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时代中等职业教育的时代挑战、特殊定位与应对策略
作者: 覃俭雪摘要:智能化时代知识更新加快、劳动就业结构发生改变、中等技能劳动力需求下降,中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生态等方面面临挑战。中等职业教育需坚定职业性、基础性、融通性三重属性,在多元发展理念指导下,回归教育本质,坚持开放合作;关注学习能力,满足双向需求;动态布局专业,整合专业建设;注重跨界融合,强化基础课程;活化教学内容,创生教学方法。
关键词:智能化时代;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性;基础性;融通性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8-0051-06
作者简介:覃俭雪(1999—),女,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2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不断下滑,加之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挤占中等技能岗位,这让中等职业教育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强化基础地位,培养适应智能化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一、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
(一)人才培养目标由“单一”转向“多元”
智能化时代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的挑战表现在劳动就业结构的改变上。随着智能物质资本作用在常规性生产任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对中等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都会减小。[1]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会减少市场对中等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中职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智能化时代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应当作何改变以迎接智能化时代的挑战。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学需求高涨。2018—2021年,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升学率从32.74%增长到58.06%;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升学率从36.8%增长到59.72%;上海市2022年中等职业教育升学率为72.96%;2021年全国中职毕业生升学总人数180万人,升学率达到55.9%。[2]数据表明,升学成为大部分中职生的毕业选择。在此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应创新育人模式,“就业”与“升学”并重,服务学生个性发展。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职生升学渠道得到拓宽。但是,目前,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在职业院校和普通高中之间的学籍转换还不能实现,中职学校毕业生进入研究型高等教育的通道很少甚至没有。[3]中等职业教育的融通作用并未发挥出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通道依旧闭塞。
(二)专业建设由“滞后”转向“前瞻”
专业设置是中等职业教育联系产业的纽带。中等职业教育要立足于产业发展、区域发展,做好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预测等工作,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力求为社会与个体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 34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3 164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638 698亿元,增长2.3%。[4]数据表明,我国产业呈现“三二一”结构,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最大。除此之外,工业智能化改变了三大产业就业吸纳力,第三产业就业吸纳力相比于第一、二产业更强。人工智能技术对职业的影响是全方面的,第一、二产业相关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当前,被替代风险高于70%的职业大量分布在第一、二产业,因此,第一、二产业的劳动力将进一步转移至第三产业。[5]
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又改变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以专业设置为载体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经济发展,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的契合程度直接影响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存在专业设置单一、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滞后产业发展等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预测数据显示,在2019—2035年期间,中级技术技能人才年均缺口690万人[6]。由此可见,未来十年中级技术技能人才依旧短缺。除此之外,教育部职教所课题组指导报告显示,部分行业人才供求规模出现结构性失衡,如医学检验类人才在未来三年中职层次中供大于求,供需比为4.2 ∶1。[7]
(三)课程体系由“封闭”转向“开放”
人工智能应用于社会生产革新了生产方式,使得生产过程的各环节间联系十分紧密。智能化时代下工作更具复杂性、多样性、协同性、创新性及研究性。生产过程中越来越需要兼具专业技能、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高度复合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的工作范围逐步扩大,只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技能人才将面临被机器替代的风险。[8]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知识的更新速度,中职生习得的初级知识与技能将迅速贬值,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走向高端化。中职生主要通过课程获取知识、技能,所以课程体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教育使命。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教育目标亦指向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为实现教育目标,中等职业教育需要明晰其基础性地位,革新课程体系,意识到公共基础课的价值。