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赋能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逻辑理路、行动框架与提升路径
作者: 周劲松 张晓湘 刘海妹摘要: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发展需要产教融合对其深度赋能。其逻辑理路体现为:以集群优势理论和社会生产分工论为支撑的必然性依据、产教双方及社会系统价值链全面增进的应然性价值要求、专业体系适应性发展的实然性功能追求、职业教育与产业区域生态位的适然性规定、产教主体资源交换的自然性选择。行动框架包括高质量发展导向的行动理念、政策牵引的行动工具体系、“互联互通”的治理网络行动场域及服务产业能力为重点的指引目标。提升路径在于完善产教融合政策推进体系、创建区域一体化治理模式、健全产教融合实体运行机制、完备合作发展机制、着力专业集群资源秩序化重构。
关键词:产教融合;专业集群;省域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8-0031-07
作者简介:周劲松(1969—),男,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职业教育政策、院校发展;张晓湘(1976—),女,硕士,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资产管理处正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职业教育;刘海妹(1981—),女,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电气工程。
基金项目:2023年度湖南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服务三高四新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发展研究”(编号:XJK23BZY065)
对接省域产业链、构建与之适配的职业教育专业集群体系,是区域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并提升价值链的重要举措。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是以省域范围内特定优势特色专业(群)为核心,由不同院校、不同层次专业(群)集聚的专业“群落”组织。由于此类专业(群)具有服务一致性产业、面向相近岗位群、依赖相同基础资源等特点,专业集群自然地成为推动增强省域科技创新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服务的基本载体,也是职业教育与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方向。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化发展是产业集群化的必然结果,是专业匹配性设置、动态性完善、协同性发展、错位性竞争及系统性优化的战略转型选择。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有“跨区域”“大区域”“局域性”集群及院校内部集群等类型[1]。全面赋能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重在解决专业集群教师及学生的“获得增值”、集群服务政府与行业企业及社会产生的整体“利益增值”等主导产品(服务)的高质量输出能力,以及自身资源结构优化与过程有效性问题。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以教促产、以产助教”办学模式变革的时代要求,是达成产业主体、教育主体及政府等利益相关方权益平衡的必由之路。随着《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的出台,政府层面着力推进“一体两翼五重点”的11项重点任务实施,要求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持续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为进一步推动落实“区域联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的发展机制”提供了方向指引。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赋能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促进其提高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能力及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具有必然的逻辑要求,迫切需要理清其行动框架,创新其提升路径。
一、产教融合赋能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的逻辑理路
(一)理论逻辑:以集群优势理论和社会生产分工论为支撑的必然性依据
集群优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是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产教融合赋能的理论基石。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的集群优势理论指出,集群竞争力的大小由初始条件的知识存量和集群内各因素共享资源、环境和外部经济、交易成本下降等增量所决定,进而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并增强区域竞争力[2],自然地,特定区域集聚的各关联利益主体将构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的洼地。从形成路径和特征的典型性来看,职业教育专业集群是聚焦服务区域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由多个相近相关专业(群)组成,通过专业交叉融合、多主体相互支撑、集聚共享资源、形成集群竞争优势的专业组态。基于集群优势竞争理论,专业集群竞争力的保持和增强取决于其系统开放性,即专业集群外部对接的适应性、内外资源的共享性及组织自身的协同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发展是资源禀赋的正向放大,是专业体系的系统化协同发展形态,彰显了职业教育类型化教育的本质特征。由集群优势理论衍生出的区域一体化理论则认为,区域内组织的统一与合作能够消解系统运行障碍,可以推动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进而促进组织结构优化。延伸到职业教育领域,地域相邻、资源互补、文化相容和学校能动基础上的互助、互惠、互动式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焦点在于以专业集群为功能载体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其过程全面体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及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联动与协调。社会生产分工论指出,分工使得个体以差异的身份和职责满足他人需求成为可能,进而从中获得自身发展的合理性机会,并由此形成相互依赖的社会关系[3]。产业是社会生产分工的产物,不同产业扮演着各自不同但不可或缺的角色,反映其生产要素数量及层级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主导或从属地位,因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必然包含着产业集群与人才支撑、技术支持体系的同频共振及产业与专业资源的有效链接。产教融合是宏观制度动态演进创新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制度供给,也是产教双方资源全要素、全方位互补性集成整合的新生态。产教融合适应系统必然成为推动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提升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的重要力量,在推进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并全面提升价值链及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职业教育专业集群无可争议地成为联通产业和教育实体的媒介,需要产教融合提高专业集群自身的发展实力及服务能力,并最终构建有效对接社会产业门类演变趋势与标准、有效推动赋能区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特色专业体系。因此,在产教融合政策背景下,有效推动区域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适配性发展,要着力保障专业集群供给对区域产业集群需求的均衡匹配。
(二)价值逻辑:产教双方及社会系统价值链全面增进的应然性要求
