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讲好工匠故事的价值意蕴、内容定位及路径选择
作者: 李晓敏 谭丹作者简介:李晓敏(1987—),女,博士,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谭丹(2000—),女,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基金项目:重庆师范大学2023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路径探索”(编号:202302)
摘要:工匠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构成,也是高职思政课的重要资源。讲好工匠故事,有助于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应工匠精神培育现实挑战,促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通过讲好工匠故事,讲清楚工匠精神的实践本质、奉献特质和创新实质,讲清楚工匠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以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的方式,将工匠精神深深扎根于学生心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育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工匠故事;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6-0038-06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讲好工匠故事,既是深化思政课内涵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小故事”讲好“大道理”,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亲和力和影响力,引导学生积极实践、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努力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大国工匠。
一、高职思政课讲好工匠故事的价值意蕴
工匠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1]。将工匠故事讲好,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对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挑战、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表现。高职院校思政课讲好工匠故事,帮助学生加强技能学习、提升道德修养,是培养德技兼修的大国工匠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方面,加强学生技能培养,培育技能型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加快,产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亟需培育大批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育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主要责任。高职思政课教师通过讲述工匠模范努力钻研、打磨技术和提高技能的事迹,将工匠精神植根于学生心底,教育、激励和引导高职学生加强自我提升,积极投身于制造强国事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早日成为“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2]。
另一方面,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培育高素质人才。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职业技能,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必须纠正重视技能培训而轻视道德品质培养的倾向,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突出育人导向,重点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精神培育,着力构建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道德修养良好的大国工匠。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于思政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全过程,落实于管理、教学和实习等各环节,让学生自觉向大国工匠看齐。
(二)回应工匠精神培育挑战的现实要求
高职思政课讲好工匠故事,有利于正确阐释工匠精神,重申工匠精神的具象性、价值性和现实性。
第一,彰显工匠精神的具象性。概括提出并科学阐释工匠精神是顺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但部分学生对工匠精神还是一知半解。一方面,是受思政课教学方式相对单一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学生难以将工匠精神理论转化为专业实践,继而真正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目标。这从侧面反映出,高职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增强工匠精神的青年化阐释,把工匠人物讲得有烟火气,把工匠故事讲得接地气,把工匠精神讲得有底气,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二,突出工匠精神的价值性。网络为思政课教学创造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部分网民受资本渗透影响,以金钱为唯一标准,误导青年学生以质疑、戏谑甚至否定的态度看待工匠精神,从而引发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主流价值形态“被消解”的风险。利益至上的取向、急功近利的心态裹挟了青年学生,使他们无法静下心来刻苦钻研,提升技术。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创新工匠精神的阐释方式,占领网络舆论高地,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第三,强调工匠精神的现实性。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高职学生对社会的新发展产生了新困惑:新技术是否会带来失业风险?面对新风险是否有能力应对?似乎工匠精神并不能切实解决学生的就业、衣食住行问题,不具有现实性。其实不然,工匠精神产生于现实,也反作用于现实。小到个人的具体工作,如打好每一次铁、拧好每一粒螺丝、刻好每一座木雕,大到“十四五”规划中的目标任务,如科技创新、民生福祉、生态建设等方方面面,都需要依赖工匠精神来付诸实践。通过讲述工匠做好每一件小事从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故事,帮助学生增强内在定力,走出迷茫和焦虑。
(三)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任务主要在思政课上完成,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创新教学方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讲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高职院校思政课深入探寻工匠故事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趣味、彰显育人实效。
第一,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说服力。工匠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中积淀形成的,内容十分丰富,既关涉传统工匠精神的历史脉络、文化基因、发展特征,又关涉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时代场域、理论逻辑、内在价值,还关涉工匠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厘清工匠精神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坚持以工匠故事为教学载体,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客观的史料支撑和立体生动的现实素材,进一步有效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
