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理念的中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路径构建研究

作者: 庄建军 李芸 何丹

摘要:立足中医药职业教育“走出去”的现实需要和难点,以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为核心理念构建了中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四体系四载体”的路径,即以中医药科普基地为载体,构建扩大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中医药文化交流体系;以中医药鲁班工坊为载体,构建中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的EPIP教学模式话语体系;以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室为载体,构建促进中医药技术与其他国家传统医学融合创新的课程体系;以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载体,构建中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的竞赛体系。

关键词:鲁班工坊;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中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8-0013-06

作者简介:庄建军(1966—),男,天津市红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李芸(1978—),女,硕士,天津市红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办公室兼国际交流办公室主任,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鲁班工坊和国际交流研究;何丹(1981—),女,硕士,天津市红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中药制药专业带头人,执业药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教育课程建设。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在为中华儿女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2017年7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2 500多年前编成的诗歌总集《诗经》记载了130多种植物,中医药学为人类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植桑养蚕而发展起来的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中国医药物流发展报告2020》分析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中药资源,国际市场中有70%的天然药用植物来自中国。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国内对中药材在医疗上重要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面对各种疫病时,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卓越的效果,为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近年来,全球对天然药物的需求持续增长,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而中药产业作为我国最具特色和传统优势的产业之一,也是市场潜力最大的朝阳产业。据不完全统计,中医药已经进入了约180个国家,全球共有超过8万个中医诊所,海外中医药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目前,中医药服务贸易总额已经超过500亿元。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实施中医药海外发展工程”“推动中医药技术药物、标准和服务走出去”“促进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中医药”等目标任务。中医药职业教育有责任通过国际化交流为中医药企业、产业“走出去”做出应有的贡献。

欧洲及其他部分国家地区的医学观念和文化与中医药存在差异,对中医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有限,进一步推动中医药职业教育走出去还存在一些难点。目前,不同国家的法规和监管要求对中医药的注册、认证和使用造成困难;缺乏足够的中医药专业教育和培训资源,以及大规模临床试验和研究;市场准入方面,存在药品注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障碍;公众对中医药的了解和信任程度有限。要解决以上难点,需要从人员交流、文化理解、技术融合、标准互认、共同发展等方面综合推进。

一、促进中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要坚持EPIP的“五观”

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是鲁班工坊的核心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为促进中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提供了系统的视角和具体的方法论。从达观上看,体现了中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的高度、广度、深度、角度、真度、厚度、密度、效度、乐度、适度和温度。将中医药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大众学习的趣味性、国际交流的广谱性及可受性结合起来,用中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中听得懂的语言诠释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从宏观上看,要让中医药在国际化交流中“看得见、摸得着、说得清”,促进中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的路径走得通、走得顺、走得好、走得亮、走得远。从中观上看,促进中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要用“世界话”“现代话”“数字化”讲好中医药故事。从微观上看,促进中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要围绕“天人合一”这一中医药传统之魂,与西方整体医学、现代“生理—心理—社会”三位一体健康生活方式的高度契合,从药食同源、药茶同源与现代膳食营养学的对话与融合,药香同源与现代芳香疗法的对话与融合,药用植物花艺与现代园艺疗法、积极心理学的对话与融合,中医传统功法与现代运动疗法的对话与融合等方面,让其他国家人民通过自己国家、民族的传统医学认同中医药,会用、用好中医药康养技术。从纳观上看,要以文化为根,围绕“宣、教、学、赛”设计中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课程结构框架;以技术为本,围绕“传、用、融、推”设计中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课程内容框架;以传统为魂,围绕“世界话”“现代话”“数字化”设计中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课程表达话语。

纵看“五观”,以常见疾病的中医药康养(实际工程项目)为导引,以中医设备诊断技术、中医适宜技术、中医保健、中药及应用技术的实践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项目化实习作为核心驱动力,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系统设计专业教学、培训教学及拓展课程,促进中医药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交流。

二、以EPIP的“工程化”视角构建中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实施路径

(一)以中医药科普基地为载体,构建扩大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中医药文化交流体系

面向世界讲好中医药故事,首要是认识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及优势,传承中医药的独特价值。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和仁心医道的理念,是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具有普世价值。中医药注重整体医学和整体健康的观念,强调人体内外的和谐统一,关注人体内在稳定状态和潜在抗病能力的激发,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治未病”的理念。中医药核心理念中的“天人合一”更是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

天津市红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天津市红星职专”)通过建设虚实结合、声光电一体、教学做一体的中医药科普基地和“互联网+”中药标本馆,承担对外宣传、开放、交流、实践体验等任务,广泛开展面向国际友人、留学生的参观体验和研学活动,扩大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通过调节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运动和情志,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实现预防疾病、减少疾病发生、延缓疾病发展的目标,并与“生理—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健康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种综合性的健康观念强调了身体、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维护整体健康的综合方法,借助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提高中医药国际传播的文化认同度,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共建共享。

