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赛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研

作者: 田晶晶 齐莉丽 杨勇

“学练赛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研0

作者简介:田晶晶(1997—),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齐莉丽(1977—),女,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职业技术教育;杨勇(1982—),男,博士,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23年天津市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计划项目“基于‘学-练-教-研’的立体式新文科职教师资核心能力培养研究(编号:TJYG016);2022年天津市教委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挑战及优化路径研究”(编号:2022JWZD33)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重要体现,是迎接数智化时代发展变革、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文章基于三螺旋理论与能力本位理论,从学好理论、练好实践、以赛促学和顶岗实训四个维度出发,构建 “学练赛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结合数智化时代发展下电子商务专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人才培养建设提供参考,促进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学练赛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电子商务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6-0060-06

2021年,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的《“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指出,电子商务的发展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5年电子商务的从业人员将达到7 000万人,电商专业的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加。2021年4月,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可见,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还要及时迎接社会变化带来的挑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数智化时代,政府和企业深度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时代的需求。分类型教学、多方主体协同办学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三螺旋理论与能力本位理论,构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练赛训”人才培养实现路径,不仅能促进电商学生个体的完善与发展,使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时也为高职电子商务教师的课程教学提供借鉴,推动现代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一、数智化时代下电子商务专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数智化时代的到来,推动着商业、技术和人才更深层次地融合,牵引着各个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电子商务领域中,数智化的运营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逐渐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不仅要求课程体系能够适应数智时代的发展,体现数据和智能的特点,同时也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经社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在《2022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当前直播、短视频是电商企业运营的重要板块,从统计数据看,电商企业呈现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新媒体从业人数占10%以下的企业占比在增加,从业人数占30%以上的企业从17.82%上升为24.75%,这说明传统电商模式向社群电商转型,存在着较高的门槛。另一方面,主播(助理)、网红、达人方向人才,淘宝天猫等平台传统运营人才,新媒体、内容创作、社群方向人才是企业迫切需要的三类人才,数据分析与运营分析人才需求度上升,从2021年的19.8%上升为24.75%。可见,在数智化的推动下,电子商务行业的就业结构迎来了新的变革,市场缺口大,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报告同时指出,持续学习能力是电子商务人才素质最重要的特质。这一系列的变化不仅对高职电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还推动了电商专业课程的改革。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成课程改革,使学校专业课程与岗位相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其具备复合型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达到行业发展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问题表征

(一)人才培养与市场细分需求相脱节,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

课程建设直接关系高职电商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互联网和信息化的发展,电子商务的类型和形式日新月异,电商知识和数字技术也迅速地更新换代,产生了很多新的电商模式、交易方式和数据分析工具,对电商岗位的细分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难以与诸多的企业电子商务细分岗位精准匹配,与市场的岗位细分需求脱节: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脱节。高职院校在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表现出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课堂体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以及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以课程教学为主。传统的教育方式和考核机制仍然是当前课程教学的主流,但面对新出现的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新模式,这些传统教学方式和考核标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效果,导致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市场的需求出现不匹配的现象。其次,课程设置以实践课为主,理论课占比少。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大,课程设置和内容缺乏学校特色和针对性。最后,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课程与行业发展之间、各科目之间都缺乏关联性和融合度。教材出版一般有1至2年的周期,使得不断涌现的新知识不能及时融入课程内容,如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网络营销”,该课程面向的岗位非常多,但学生的特长不同,各岗位的适应要求也不同,而大多数教师往往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整体化教学,使得学生不能结合自身特点就某一个岗位进行专业化培训,难以适应企业实践要求。

(二)教学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实训任务缺乏真实场景和数据

根据《2022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的数据来看,连续4年来,企业最迫切的两大需求是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企业需要的人才既要有能力干好工作,又要遵守规则与团队和谐共处。而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如中西部地区、北部地区的高职院校教学设备、实训平台等相较于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不够先进,难以触及先进的实践资源,学校很难在真实的企业环境和交易环境下进行项目训练。

