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向研究
作者: 冯亚萌 薛栋 闫永蚕
作者简介:冯亚萌(1991—),女,硕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机械工程;薛栋(1979—),女,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研究生处副处长,教授,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闫永蚕(1993—),女,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全国职业院校教学比赛获奖数据的职教教师数字能力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2YJA880069)
摘要: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大背景下,集中体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的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对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对2022年获奖项目分别从区域、院校、主题、合作方式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区域发展不均衡、院校分布不均衡、主题较集中、合作方式多元等特征。为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未来教学改革中紧密围绕国家战略,深化“三统三融”,实现职业教育从类型到理念的转变,服务人才全面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高质量发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5-0045-09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规划指出的教育发展目标。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评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党和国家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教学成果体现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最高水平,在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2023年5月15日,教育部公示了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拟授奖成果572项。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于2023年7月21日正式公布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70项、二等奖500项。[1]本文以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获奖成果作为研究数据,对获奖项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获奖成果的基本特征,了解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进而思考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
一、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整体分析
(一)基于区域维度的分析
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分布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中央军委,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及中央军委获奖项目的统计得出其平均获奖数量为17.88项,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及中央军委的获奖数量达到了平均值。其中有4个省总获奖数量在40项以上,分别为江苏67项、山东66项、浙江47项、广东46项。本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的第一完成单位分别是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及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一等奖获得数量最多的为浙江省11项,其次为江苏和北京各7项。根据对《关于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荐成果的公示》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及中央军委推荐项目的统计,获奖率在70%以上的有4个,澳门特别行政区推荐的1项成果获二等奖,获奖率为100%,其次为天津85%、中央军队79.3%、重庆70.5%。与上一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获奖情况相比,由于本届教学成果奖的奖项名额增多,故23个省(直辖市)获奖总数增多,本届排名前四的省(直辖市)在上一届中排名第二到第五,总体来说获奖情况较为稳定。进步最大的是河南省,获奖总数增加了17项,排名上升13名;其次是四川、安徽和西藏,均上升5名;而名次降低最多的则是北京市和江西省,排名均降低5名,具体获奖情况、获奖率及变动情况见表1。
关于获奖单位的区域分布。依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将我国内地划分为的八大经济区域①进行统计(特别行政区及中央军委的获奖项目单独统计),本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2项特等奖分别由位于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和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两个省(直辖市)获得;一等奖共70项,获奖数量最多的两大区域分别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23项(占32.9%),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15项(占21.4%);二等奖获奖数量最多的同样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110项(占22%)和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98项(占19.6%)。从整体获奖情况来看(见表2),各经济区域获奖数量存在较大差异,获奖数量及获奖质量排名前三的是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及大西南综合经济区。
将为区域经济服务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发现产业布局、区域位置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3]。对各经济区域获奖成果的专业大类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除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以外,其他经济区域获奖的主要专业大类均为装备制造大类,其中最突出的是东部、北部两大沿海综合经济区,而财经商贸大类也是集中在这两大沿海综合经济区。除装备制造大类以外,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和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获奖较多的专业大类为交通运输大类,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则为电子与信息大类和土木建筑大类。南部沿海经济区电子与信息大类和装备制造大类的获奖数相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和东北综合经济区总体获奖数较少,各专业大类分布没有明显差异。
(二)基于院校维度的分析
将572项获奖教学成果按照第一完成单位的性质进行分类统计,来自高职高专院校的获奖项目数量为383项(占67%),其中72.6%项目的完成单位为双高校、示范校及骨干校;来自中职、技工学校的获奖项目数量为108项(占18.9%),其中15.7%的项目完成单位为国家重点中职;来自普通高等学校的获奖项目数量为25项(占4.4%),其中16%的项目完成单位为双一流高校;来自研究机构(协会、学会)、军事院校、开放大学及企业的获奖项目共计56项(占9.8%)。见表3。
