养专业过硬、精神富足的高素质教师,着力打造卓越型教师教育体系。例如,2022年12月,山东省教育厅印发《山东省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表示要“实施职业教育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探索构建卓越型教师教育体系,为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
第二,有益于打造工匠型教师教育体系。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鼓励从企业中聘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大国工匠、道德楷模担任兼职德育导师,建设一支阅历丰富、有亲和力、身正为范的兼职德育工作队伍”。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中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上述文件均以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核心,明确了工匠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以更高要求指导工匠型教师队伍建设。从这一角度来看,面向产业转型升级主战场,中国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能够完善教师认证标准,塑造教师匠术、匠心和匠德,推动工匠型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譬如,嘉兴技师学院以“双师四维九能”教师培育为主线,以“青匠—优匠—精匠—首匠”为教师培育路径,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显著加速工匠型教师教育体系构建进程。
(三)价值向度: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中国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战略支柱,是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在精神文明层面的突出体现,具有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义。
第一,有利于打造多元融通的现代化职业教育范式。中国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具有类型化、一体化、特色化与开放化特征,致力于推进职普融通、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驱动力[5]。职业院校联合企业、政府协同开展教师培训,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一过程中,中国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可推进全要素融通、融合与融汇,打造智能化、多元化教学范式,稳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通知》以“优化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布局”为导向,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战略部署,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筑牢行动框架。
第二,有利于打造多维共进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格局。传统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下,职业院校受过度追求增长速度与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影响,多以专业教师为育人主体开展技能培训。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更依赖于教师教学主体,难以充分满足多元办学格局下的现代化产业发展需求[6]。而在中国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以形塑多元办学格局为内核集结各领域优质师资,能够形成梯队化职教师资结构,以现代学徒制、特色双元制为基础,打造产学研用多维共进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格局。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支持地方整合综合(理工科)院校、师范类院校和行业企业优势资源,多主体协同参与职业院校教师培养模式”。面向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够发挥政、校、企合力,打造资源互补的协同育人体系,形成多边共赢、互融互通的教学图景,全面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
二、实践倾向:中国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的逻辑遵循
(一)理念引领:树立“双师型”教师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认知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的必然举措,也是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柱。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以高质量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可实现从形式转向内涵、从无序转向规范、从数量转向质量的范式重塑,树立“双师型”教师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认知。
第一,坚持从形式转向内涵的重塑理念。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正式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纳入国家政策框架,为推动中国式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提供逻辑遵循。随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迭代升级,诸多学者从“双证书”“双能力”“双职称”等角度出发,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内涵界定[7-9]。尽管学术界尚未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界定达成统一共识,但相关研究均关注到教师职业属性、专业属性与教育属性的渗透融通。在此情形下,着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知识掌握能力及行业实践能力,是职业院校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核心本质。有鉴于此,职业院校以内涵重塑理念引领中国式“双师型”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通过专业、职业与教育三大场域的跨界联动,实现教师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