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融汇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的现实困境与发展出路
作者: 杨琼威 彭光彬 张旭东摘要:针对职业本科教育在科教融汇方面的现实困境,需要增强理念与标准的先进性、促进产教与科教的交融性、提高组织与机制的适应性、优化制度与激励的指向性。通过打造科教融汇“双师型”教师队伍,搭建高质量科教融汇服务平台,科学确定人才培养定位与标准,构建合理的科教融汇课程体系,深入推进职业本科教育“三教”改革等措施,实现高质量完成职业本科试点任务的目标。
关键词:职业本科教育;科教融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4-0032-08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明确了科技、人才、创新这三个“第一”的内在关系,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确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大基础战略,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统筹“三教”协同创新、推动“三融”深入发展,其中“科教融汇”一词首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彰显其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将“科教融汇”确定为职业教育的新方向。由此,我国职业教育开始迈向新的征程,并将迎接新的挑战。
一、科教融汇:职业教育的新动能和新赛道
在现代大学的发展历程中,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同样,我国大学也经历了从科教分离到科教结合,再到科教深度融合的演变之路。在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的同时,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了科教融汇的新要求。科教融合指的是科研与教育的融合,是一种通过科研反哺教育、教育再助力科研的理念[1]。而科教融汇具有更深远的内涵,一方面,“汇”有汇合、聚合的含义,将科研、教育、学习、社会服务等活动加以汇合、聚合,形成科、教、产、学四方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科教融汇的根本目标仍是育人,即通过科教融汇实现专业育人、科研育人及实践育人的目的,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以促进科技创新并推动产业发展。科教融汇大有可为,必将激发职业教育新动能,开辟职业教育新赛道,但同时职业教育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一)科教融汇将激发出职业教育新动能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猛,截至2022年,在校生规模达到3 033.06万人,已建立起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上升通道狭窄,适应性不足,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急需进行改革。2019年,国家批准了15所学校进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由此打破了职业教育的天花板;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国家开始有意识重塑职业教育社会地位;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再次强调了职业教育并非完全是“谋生”或“就业”教育,应将“谋个性之发展”放在首位。
推动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科教融汇是必须跨过的“坎”,科教融汇必将大大激发出职业教育的新动能。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重教学、轻科研,科教分离现象严重。国内大多数国家级“双高”院校的纵向科研经费、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约一千万元,职业教育科教融汇潜力巨大。科研与教学、教育与学习的融合,教育与社会服务、技术创新、产业迭代升级的交叉融汇,必使职业教育成为人才振兴的新引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科教融汇将壮大科技、教育和产业的共同体,使人才、技术、服务形成有效闭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更加精准有效;二是在科教融汇过程中,教师摈弃“填鸭灌输”,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依托企业真实项目,通过问题探索、技术研究、技术创新、问题解决等环节,大大增强科研素养、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科教融汇为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倒逼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学校实施科、教、服三位一体教学改革,从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并大幅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二)科教融汇将开辟出职业教育新赛道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起步期,推动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优先发展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在全球技术革命、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下,国家提出了科教融汇的新方向,开辟出职业教育新赛道。
如前所述,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同时也是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助推器、校企合作做深做实的催化剂[2]。科教融汇做得好不好,关系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做得好不好,也关系到学生就业质量高不高。因此,科教融汇将成为职业院校竞争发展的新赛道,也将成为衡量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二、科教融汇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的使命任务、现实困境和选择作为
职业本科教育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同时具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和本科的高层次性。职业本科的人才培养应突出知识与技能的高层次,培养的学生能融合科学知识、技术知识和实践知识,能解决较复杂问题,进行较复杂操作,毕业后能更好服务于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科教融汇与职业本科教育使命相同、任务一致,是职业本科教育试点成功的关键所在。国家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并提出科教融汇新方向,有其历史使命与任务,针对科教融汇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的现实困境,职业本科教育应有所选择和作为。
