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中职教研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陈一鑫
摘要:教研是促进教师职后发展的有力途径,也是新时期中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生诉求。当前,广西中职教研在教师、课程、学校三个层面体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并迎来中职公共基础课得到重视、中职基础性作用被强化两大政策机遇。在此背景下,针对广西中职教研体系所面临的政策引领不到位、机构布局不健全、人员配置不充足三大挑战,需要通过推动教研机制规范化、引导教研体系立体化、促进教研团队多元化三个角度,构建高质量省域中职教研体系,进而实现中职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中职教育;中职教研;教研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8-0044-07
作者简介:陈一鑫(1995—),男,硕士,广西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委托重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职业教育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编号:2023AA23);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广西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财经素养教育与中职财经商贸类学科教学融合的有效策略研究”(编号:2021ZJY918)
一、研究缘起
教研是我国独有的教育活动,长期以来,在推进教学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被称为“中国教育的宝藏”[1]。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基础教育教研方面已基本建立了自上而下的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教研工作体系,形成了一批可推广的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而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同样需要通过教研提高教学水平与教育质量,但部分省区不但难以建立健全的职教教研体系[2],连仅有的职教教研员也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境[3]。
职教教研体系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改革发展新历程而逐步建立的[4],围绕教研体系如何构建、教研机构如何有效发挥作用等问题的探讨也日久年深。早在1995年,时任湖南省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欧阳砥柱就曾提出“必须构建以职教教研室(所)等专门机构为主导,以专业(中心)教研联组为骨干,以广大教师为主体的职教教研网络。”[5]随后,诸多学者对此陆续展开讨论。承芹、冯志军提出,职教教研面临着教研机构定位不清晰、与行政机关之间职能划分不明确、教研网络不完善等问题,应摆正教研机构的位置,明确各级教研机构的任务和职能,完善地方教研网络,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充分发挥职教教研机构在推进职教改革与发展当中的作用[6-7]。张健等人认为,地方职教教研机构受到教育行政部门、职业学校、职校教师、合作企业、职教课程等多种要素的影响,应积极落实课程与教学研究、课程开发与课改实验、指导课程与课改、指导教师专业发展、推广推介研究成果五大功能定位[8]。孙文英提出,中职教研既与中小学教研活动有共通之处,也有职业教育的独有特点,但由于起步较晚,导致区域教研难以统整有效力量,以至于教研活动经常不够深入系统,未能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模式,未能充分发挥教研应有的作用[9]。杜怡萍通过对重庆、广东等地的调研数据分析发现,职教教研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地方教研机构不健全,而机构缺失必定导致人员缺位、制度空白、经费难以保证等困难,影响职教教研机构的工作成效[10]。关怀庆基于成人学习理论对广东省的中职教研工作分析发现,地域教研层面主要存在队伍配置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行业参与度较低等问题,而在校本教研层面主要存在制度不健全、教师积极性不强、形式单一资源匮乏、缺少实施指南和科学评价等问题[11]。
通过整理上述文献可知,职教教研体系(网络)不完善、教研机构缺失的问题由来已久,并且已经成为阻碍职教教研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但实际上,国家一直重视对地方职教教研体系的建设[12]。2000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保证教研经费。使教研机构真正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业务指导中心。”随后,国务院于同年8月印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健全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机构。”教育部于2008年12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要重视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在教学改革工作中的作用。要建立和完善市(地)级以上职业教育教科研机构,有条件的县要建立职业教育教研机构或配备专职的教研人员。”教育部办公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于2022年3月发布的《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统一使用准备工作的通知》再次强调,要完善教研体系,提升教研员的学科教研能力,组织教研员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研和教学指导水平。由此可见,尽管国家多年以来一直要求各地重视职教教研工作、完善职教教研体系,但时至今日,许多地区的实际情况却依然与国家的构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围绕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职教教研体系开展研究,文中所述的职教教研主要指的是面向中职学校开展的教学研究。究其原因,一方面,高职、职教本科院校通常对于科研的需求较大且开展程度较深,例如开展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政策研究等,而对单纯教学研究的需求则较少[13];另一方面,高职和职教本科院校一般设有教学督导室、教务科研处等专门处室负责教学质量监控,较少依靠外部教研机构,且上述两类院校行政级别通常较高,许多高于当地教研机构,难以对其开展指导工作。所以,笔者将研究视域定位在中职教研,与广西职教教研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应然职能相符。
截至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有中等职业学校241所,在校生652 704人,专任教师22 530名,在校生规模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地区)中排第9位[14]。而广西中职学校的生师比高达29.14∶1,全国排名第4位,远高于全国总量的18.65∶1。可见,广西中职教育规模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相比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生师比却在全国“遥遥领先”。在此背景下,关注中职教师队伍建设和课堂教学质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教研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途径。因此,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探讨在当前背景下构建省域中职教研体系的多元化价值,及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期探究现实与构想之间差距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