高质量发展下经济转型升级对复合型人力资本和“打包式”人力资源供给提出的要求,是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和专业集群建设的需求牵引。专业集群本身作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探测器,其发展状态、发展规模和服务质量参数是产教融合状态信息摄取及提纯的关键指标。从职业教育跨界属性及产教融合的复杂禀赋来看,产教融合是经济与教育交织并推动产业系统、产业链发展的行为。产教融合在推进职业教育从“层次”教育到“类型”教育转型过程中,首要的是专业的集群化发展模式变革,并以此促进职业教育内部中、高、本不同层次的专业教育贯通,以及外部不同类型教育、市场化社会培训等的横向融通[4]。由此可见,产教融合必然赋能职业教育的专业化集群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在促进办学机制和运行模式创新过程中,通过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和“政行企校”多主体协同,有助于建立专业集群更加开放包容的合作育人体系和产品(服务)生成及输出体系,促进行业企业人才的高水平稳定供给、技术创新水平的稳步提高。另一方面,产教融合对增强职业教育专业集群的基础能力,以及对专业集群的服务贡献的输出等都具有驱动作用,能够推动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各类技术技能创新平台、科技园、众创空间、产业学院和企业学院等合作发展平台升级,以及课程、教材、教学科研团队等专业办学资源迭代升级,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项目质量及科研项目开发数量等产品输出的增值增效。
(三)功能逻辑:职业教育专业体系适应性发展的实然性追求
优化供给结构、提高有效供给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任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的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对接产业及其技术前沿,优化专业结构,构建“政校行企”多方协同的专业资源整合和专业要素汇聚机制,升级传统专业,增强专业建设的适应性,便于靶向输出人才、“定制化培训”和高质量创新成果。通过“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园区+联盟”等产教融合发展模式,为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化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资源支撑和政策支撑,从而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与重大产业布局精准匹配、深度匹配,有效增强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韧性和适应性。与此同时,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发展及更迭日新月异,生产组织模式变革的周期也越来越短,职业教育必然要与行业企业共建协同技术创新体系,从而使产教融合推动专业集群结构优化、专业管理和运行模式改革及校内外资源共享成为必然需要。
(四)生态逻辑:职业教育与产业区域生态位的适然性规定
教育与产业是区域社会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两个子系统。教育系统依托产业系统提供就业机会,产业系统依靠教育系统供给适应的人才,两者的深度融合可以促进双方的协同发展,形成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的最终价值在于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省域职业教育的生态坐标决定其在不同层级教育及与外部系统之间的协同共生或异步牵制等关系,而专业集群作为产教深度融合新生态的重要功能承载体,被赋予了教育与产业联动的纽带与桥梁作用。专业集群建设理所当然成为职业教育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适配性供给和服务的重要载体。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融入产业技术、工艺等元素的过程,也是生产经营植入人才培养功能并合作创造价值的过程。产教融合生态呈现校企、校政、校际多主体相关利益的协调共赢,而职业教育专业集群作为“课程—技术链、专业—产业链、人才—能力链”等纵横融通的自适应生态子系统,在供需合力及内生发展原动力推动下,通过各主体之间的交融互动和同步匹配,以及持续性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方能保证生态系统的和谐平衡并实现功能的稳态输出。产教融合是产业与职业教育专业集群互动并相互促进的有限理性体系,是资源融合、动态演进和自控运行的过程,产教协同共建具有自组织性、自适应性的专业集群体系,是省域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在区域生态中的适配关系。
(五)动力逻辑:产教主体资源交换的自然性选择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省域职业教育伺服性响应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首要任务是确保省域职业教育的整体供给规模、专业结构性匹配及专业整体服务能力的高质量发展。通过产教融合促进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建设的专业精准定位、课程优化设置及教学团队整体提质,提升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本在技术技能水平、学习能力、基本素质储备、就业创业能力等方面的素养,推动技术技能人才逐渐走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作为典型的开放系统,依据耗散结构理论,当其特定控制参数阀值达到临界值时可由非线性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稳定的平衡状态,而影响其有序和稳定的控制因素包括与产业系统的信息、资源及能量交换,同时也受制于政策、环境、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以及产业技术升级等非线性要素的结构状态及其影响[5]。产教融合同样具有开放性和组成要素的非线性特征,必然可以成为驱动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内部各要素稳定有序的动力,在促进集群外部与集群的互补、协调及同向同行,以及共同推进专业集群内涵式发展并高质量输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同时也是具有资源依赖性的自适应专业组织,其生存发展与对重要性、稀缺性资源的获取能力及同周围环境的资源交换等密切相关。专业集群在与政府、行业、企业进行利益交换和资源合作中可以获取政策、制度、资源、资金等动力因子,推动其内部专业结构、专业资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研成果转化等要素协调一致。总之,政府、行业、企业等作为产教融合的外部主体,可以为职业教育专业集群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和环境营造,可以推动内部要素之间的利益获取及资源交换,从而成为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产教融合赋能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的行动框架
(一)区域系统高质量发展导向的行动理念
在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对产教融合的强烈诉求背景下,职业教育专业集群应该依赖产教融合来促进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并以此为目标实施知识与技能整合演化、人才赋能与流动、系统平台构建与优化。作为映射产业链并供给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的省域职业教育专业集群体系,需要释放产教融合的必然要求并在此过程中系统赋能。省域专业集群赋能要聚焦专业资源、办学过程和办学成果等关键要素,突出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创新等核心质量指标,系统规划并构建符合区域产业发展战略、有利于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增值赋能体系。推进省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体系要依据“官产学”“三螺旋”理论,发挥“政行企校”合力,突出加强发展战略引导、产业转型驱动及院校合作发展的原动力,促进区域专业资源要素与产业创新要素无障碍结合,协同解决不同领域异构性资源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问题,进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基于此种行动理念的引导,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市场驱动机制、行业产业动态调整机制、信息共享机制上的统筹作用,行业部门在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技术升级及人才岗位标准等领域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