(一)科教融汇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的使命与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职业教育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3],从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逐渐发展到中高职并重、以高职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格局。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产业的迭代升级,职业教育重心将逐渐上移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职业本科教育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从人民美好生活愿望来讲,职业本科教育怀揣着老百姓接受更好教育的期望;从国家层面来讲,职业本科教育担负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支撑任务;从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角度看,职业本科教育为社会转型、产业升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供更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教育本身来看,职业本科教育补齐了现代职业教育层次缺陷,职业教育体系趋于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双轨并行、横向融通发展模式变为可能[4]。
在科教融汇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主要肩负着如下任务。一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瞄准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方向,围绕中高端产业和产业中高端技术,联结研发环节与生产环节[5],以科技成果转化、实验成果转化为目标,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等素养,掌握高层次的知识和技术,能现场解决较复杂问题、进行较复杂操作的德技合一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二是瞄准产业前沿和新兴产业,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技术变革及数字化转型,将科技领域和产业领域影响深远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标准融入日常教学,将企业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典型技术创新项目转化为课程资源,不断提升专业教学时效性和针对性。三是利用产教融合科研平台、学校工程技术中心、学生双创工作室,积极承接行业关键技术研发任务,协助企业解决生产性技术难题,以推动科技创新应用并培养拔尖性技术技能人才。
(二)科教融汇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截至2024年2月底,我国共有职业本科学校35所,分布在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公办学校13所、民办学校22所;6所国家高水平建设学校、5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学校,9所学校由公办高职学校与独立学院合并转设,1所学校由独立学院转设,其余学校由高职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截至2022年,职业本科在校学生22.87万人,占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的1.35%,职业本科教育正在稳步发展中。
职业本科教育经过4年多试点,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三教”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经验,如157部高职本科教材获批“十四五”规划教材、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服务‘两个高端’的‘三性一体化’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获得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惯性思维大,转型建本困难
职业本科学校脱胎于高职专科学校或独立学院。高职专科学校的专业负责人和教师习惯了“必须、够用为度”的理念,对本科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理解不够、执行不到位,导致职业本科教育变成高职专科的“加长版”。而独立学院教师对职业教育也不熟悉,职业教育类型走样,职业本科教育变成普通本科的“复制版”。职业本科学校在艰难建本过程中转型,既要避免陷入学术漂移的陷阱而失去职业教育应有特色,又要避免只是高职专科教育的简单翻版而失去本科层次教育应有质量。
2.科教融合难,服务水平不高
当前,将教师分为科研型、教学科研型或科研教学型、教学型的高校不在少数,按照这种典型的科教分离思维,绝大多数职业本科学校教师皆是教学型教师,即便是国家“双高”建设高校也如此,只是比例多少的问题,这导致职业本科学校科教融合难、科教融汇更难。在35所职业本科学校中,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超过1 000万元的只有8所,有12所学校不足100万元;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超过500万元的只有4所,有13所学校不足10万元。可见,当前职业本科教育社会服务水平较低。
3.条件建设难,师资达标度低
在教育部出台《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之前,有21所职业本科学校获批,除1所公办学校外,其他学校在学校条件、实训室建设、师资条件等方面难以达到职业本科学校设置标准和专业设置标准。民办职业本科学校很难达到的一些指标,如生均仪器设备值、生均建筑面积、生师比等,只能通过加大投资、缩减规模、提高学费等措施加以解决。
4.机制不健全,内涵建设不足
在升格或转设为职业本科学校后,随着科教融汇的深入和产教融合的推进,原有的教学与质量管理制度、教师激励措施、科研管理机制、教学资源分配机制、资金投入机制、财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已经不适应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一些学校教研、科研分别由不同部门管理,人为加大了科教分离程度;一些学校在学生培养、课程建设、资源建设等方面激励不到位,导致职业本科课程建设缓慢,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此外,学校组织结构、治理体系、相关流程、信息化投入等方面也不适应职业本科学校发展。
5.标准不明确,体系有待完善
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要求有差距[6],几乎每所职业本科学校都存在人才培养标准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国家尚未发布267个职业本科专业的教学标准,只有专业简介。从专业简介中的内容来看,无论是培养定位、能力要求,还是课程体系,职业本科的“高层次”特征不够明显,指导意义有限。另一方面,职业本科专业中新兴技术专业、复合型专业和智慧型专业居多,许多职业本科学校由于与产业对接不够紧密、科教融汇不够深入,导致对人才培养标准把握不准、人才培养体系及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科教融汇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的选择与作为
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较高层级,职业本科教育承担着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责任。职业本科教育应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试点引领、贯通培养、乡村振兴、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1.推进产教融合,实施科教融汇
产教融合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职业本科学校应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工作,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和产教对接机制,高质量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做深做实学徒制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教师实践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工作,精准对接专业与产业、课程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