对获奖成果第一完成单位进行统计发现,共有101个单位获得两项及以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获得4项及以上的有13所院校,获得3项的有27所院校,获得2项的有61所院校和研究院。在这101个单位中,有76所院校为“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比占75.2%。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13所获得4项及以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院校中,有12所高职院校,且全部为“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占比92.3%,其余1所为中职学校;在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27所院校中,除1所是军事院校外,其余均为“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占比96.3%;在61所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院校和研究院中,也有超过一半的“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见表4。
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数量超过4项的院校,同样也作为合作单位参与了其他教学成果奖的申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8项,作为参与单位获奖1项;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6项,作为参与单位获奖2项。见表5。
在本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有80项成果由单一单位独立完成,包括23项军队系统成果;有492项成果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合作完成,占所有获奖成果的86%,与上一届的59.6%相比显著上升。本届合作单位数量最多的成果,是江苏省教育厅报送的由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牵头的“学习成果框架下石油和化工行业终身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共16个成果完成单位,其他完成单位包括7所高职院校、1所培训学校、6个企业及1个行政部门。从各项获奖成果完成单位的数量来看,主要集中在1到7个完成单位。见图1。
同时,根据所有成果完成单位的性质,将其分为院校、研究机构、企业、行政部门等多元参与主体。对成果完成单位的合作情况进行统计,将成果分为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两种情况,其中合作完成再细分为同一性质单位与不同性质单位。在所有奖项中,两个及以上同性质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仅有12项二等奖,获奖成果主要集中在两类单位合作和三类单位合作上,其中两类不同性质单位合作的成果数量为280项,占49%;三类不同性质单位合作的成果数量为157项,占27.4%;四类及以上不同性质单位合作完成的成果数量为43项,占7.5%。特等奖成果“五年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江苏实践”由6个单位合作完成,包括院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三类不同性质单位。特等奖成果“模式创立、标准研制、资源开发、师资培养——鲁班工坊的创新实践”由15个单位合作完成,包括院校和研究机构两类不同性质单位。另外,本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完成单位除了职业院校外,约有600家企业参与,这也体现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特点。见表6与表7。
(三)基于内容维度的分析
教育部最新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规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统一采用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三级分类,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 349个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58个、高职专科专业744个、高职本科专业247个。将本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项目按照专业大类进行统计,题目中明确指出专业大类的成果为357项,共涵盖18个专业大类(无公安与司法大类),其余215项题目中包括思政课改革、文化育人模式、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的成果没有专业大类指向。在题目中明确指出专业大类的成果中,装备制造大类最多,有67项,占比18.8%;其次为财经商贸大类42项,占比11.8%;交通运输大类38项,占比10.6%;农林牧渔大类36项,占比10.1%。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获奖最多的专业大类为制造大类、财经大类、农林牧渔大类、加工制造类(中职)、交通运输大类;2018年获奖最多的专业大类为装备制造大类、财经商贸大类、农林牧渔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由此可见,三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中数量较多的专业大类一致②。见表8。
对获奖成果的研究主题进行分类统计,“人才培养”是本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热门主题,获一等奖及以上41项,获二等奖202项,共243项,占本届所有获奖成果的42.5%。排名靠前的主题有协同育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专业群建设(标准研制、专业升级)、教学改革(资源、诊断、模式、保障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企业实践、发展)等,见表9。此外,本届教学成果奖还关注到劳动教育、视/听障人才培养、民族地区、非遗、养老等瞄准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热点问题。
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从2014年至2022年历时8年,评选了三届,对这三届的所有获奖成果进行文本分析,分别得出三届成果题目中的高频词。结果显示,三届获奖成果的高频词第一名均为“实践”,“创新”从第一届的第六位到第二届的第三位再到本届的第二位,“专业”从前两届的第二名掉到本届第五名的位置,第一届中的“建设”“改革”后两届不再是前十名,第二届新增的第九位高频词“体系”本届同样为第九位,本届前十位新增高频词“协同”,其余的高频词“模式”“人才培养”“探索”“高职”“培养”始终位于前十位,排名变化不大。高频词具体出现的频次、条数及所占比例详见表10。
(四)基于团队维度的分析
本届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572项成果共有约8 388人主持或参与,每项成果的团队人数平均有14.66人。获奖成果主要集中在完成人数量为11~20人的团队,共有383项;其次是10人以下团队,共有123项。两项特等奖成果的完成人数量分别为16人、31人,平均每项成果完成单位参与人数分别为2.67人、2.07人。获奖成果中团队人数最多的有40人,为广西桂林农业学校、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广西梧州农业学校三所中职学校完成的成果“服务区域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中职创新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奖成果中团队人数最少的有3人,为中央军委报送的项目“火箭军士兵教育训练一体化协作研究与实践”。在成果完成人这一项中有一个成果较为特殊,由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独立完成的项目“浙江省卓越竞技体育人才‘五环’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其成果完成人同样为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而没有具体的团队人员姓名。成果完成人数量分布情况详见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