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概念谱系、理论框架与应用影响研究

作者: 耿洁

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概念谱系、理论框架与应用影响研究0

作者简介:耿洁(1966—),女,博士,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宏观政策与发展战略研究、校企合作、课堂教学、信息化等。

基金项目:2021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应用研究”(编号:BJE210033)

摘要: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是鲁班工坊的灵魂和内涵根基,为更好地促进EPIP推广应用,本研究在系统梳理EPIP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由全概念组、关键四要素组、核心词组、方法概念组构成的EPIP概念谱系,剖析宇观、宏观、中观、微观、纳观的五观理论框架。通过分析EPIP在写入政策文件、国际教育联盟发展、成立认证试验中心、开展师资培训、赛项开发与实施等方面的影响力,建议加大统筹推进以EPIP为核心的鲁班工坊高质量建设,以EPIP为抓手有组织地深化“三教”改革,探索各领域的人才培养创新路径,促进EPIP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的实践应用和成果转化。

关键词: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概念谱系;理论框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6-0025-08

面向2035年教育强国建设,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1],是教育自强和服务强国建设的关键。现阶段,中国职业教育形成了一系列改革重大成果,其中,鲁班工坊已成为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知名品牌、向世界推广中国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的重要平台。作为鲁班工坊的灵魂和内涵根基,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分别被写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教育部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产教城融合 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标杆的意见》《天津市教育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本,明确要“推广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教学模式应用”。葡萄牙鲁班工坊塞图巴尔理工学院何塞·卢卡斯教授认为,EPIP与欧洲的PBL(项目式学习法)很类似,但它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创新性和创意性,其应用更接近并存在于工业行业中;肯尼亚鲁班工坊马查科斯大学乔伊斯阿加鲁校长认为,EPIP是一种变革性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创新,为他们能够适应现实世界做准备。2023年4月,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研究与推广中心,统筹推进EPIP应用与研究。为更好地促进EPIP推广应用,本研究尝试对内涵丰富的EPIP做出概念谱系,剖析五观理论框架,总结在国内外的推广应用情况,以便让人们能更全面了解EPIP教学模式,并深刻认识EPIP教学模式的重大影响。

一、EPIP教学模式的概念谱系

概念是理论构成的最基本要素,了解概念是理解、熟悉和掌握理论的前提。理解一个概念需要知道它在理论框架中是如何被使用的,进而达到能够应用它的目的。本研究借鉴谱系学研究方法,对所有EPIP教学模式的论文、专著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最终确定了以四组概念为基础的概念谱系。

(一)全概念组呈现EPIP理论全景图

第一组是全概念组,即一宗、两核、三谛、四元、五观,是EPIP内涵的主要概念。一宗即知行合一,两核即真实和完整,三谛即实谛、名谛、合谛,四元即工程化、实践性、创新型、项目式,五观即宇观、宏观、中观、微观、纳观。[2]

(二)关键四要素组是EPIP理论在五观各个层面上应用时需要把握的关键要素

第二组是关键四要素组,即工程化、实践性、创新型、项目式。这一组概念是EPIP教学模式的直接呈现。工程化是将课堂学习与真实世界(生活和生产)连接起来,即以问题形式把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的实物、实事、实景,也就是将真实的生产或生活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知晓课堂中的学习是为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工程化的课程遵循问题—学习—问题—创新的逻辑,强调课堂知识、技术(技能)、素养的学习要以工程为基础,源自、瞄准、服务于工程,课程活动对象、活动目标、项目内容等不能脱离真实世界。实践性强调学和做统一,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统一,动脑和动手统一,知识、技能学习与素养养成统一。创新型强调由单位模块学习到综合模块学习,学会基于真实工程中新问题、复杂问题等的解决,学会从整体上探索解决方案。项目式注重全过程的整体教学,强调在“准”项目中完整地学习,强调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四要素强调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实践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工程项目为统领。

(三)核心词组是建立产业与教育、行业企业与学校、职业岗位与专业课程关系的支撑点

第三组是核心词组,即核心技术一体化[3]和关键能力[4]。该组概念是支撑EPIP教学模式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落地的核心概念。“核心技术和技能”是专业的属性,专业建设要从确立专业核心技术技能开始。确立专业核心技术技能的过程是产与教、校与企深度融合的过程,也是职教与行业、学校与企业长效合作的过程。因此,专业建设的开始建立了产融入教、岗融入课的基础,推进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制定全过程。在EPIP教学模式中,强调基于专业核心技术和技能“四个一体化”的课程设置、教学环境、顶岗实习、职业资格,简称为“核心技术一体化”。通过核心技术一体化,扩充、深化和丰富教学内容,从职业和岗位出发确定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产教融合的专业建设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如确立持续的产教融合路径、构建专业教学理论和实践体系、设计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开发“双证”课程、设置教学环境(实训基地)、推进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在专业建设中形成课程、培养规格与职业标准高效对接机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选拔评价机制,实训条件建设与企业发展有效跟踪机制。同时,基于“核心技术一体化”开发赛项设计与资源,通过赛事促进学、教、改、建。