二、构建省域中职教研体系的多元化价值
(一)教师层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能力水平
教研是促进职业教育教师职后发展的有力途径[15],也是新时期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生诉求[16]。
一方面,对于公共课教师来说,许多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激励制度、职级晋升等方面给予了专业课较多的权重,导致公共课教师的自我认同感较低[17]。而省域教研活动可以将目标相近的教师群体组织起来,共同探究专业发展,产生良好的群体效应,帮助教师树立职业自信,从而提高工作热情和教学能力。如果教研活动长期缺位,可能会使教师逐渐产生对自我和课程价值的怀疑,失去教学改革的热情和信心。
另一方面,由于专业门类繁杂,又受到中职学校规模制约,一门(类)课程只有1至2位教师任教的情况时有发生。但专业课受到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影响,许多专业领域的内容更新频繁,教师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准确、完整地开展与时俱进的课程改革。而省域教研可以为本区域内的同门类专业课教师打造交流平台,通过成立行业职教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方式形成本门类专业课程教研共同体,帮助专业课教师及时了解本专业最新发展动向,对授课内容进行动态调整,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二)课程层面:指导有效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授课效率
相对普通高中教育而言,中职学校教师专业背景更为复杂,许多教师或者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或者是由学校行政或企业转任到教学岗位的。这部分教师往往在教学理念、方法和实操技巧等方面面临多重挑战[18],不知道如何在课堂上将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需要通过教研指导他们从“我懂得知识”向“我会教知识”转变。
在公共课层面,基于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基础和人才培养目标,公共课教师需要将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进行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将语文与本专业应用文写作相联系,将英语与本专业对话相联系,将数学与职业实际问题相联系等。这就要求公共课教师不能只懂得所教授的课程知识,还要对任教班级所在专业有所了解。一方面,省域教研可以将本区域内的公共课教师联系起来,通过专家指导等方式引导教师共同探讨科学教学方法,在思想碰撞中激发创新的火花;另一方面,省域教研可以通过组织学校和企业互相走访、共同座谈等途径,在二者之间搭建桥梁,帮助公共课教师增进对专业的了解,使公共课能够以更加恰当的方式与专业进行联系,进而提高授课效率。
在专业课层面,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尽可能地提供与岗位相贴合的环境和内容,以培养学生在真实职业情景中的核心能力。但中职学校受经费、场地等条件制约,很难在课堂中完全还原岗位环境,这就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省域教研一方面通过组织教师研训,加强教师对于虚拟仿真设备、虚拟实训平台等多种专业资源的统筹和应用能力,提升课堂授课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教学展示活动、教学竞赛及赛前指导[19],以展促教、以赛促学,持续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学校层面:提供可靠智力支持,引导科学办学方向
职业学校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产业等诸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与其他教育类型的学校相比,办学依靠的环境因素更加复杂,因此更需要智库和专家团队的支持,为其指引科学的办学方向。但从人才就业选择和流动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学校层次越高,对人才越具有吸引力。而中职教育处于基础地位,使得学校自主建立智库的难度较大,以至于学校的办学实践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只得盲目地开展实践探索,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而教研机构上与行政机关相连,下与各级学校相接,无疑是作为中职学校外部智力支持的最佳选择。首先,教研机构内既有专注于钻研教育理论的研究人员,也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研员,为中职学校既能提供高屋建瓴的宏观政策指导,也能开展细致入微的具体案例分析。其次,教研机构作为行政机关与学校之间的中介,向上可以为学校反映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诉求,向下可以为行政机关深入了解学校实际办学情况提供帮助。最后,教研机构可以通过设立教研教改课题、指导学校教学成果凝练、开展教学视导活动等途径,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三管齐下,为中职学校提供可靠智力支持,确保学校办学沿着科学方向行稳致远。
三、构建省域中职教研体系的政策机遇
(一)中职公共基础课重新得到重视
有一段时期,很多中职学校的课程重点放在专业课上,公共基础课被忽视。近年来,政策趋势有所转变,中职公共基础课重新被重视起来。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明确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10门课程为必修课程,由国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设置,所有学生必须全部修习。随后,2020年,教育部陆续发布了各门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标准,改变了长期以来中职公共课只有教学大纲而没有课程标准的状况,使教师教学更加有标可对、有准可循。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材使用的通知》,要求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教材必须从国家规划教材目录中选用,自2022年秋季学期起全部选用新教材,进一步规范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2021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工作的通知》,强调完善文化素质考试,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逐步建立面向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文化素质省级统考制度,并根据《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统一制定文化基础考试的内容和标准。”
上述政策文件内容可谓环环相扣。首先,要求学校开足开齐公共基础课,确保数量;其次,发布课程标准,提出对课程内涵和教学的要求;再次,划定教材目录,明确教学内容;最后,要求逐步建立中职毕业生文化课省级统考,并依据课程标准制订考试标准。但过去对于中职公共基础课的忽视,使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水平。许多教师很难快速理解政策内涵,也对如何适应先进教学模式以达到政策要求感到迷茫。此时,就需要教研机构和职教教研员勇挑重担,积极补位,通过教研工作为中职基础课教师指引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