很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训课采用虚拟电商平台形式,学生通过完成预先设定好的实训任务来完成实践训练,达成课程目标,难以接触到真实的电商项目。学生设计的运营策略、营销策略和文案等无法获得企业和顾客的真实反馈,实际的岗位能力也不能得到全面提升,从而难以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树立职业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1]。实验室以机房为主,导致学生未能熟练地掌握电商行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缺乏对真实电商场景和数据应对能力的评价和考核,也难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利于培养复合型的高技能电商人才。

(三)竞赛与课程缺乏衔接性,忽视了技能竞赛的教学作用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电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是实现能力培养的重要体现和途径。当前,企业对电商人才的核心要求最重要的是执行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责任心,行业敏锐度与创新能力也是企业认为电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全面推动职业教育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容易出现评价失衡的问题,有的院校侧重课程学习,忽视了实践锻炼,考核内容局限于课内的成绩和课外的实践报告;有的院校侧重于竞赛,盲目参加各类竞赛,要求师生被动参加提升院校排名和影响力的赛项,忽视了竞赛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缺乏理论学习、实践训练和能力形成过程中的贯通和协调[2]。竞赛中各高职院校之间项目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碰撞的过程,而当前考核主体以学校教师和学生为主,评价对象单一,忽视了院校的相互交流对学校长远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形成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的各个职业院校水平参差不齐,各参赛队伍缺乏专业技能水平提升的交流平台,优秀成果难以复制与推广。

(四)学校与企业育人目标难以统一,产教融合不深入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多元办学、双元育人、工学结合、校企深度合作。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不同的类型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岗位职业的特点,也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但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更加强调职业与教育的相互协调与适应,以职业发展教育,用教育成就职业。随着我国数智化的升级转型和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岗位的种类日益繁多,在传统电商模式的基础上衍生出更多电商新模式。

为了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以培养技能型电子商务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但学校和企业的产教研学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合作机制上,企业与学校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有差异[3]。由于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是育人,重视对学生长远发展的培养,更加注重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而电子商务企业以经营为目标,重视学生对企业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应用和贡献,更加注重学生为企业带来的短期效益。因此,尽管学校和企业都有合作的愿望,但由于其目标不同,导致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出现“两张皮”的现象,难以形成深入发展的产教一体化格局。

三、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练赛训”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逻辑

(一)三螺旋理论与能力本位理论

三螺旋理论是联结高职院校、产业、政府部门三方主体协同办学,构建“学练赛训”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通过以职业院校为主导的知识支持、产业为主导的技术支持及政府为主导的政策支持,分别从学、练、赛、训四个阶段重新整合教育资源、行业资源和政策资源,最终达到知识能力协同、行业技术协同和政府政策协同。同时,发挥三方协同的优势,通过交叉办学的方式来打破壁垒,实现知识空间和技术空间的相互转化,打破学校单一办学和企业单一生产的难题,从相互独立走向相交融合,最终形成1+1+1>3的协同办学共同体,发挥协同竞争力,找到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优路径[4]。

能力本位理论强调,能力的培养是职业需求相关的职业意志、情感、品格及技术技能等各方面的有机整合,培养学生不再是知识和能力的单向灌输,而是在学习领域和职业领域中更加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融合。[5]可见,基于能力本位理论的高职教育强调在管理机制、培养方式、教育内容等层面更加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基于此,高职院校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在政府的支持下,与企业合作交流,深入了解社会和企业的职业需求。课程体系是学生知识领悟、技术训练和能力提升的主要培养形式,在课程建设上应更加注重模块化教学,从职业类型、职业能力、职业阶段等多个维度提升岗位能力。因此,从学、练、赛、训四个教学模块引导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技术技能训练、职业技能竞赛及职业岗位实习四个方面逐渐树立职业意识,提升职业情感和职业技能,实现职业能力的转化。

(二)“学练赛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基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按照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发挥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职院校的牵引作用,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结合三螺旋理论与能力本位理论,本文尝试构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练赛训”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全过程电商人才复合型能力形成的培养路径。在“学练赛训”体系下建设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时代发展、响应国家号召、实现高职院校电商人才高质量培养的必由之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