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的动因、旨归与进路

作者: 谭君航

摘要: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社会适应性有待提升、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尚有欠缺、产学研持久深度融合不足和高质量现代职教体系亟需完善等问题。在教育强国视域下,可通过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具体措施为:完善共同体章程,强化责任落实;协同各方利益,塑造利益共同体;立足区域产业,联合优质企业、行业及遵循政策指引贯彻落实新规定。

关键词:教育强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8-0038-06

作者简介:谭君航(1997—),男,硕士,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公室助教,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

基金项目:湖北省中华职教社课题“数字化转型发展视域下湖北省高职院校教学治理的保障机制研究”(编号:HBZJ2024038)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以教育强国建设为目标,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重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是建设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教育。[1]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在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需主动作为。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在于深化产教融合。[2]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把产教融合推向了新的战略高度。由此可见,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高职院校开展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是国家支持、社会迫切需要的。

一、教育强国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的动因

在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高职院校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旨在提升高职教育社会适应性的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推动产学研持久深度融合及完善高质量现代职教体系。

(一)高职教育社会适应性有待提升

目前,高职教育适应性仍存在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劳动力需求规模欠匹配、专业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欠吻合及人才培养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欠适应等不足。[3]这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共同体”意识不足,适应性主体合力欠缺;专业、课程、教学等科学精准适应性不足,办学全过程适应性质量不高;物质适应、思想适应、人的适应相对滞后,办学全要素适应性有待增强造成的。[4]产教融合共同体既是产教融合深入发展的产物,又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举措,能有力促进高职教育与行业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增强高职教育适应性,促进教育强国建设。

(二)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尚有欠缺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内涵持续深化。一方面,在人人“有学上”的基础上要实现人人“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就是要满足人民对高质量高职教育的需求,能有效强化个人实践技能、增强岗位适应性,最终提升个人收入。另一方面,要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高职教育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学生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建构以工作过程为知识主体,以精细内容模块为教学方式,以立体活页式教材为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够用和实践技能丰富的差异性多元化专业课程体系。[5]

近年来,高职教育在国家扶持、院校努力及社会帮助的情况下,办学取得了巨大进展。办学资源与经费投入的双重增加促使高职教育整体实现了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专业发展未充分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不充分等问题,[6]不足以满足人人“上好学”的需求。部分高职院校当前的专业结构适应性弱,与社会产业需求存有偏差,专业类别集中同质化问题突出,[7]满足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方面仍要改进。产教融合可激发企业、行业合作的积极性,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高职教育和产业统筹发展提升办学质量。作为产教融合深化发展的产教融合共同体更能实现上述功能,满足人人“上好学”的同时为其提供多样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三)产学研持久深度融合仍需强化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题中之义和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途径和手段。[8]产学研持久深度融合,可突破产、学、研之间的藩篱,整合高职院校、科研单位和行业信息,统筹科技、人才及设备等资源,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能将高职院校发展置于建设教育强国大局,发展优势特色学科、布局新兴专业,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能更好满足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破解产业发展技术难题,打破外国技术垄断,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我国和世界的发展经验可知,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共同选择。可以说,产学研深度融合既是高等学校的强校之路,也是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最终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实际状态与理想状态仍有较大差距,是高职院校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企业主导作用尚不明显及科研机构参与积极性不高而导致的。[9]微观层面将影响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进而影响教育强国建设;宏观层面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技术更新及科研技术迭代产生不利影响。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能有效联合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及科研机构共同参与,深入实施产教融合工作能显著促进产学研工作的顺利展开。产教融合共同体是产教融合工作深化发展的结果,高职院校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将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纳入其中成为利益共同体,更能促进产学研工作的顺利展开,在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四)高质量现代职教体系亟需完善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教育发展作出的总体目标定位。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高质量现代职教体系是建成高质量现代教育体系的关键,是建成教育强国的基础性工程。所谓“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指在遵循国家政策指引的基础上,彰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最终优化类型定位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10]

在“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目标指引下,高职教育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依然存在通而不畅、合而不融、融而不深等比较突出的问题,其内涵建设和综合改革成效与有力支撑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11]因此,在建设教育强国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背景下,加快建成综合实力强、师资基础厚、教学质量高、人民满意度高、适应性强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科学、协调、健全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机制是促进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保障。[12]产教融合共同体是产教融合深入发展的结果,是高职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行业实现共同育人、协同发展、协同就业的育人共同体。产教融合共同体能增强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深化课程、标准和资源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优化人才供给结构;促进技术革新,提升生产效率。因此,高职院校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能有效促进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二、教育强国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的旨归

在教育强国视域下, 高职院校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重要目的在于实现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升高职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以及立足地方优质企业服务区域发展,最终促进共同富裕。

(一)实现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指能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进而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培养攻坚克难型人才、提高劳动者技能、促进社会充分就业方面,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教融合横跨教育与产业,是高职教育开展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是人才培养供给侧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13]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而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衡量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即其培养的人才是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14]能否适应社会产业需求,服务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高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就如何培养人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职业道德”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因此,需建立健全“德技并修”的培养模式。共同体内各主体在开展办学、实习实训时更能形成合力,共同遵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阐释了“适应性”的内涵:“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办学目标就是适应社会经济产业发展需求。高职教育理当提升自身人才培养适应性,促进教育强国建设,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可以密切产教联动关系,发挥产教协同效应,增强高职教育支撑产业发展、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增强对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适应性。[15]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有待提升的背景下,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是必要的。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愈发全面,不仅会考量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对其人格、体质、实践能力等方面有严格要求。[16]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掌握专业领域知识基础上要具备逻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同时还要掌握与专业领域相近的其他领域的基础知识。通过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各主体可在教育教学、实习实训过程中共同发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专业素养。就综合素养而言,各主体不仅要进行专业知识教学,还要通过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工匠精神传承及信息素养培育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专业素养而言,通过优质企业、科研院所与院校的共同发力,帮助学生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技术技能水平,逐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服务区域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职业教育跟随中国式现代化变革趋势进行布局,加速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既可为驱动共同富裕提供重要动能,也可为实现共同富裕铺设发展道路。[17]作为服务区域发展的高职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加大力度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旨在强化与区域优质企业的联系,进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供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要保障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能显著提升职业能力、增强岗位适应性。教育强国背景下,高职教育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旨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而接受了高职教育的个体更能适应岗位需求,促进区域内就业率上升,实现良性循环,最终促进共同富裕。

三、教育强国背景下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的进路

高职院校在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时,应重视共同体章程建设,明确权责分布,统筹多方利益,塑造利益共同体。

(一)完善共同体章程,强化责任落实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教育强国、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高职院校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是促使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要理顺共同体内部治理关系,厘清各主体权责,就要建立适应共同体发展的章程,明确内部领导体制机制、治理模式及各理事的权利义务等重要内容。在建设过程中应以国家现行法律、行政法规为基础,遵循一定的程序,以明确的条文形式对共同体设立、运行的重大事项及共同体成员的行为准则作出基本规定,进而形成规范性文件。具体而言应包括以下几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