关键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要求学生会系统、综合地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方法能力要求学生能自我学习,能处理和解决问题,能适应社会变化;社会能力要求学生有责任、能交往、会合作。

(四)方法概念组是对理解、熟悉、掌握、应用EPIP理论的过程概括

第四组是方法概念组,即理念、方式、路径、启示、探索。EPIP教学模式是基于中国职业教育教学实践,用理论思维反思职业教育教学,发现已有教学实践的局限性,进而提出新的问题;同时对提出的新问题,剖析其根源,揭示其实质,形成解决问题的理念、思路和方法。EPIP作为一种理念,贯穿在职业教育办学、职业院校发展、专业组群建设、核心服务能力、课程教学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培养绩效评价等各方面。EPIP作为一种方式,重在激活,可用于谋事业、做工作、干项目、当教师、做学生。EPIP作为一种路径,是聚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院校核心竞争力,打造专业核心技术技能,追求德技并修、精益求精育人的路径。对教育工作者来说,EPIP是一种启示、一种探索,可在EPIP视域下探索产教融合,在EPIP视域下探索专业建设,在EPIP视域下探索教学团队,在EPIP视域下探索赛教互动。

全概念组是EPIP理论的全景图,清晰地呈现了一宗、两核、三谛、四元、五观之间的逻辑关系,勾勒出应用EPIP理论需要以“如何做”为基本问题,以激活现有、实现创新为终极目标。见图1。关键四要素组是EPIP理论在“五观”各个层面上应用时需要把握的关键要素,且四个关键要素呈依次递进关系。核心词组是建立产业与教育、行业企业与学校、职业岗位与专业课程关系的支撑点,有了核心技术一体化才能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才能将关键能力的培养落地、落实、落细。方法概念组是对理解、熟悉、掌握、应用EPIP理论的过程概括,最终达到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激活,实现创新发展。

二、EPIP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EPIP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分为五观:宇观、宏观、中观、微观、纳观,是基于“如何做”这一基本问题,即“教育如何办”“学校如何办”“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形成的。

(一)EPIP宇观解决思想和理念层面的职业教育扎根问题

宇观属于战略层面的观点,回答了职业教育与社会、个体发展的关系问题,认为职业教育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组成部分,也是营商环境改善的重要内容;主张举办职业教育要结合中国实际、围绕重大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让青年成长成才。

(二)EPIP宏观解决职业院校办学核心竞争力建设问题

宏观即教育论,回答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主张真实工程、真实世界、现实生活培养人,全面育人,院校办学要体现工程化、实践性、创新型和项目式四个基本要素。

(三)EPIP中观解决“核心技术一体化”专业建设问题

中观即专业论,核心技术一体化是专业的固有属性。针对不同区域特点、不同院校实际,创建开放式专业建设模式,即专业的若干个核心技术和技能要结合区域行业企业特点、院校实际情况,更富针对性地开展调研,校企共同确定专业核心技术要素,使核心技术一体化专业建设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具体而言,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要及时跟踪了解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跟踪市场需求;专业建设团队要围绕核心技术一体化专业建设需求,借助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同企业建立长期关系,形成互动、互惠、互补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同专业属性的核心技术应该是趋同的,但应用领域和应用深度可以不同。

(四)EPIP微观解决教与学“真实”“完整”问题

微观即课程论,课程改革的唯一目标是让课程活起来,教学中任何一个概念、情景、载体、项目、装备都可以通过EPIP激活,让其与生活、生产结合,与经济社会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以《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程》中的“自动门项目”为例予以说明[5],见表1。

(五)EPIP纳观解决课程和教学“全时空”知技素问题

纳观是指知技素,即课程中每个教学单元所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素养点要遵循EPIP进行组织实施;也指学校每项细小工作、环节或环境要遵循EPIP进行组织实施;还指教育教学“全时空”的微片段、微间隙、微元素要遵循EPIP进行组织实施。EPIP主张将职业岗位要求嵌入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体系,融入专业核心课程知技素中。

三、EPIP在国内外推广应用的影响力分析

EPIP是从中国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探索中提炼并构建中国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话语而形成的中国职业教育教学的叙事体系。EPIP是中国教育理念、智慧的结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EPIP写入中国职业教育白皮书

2022年8月,EPIP写入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在“第三篇守正创新:中国职业教育制度模式”的“四、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部分中,写入“推进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在“第四篇开放共享:面向世界的合作与展望”的“三、合作共铸人类技能开发大体系”的“擦亮‘鲁班工坊’中国名片”部分中,写入“继续推动中国本土化、视野国际化的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应用,发挥已建成的泰国、葡萄牙、埃塞俄比亚等国EPIP教学研究中心作用,给更多境外合作伙伴带去先进的教学模式、优质的教学装备”。

2022年8月,在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来自亚洲、欧洲、非洲的22位特邀嘉宾发表了主旨演讲,向全球123个国家呈现了鲁班工坊、EPIP在不同国度和领域的运用成效。[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