(二)以中医药鲁班工坊为载体,构建中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的EPIP教学模式话语体系

EPIP教学模式广泛借鉴了中国古代和近代教育思想,同时结合了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培养适应创新、多元和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是鲁班工坊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养,通过实践和应用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灵活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职业要求。

天津市红星职专以中医药鲁班工坊为载体,以中药“中和”哲理和EPIP的系统工程观为设计理念,对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盟、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国际制药工程协会(ISPE)、《生药及汉方生药制剂制造与品质管理相关基准》(新汉方GMP)、《药用植物的栽培、采集、加工指南》[1]等国际医药产业技术发展标准,重点围绕“十四五”期间天津市生物制药、组分中药等前沿和优势领域发展需求,与天津天士力制药集团公司等知名中药制药企业合作,服务企业“走出去”。抓住课程标准这个“牛鼻子”,一方面,强调教学过程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药品生产过程对接;另一方面,强调中医药文化和国际化技术融合、中医药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标准力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中医药技术高效教学,形成虚拟现实感知体验—理解掌握技术标准与操作要领—虚拟现实反思性观察—现实主动实践—提高技术技能质量标准循环渐进的虚实结合、理实一体学习螺旋,让学生对中药和中医技术训练中的各种特点和技术要求看得见、摸得着,从微观到宏观,变抽象为具体,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学难点顺利突破。鲁班工坊致力于培养学生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传统中医药学的发展方向,从中医药技术和国际化技术融合的视角对中医药技术进行有针对性地系统教学,着重突出“工程化、项目式”,强调教学过程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药品生产过程对接,强调中医药文化和国际化技术融合、中医药与信息技术融合;着重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熟悉国际通用规则的学生,使其成为具备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用型中医药康养人才;注重提供全方位的教育,让学生熟练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结合传统中医药的智慧,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三)以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室为载体,构建促进中医药技术与其他国家传统医学融合创新的课程体系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在欧洲,由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所奠定的古希腊医药学影响深远,产生了药学与食疗,以及运用“六大非自然”因素的“整体医学”。在非洲国家也有以草药、放血和按摩等为主要治疗方法的传统医学。天津市红星职专致力于促进中医药与其他国家传统医学的融合创新,促进中医药与西医药的交流对话与融合,建立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室这一“融合创新”载体,遵循“能学、辅教、促改”的功能定位,对接行业产业国际化标准,对接中医药技术和产业“走出去”需要,对接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对接专业国际化认证标准,研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欧非食疗技术”“药香同源与芳香疗法”“植物与健康生活艺术”“活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中药”等鲁班工坊课程和特色培训教学资源项目库,开发多场景应用的颗粒化数字教学资源,提高资源的针对性、适用性、灵活性。满足国内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满足鲁班工坊学历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功能,支撑合作国院校开展鲁班工坊建设,输出我国专业标准、课程资源、实训装备,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推进人类健康共同体建设。

(四)以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载体,构建中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的竞赛体系

在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天津市红星职专以“远古·现代·未来,中医传统技能护佑人类家园,构建美好生活”为主题,以中医传统技能、园艺疗法、芳香疗法等基本原理为依托,以中医传统功法及康养技术、花艺、茶艺、香艺为展演项目,融入现代中医药技术和数字化、智慧化技术,汇聚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标准、技术、装备,构建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竞赛体系,完成了四个项目的竞赛规则和评分标准的制定。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医药传统技能展演项目通过普及专业的辨证施治、治未病、中医适宜技术、健康养生与艺术等EPIP模式的现场培训式体验,秉持“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燮理调平的“中和观”和养生防病的“未病观”,致力于传播中医药文化,积极推动中医药核心理念的传承与发展,帮助人们实现身心健康的平衡与和谐,为人类的整体健康作出积极贡献,以促进人类健康共同体的建设,助力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共同发展的世界。

三、基于 EPIP实践性的“四体系四载体”路径实施

(一)以文化为根,围绕“宣、教、学、赛”设计中医药职业教育国际化课程结构框架

弘扬发展中医药文化,需要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在中国大地扎根、在世界范围传播。倡导以“宣、教、学、赛”为核心的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课程结构框架,从科普宣传、教学模式、学习资源、技能竞赛四个维度强化中医药经典学习,体现中医药原创思维,并将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有机融入其中。致力于广泛开展中医药教研、文化、技术和文创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传承与推广优秀中医药学的文化基因,促进中医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承与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