第二,提升教学趣味,增强思政课亲和力。思政课亲和力表现为思政课教学对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和心理需求的一种关照和尊重[3]。教师如果只会冷冰冰地“平铺直叙”或干巴巴地“照本宣科”,只会让学生对思政课敬而远之,远而疏之。工匠故事重视情境的具体性、情节的生动性和语言的艺术性,在有趣、感染和共情中,传达工匠精神的内涵、立场和观点。学生可以在故事的情感体验中领悟到工匠们超乎常人的坚定信念、崇高品质和职业追求,自觉地去找寻自身与工匠的社会一致性与情绪共通性。通过工匠故事展开思政课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在课上的参与度,也增强了学生对内容的认可度。
第三,彰显育人实效,增强思政课影响力。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思政课上讲故事,最终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因此,课堂上的故事必须具有极强的价值指向和思想深度。教师在选择故事原始素材的基础上,要通过思政课教师身份的“在场”,对原有素材进行深度“挖掘”与“重构”,融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情节中制造学生与工匠在情感、观念和生活上的共鸣,引导学生理解、认同和践行工匠精神,争做有梦想、有追求、有境界的新时代大国工匠。
二、高职院校讲好工匠故事的内容定位
高职思政课讲好工匠故事,关键是要在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困惑的基础上,重点解决“讲什么”的问题。这需要思政课教师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议题。
(一)讲清楚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
工匠精神,即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4]。短小精悍的十六个字,表明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高职思政课教师要立足于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讲清楚工匠精神蕴含的实践本质、奉献特质和创新实质,帮助学生立匠心、琢匠技、从匠行。
实践是工匠精神的本质。工匠精神看似是一个理论问题,实则从其产生伊始就是一个实践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工匠精神始于手工业者对器物的制作,是“在器物制作过程中整体上表现出的对器物品质超功利的无限追求,是一种长期而稳定的精神特质”[5]。而在现代,工匠精神所涉领域从物质生产领域扩展到科研、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领域,关涉主体从手工业者扩大到各行业劳动者群体。虽然工匠精神的外延在拓展,但依旧没有改变其实践本质。无论是工匠精神的产生、发展还是传承,都依旧离不开人的具体实践。因此,工匠精神从来不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不只是一种值得学习和了悟的精神,而是一个个微小但倔强的工匠“择一事、终一生”的故事,是他们选择的一种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生活方式。
奉献是工匠精神的特质。纵观中国历史,从事技艺劳动的各类工匠,社会地位都较低。然而几千年来,还是有无数工匠乐于将技艺作为立身之本,精进、创新和传承,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工艺史。奉献也因此成为工匠精神的底色,直到今天依旧历久弥新,涌现出“金手天焊”高凤林、港航界“金字招牌”许振超、矿山“华佗”李杰等一批新时代大国工匠。从航空航天、高铁动车到文物修复、文艺传承,从“大国重器”到“微米发丝”,都体现着现代工匠心甘情愿、不求回报的辛勤付出,践行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铮铮誓言。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实质。传统工匠精神强调手艺代代相传,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新时代工匠精神对工匠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创新是工匠个人及现代制造业永葆生命力的关键,无论是产品的开发、技艺的革新,还是工艺的更新,都离不开工匠的创新。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的工匠,才有可能大胆创造,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讲清楚工匠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讲好工匠故事,就要讲清楚弘扬工匠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理解“讲好工匠故事”的使命任务。
工匠精神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必须将工匠精神落到实处,坚持精益求精,实施精准化管理,生产高精尖产品,提供精细化服务。一方面,数字强国的建设、数字经济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都以信息技术突破、算法创新和大数据应用为基础,其发展提升和更新迭代都迫切需要大量掌握先进技术、理论知识和网络技能的数字工匠作为人才支撑。另一方面,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集中力量攻克原创性技术、引领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前沿科技和产业领域的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些都离不开大批大国工匠呕心沥血的谋划、勤勤恳恳的钻研、锲而不舍的探索。
工匠精神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重要构成。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也就必然包含工匠精神的现代化。传统工匠精神通过建筑、服饰、文艺品等器物承载,包含着“知行合一”的理念、“精益求精”的追求、“德艺双馨”的境界,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实现工匠精神的现代化。一方面,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现代职业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工匠精神引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生产出令人民满意的精神产品,实现物质的全面丰富和精神的长足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工匠精神的现代化,进一步推动以工匠精神为重要内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建立起具有深厚历史根基和强大引领能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突出社会主义属性。
工匠精神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识。中国式现代化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兼顾社会物质富足与人的精神富有为要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工匠故事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凸显出对人的认同和尊重,对劳动的赞美和尊崇,从而让劳动者在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
三、高职思政课讲好工匠故事的路径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6]。高职思政课要讲好工匠故事必须把握好以下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