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现状、问题与路径探索
作者: 肖云梅 刘琼 陈小芹 袁旭宏
摘要:文章以我国6所典型职业本科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从产业出发,有机融合产业链、人才链,确定职业本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四突出”课程体系,构建“五共同”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打造职业本科“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多维立体化教学资源库,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4-0025-07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有助于职教体系的自身完善[1],满足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契合接受职业教育的个体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2]。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前提[3]。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是近年来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4]。当前,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仍存在一体化的顶层设计缺失、课程体系未一体化整体设计、教育教学资源难以共建共享等问题[5]。本文以我国6所典型职业本科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对标职业教育层次属性、类型特色和技能型社会建设要求,对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供建议。
一、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现状分析
从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名单可知,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有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等33所职业本科大学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工作,其中有15所开设了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为了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且数据容易采集,本研究从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的15所高校中选取6所典型的职业本科大学作为调查对象。这6所高校位于江苏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湖南省等5个省份,既有公办高校,也有民办高校。
(一)人才培养目标
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前提[6]。在职业性和教育性跨界融合的特征取向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突出应用性、层次性、创新性、复合性、行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7]。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体来看,这6所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旨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1.人才培养类型
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从政策角度确定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本科在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职业性”和“高等性”是其本质属性[8]。教育部在多个文件中明确提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突出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这6所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对人才类型的定位符合国家政策规定,均明确提出未来培养的人才类型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2.人才特性
这6所大学在人才特性的表述上存在着一致性,如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或创新精神,具有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首先,“基础”最受关注。6所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均对基础知识有阐述,如“系统掌握电子商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掌握电子商务职业技术领域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知识”,“具有管理、经济、计算机、电子商务等方面知识”等。其次,是工匠精神和人文素养。6所大学中有5所大学提及“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工匠精神”。再次,高校较关注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有4所大学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提及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有3所大学提及“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2所大学提出要“立足城市国际化发展战略,面向电子商务产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方案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一般是具体条目化的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相呼应[9]。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22年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简介》中的电子商务专业简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电子商务师(2022年版)》中“二级/技师”关于“网商”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可从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三个方面归纳出职业道德、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家国情怀等18条职业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标准,见表1。
将6所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18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标准相比较,发现6所大学普遍重视职业道德、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遵纪守法、家国情怀、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求掌握电子商务运营知识和营销推广知识;有5所大学要求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批判性思维、组织管理能力和数据分析知识;大部分没有明确提及“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但对其进行了阐述。对于“提供中高端服务的能力”和“跨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较少提及。详细情况如图1所示。
(三)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设置相关要求
课程体系设置不仅要在内容上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而且要在学时与学分上按照整体要求进行[10]。目前,大多数学校按照教育部关于课程设置的政策和要求,将课程体系设置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公共基础课是学生均需学习的有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的课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心理健康教育等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信息技术、职业素养等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按照教育部的相关政策和规定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的设置既要满足职业教育基本属性,亦要不低于本科层次教育水平的要求,要瞄准产业链,明确面向本专业群的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在突出职业能力和基础提升的前提下,着力构建产学研用融通、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与证书融合、技术与人文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教学环节;教育部颁布的《职业本科电子商务专业简介(2022年修订)》中,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含电子商务基础、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物流管理基础、市场营销、零售管理、财税实务、数据可视化、项目管理、商务数据分析与管理等10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含平台运营、零售门店O2O运营管理、行业数据化运营、品牌建设、网络营销推广、互联网销售管理、供应链管理、智能客服、用户体验设计、互联网产品设计等10门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方向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子商务平台运营、数据化运营、智能客服、供应链管理、用户体验设计等实训课程。
2.课程类别比较分析
当前,6所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均按照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分类进行,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每个学校根据自身特色在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分类基础上又略有不同。例如,A大学和C大学设置了“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的重视;E大学将专业课程类别细化为“职业技能基础课程”“职业技能核心课程”“职业技能方向课程”,突出职业本科大学的职业属性;F大学单独设置了课外实践环节,通过学生社团、协会等组织,以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专业技能竞赛、志愿服务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的形式开展,不计学时,只计学分,将劳动教育、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有机地进行了结合。见表2。
3.课程学分比较分析
在总学分方面,6所大学总学分平均为177.75(见图2)。其中,总学分最高的是F大学(194.5学分),最低的为A大学(165学分)。F大学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所设置的学分最多,加上课外实践12学分后达到206.5学分。设置的学分过高,将挤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各类别课程学分的分布方面,6所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平均学分为62.5,平均占比35.97%;专业课程模块平均学分为79.42,平均占比44.36%;实践教学环节平均学分为28.16,平均占比15.83%。
在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方面,E大学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学分最高(77学分),占比45.29%;F大学的公共基础课学分最低(57.5学分),占比29.56%。这是因为E大学公共基础课程不仅包含公共必修课程,还包含python编程语言基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内的公共限选课程,以及人文社科模块、自然科学模块、艺术素养模块、四史课程模块﹑外事实务模块等5个模块的跨学科公共任选课程,导致学分较高;F大学公共选修课10学分未计入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同时总学分偏高,故比例偏低。
在专业课程模块方面,C大学学分最高(95学分),占总学分比为52.20%,包含电子商务概论、市场营销学等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网店运营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以及体现培养规格要求的专业素养拓展和深化的课程模块。E大学和A大学的专业课程占比较低,分别为32.94%和34.85%,主要原因是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占比过多,挤压了专业课程模块课时。
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E大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专业素养,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比最高,为21.76%,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及顶岗实习。B大学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比最低,为5.85%,主要原因为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了专业课程模块。
4.理论课与实践课比较分析
职业本科大学以培养偏应用型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立足于“职业/岗位群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6所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大部分学校突出实践课程,其中,E大学实践课课时占比最高(61.59%),A大学和B大学实践课课时占比均超过59%。实践课课时占比最低的学校为D大学,为48.90%,低于理论课课时占比。见表3。
5.主要专业课程比较分析
6所大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课程门数皆差异较大。在课程设置方面,F大学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均涵盖专业简介中的课程,与职业教育专业简介中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基本吻合,其余5所学校的存在一定差异①。其中,5所开设了管理学课程、4所开设了商务数据分析课程、4所开设了经济学基础课程、4所开设了电子商务基础课程。在课程门数方面,开设门数最多的是F大学(10门、12门),开设门数最少的是E大学(均为4门),其余学校课程门数均为6~8门(见表4)。
二、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问题审视
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凸显职业本科教育的重要性。然而,通过对6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证调查,发现在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产业融合不密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服务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接新职业,面向区域或产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而这6所大学中立足区域经济和面向产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只有1所,其余大学均未提及。
二是人才培养规格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紧密。教育部相关政策和规定中明确要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使毕业生能够从事科技成果、实验成果转化,生产加工中高端产品,提供中高端服务,能够解决较复杂问题和进行较复杂操作。虽然6所大学的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均明确提出,未来培养的人才类型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但大部分没有明确提及“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只是对此进行了阐述。对于“提供中高端服务的能力”和“跨学科交叉融合能力”,也少有样本大学提及。
三是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不协调。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提出,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不低于50%。应根据学校条件逐步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这6所大学中,部分职业本科大学课程设置学分不均衡。
三、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路径探索
(一)从产业出发,有机融合产业链、人才链
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从产业出发。横向贯通产业链、岗位群技能目标和人才需求,通过分析岗位群对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重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过程对接行业生产过程。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职教本科着重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或岗位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确定职业本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