但是,从教学实践上看,职业教育更多的还是关注技术技能层面的问题,文化基础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多被忽视,尤其是对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人文素养、道德伦理、审美能力、责任感、价值观等的关注严重不足,表现在课程体系中就是对公共基础课的轻视。[9]现代化企业的人才结构已呈现高移化、智能化和复合化趋势。[10]中等职业教育需正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符合复合型人才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但就现实情况来看,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是以专业为载体,在专业范围内开设课程, 专业内的学科壁垒依然存在。[11]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同时具有基础性、职业性、融通性三重属性,要立足特性,在多元发展理念指导下开启转型之路。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
社会发展对人们知识、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职毕业生更青睐于选择升学。职教高考制度的完善打通了职校生升学路径,而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不是单靠某一阶段的教育就能培养成的。德雷福斯(Dreyfus)技能获得模型将技能获得分为七个阶段:新手阶段—高级初学者—胜任阶段—精通阶段—专长阶段—驾驭阶段—实践智慧阶段。技能获得模型的七个阶段体现了人们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与身体的不同反应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了身体在认知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深化了是“从实践开始”而不是“从意识开始”的一系列哲学认识。[12]运用该模型分析,技术技能人才从新手阶段培养到专家阶段绝不是仅依靠某一层次的教育就能够实现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硕士及终身职业教育各尽其责。合理的职业教育结构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不同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3]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职业教育基于高度社会化、专业化的职业而生,围绕受教育者职业能力培养而展开,其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彰显浓厚的职业性,表现出普通教育不具备的个性和特色。[14]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功能定位的区别在于职业性,中等职业教育需要承担为劳动力市场培养初、中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15]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国家输送人才的使命,亦肩负着为更高一层级教育输送高质量生源的重任。无论是面向就业,还是面向升学,中等职业教育都要彰显其职业性,满足社会、学生的教育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以职业为载体、以专业为中介,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而职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年龄大都处于15~18岁,正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时期。萨帕(Donald E. Super)将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下降阶段。探索阶段又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暂定期、过渡期、试行期。暂定期从15岁至17岁,这一时期个体在空想、议论和学业中开始全面考虑欲望、兴趣、能力、价值观、雇佣机会等,做出暂时选择;过渡期从18岁至21岁,这是个人接受专门教育训练和进入劳动市场开始正式选择的时期,这时个体着重考虑现实,在现实环境中寻求“自我”的实现。[16]依据萨帕的职业生涯阶段论可知,15~24岁是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在职业生涯发展的每一阶段,个体可以通过接受指导获得自我概念,促进自我发展。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正处于萨帕职业生涯阶段论中的探索阶段,通过接受学校教育、实践活动探索职业,建立自我概念、走向成熟。除此之外,个体具有差异性,个体的兴趣、爱好、能力、家庭背景等不尽相同,中等职业教育以专业选择为中介,为个体提供探索适合自己职业的机会。中等职业教育要擅于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个体职业生涯探索阶段加以干预、指导,帮助个体激发职业兴趣,做出职业选择,锻炼职业技能,树立职业道德。
(三)中等职业教育的融通性
黄炎培先生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此外,黄炎培先生还强调个体所从事的职业与个体发展要相适应。在黄炎培先生看来,“一个社会人人有职业,有与其个性相适合之职业则人人得事,事事得人,社会无有不发达者”。[17]因此,处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基础地位的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肩负着为个体谋生的责任,还承担着谋个性之发展的重任。根据埃里克森(E.H.Erikson)人格发展阶段论可知,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12~18岁),该阶段的核心是确定自我意识与形成自我角色,是个体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也是一个隐藏着各种不确定性的过程。学校、社会、家庭应当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成长环境,帮助个体顺利建立自我意识、形成自我角色。中等职业学校应当为学生准备相关职业知识、技术技能知识,还应当重视学生基础文化素养的提升,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竞争、职业变动做准备。
2022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6%[18],高中阶段教育步入普及化、高质量发展阶段。搭建高中阶段教育“立交桥”,破除职普发展壁垒,是高中阶段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由七种智能构成,这七种智能包含了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个体智力的发展受环境、教育的制约,表现为独特性与差异性。高中阶段正是个体确立自我意识的关键阶段,充斥着各种不确定性,社会要为个体提供可选择的教育,让需要升入普通教育的中职生可以顺利升学,让渴望学习技术技能的普高生也可以得偿所愿。向处于不同生涯阶段的学习者,提供多次性的、跨类的教育类型选择,才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19]
三、中等职业教育迎接智能化时代挑战的应对策略
(一)回归教育本质,坚定开放合作
中等职业教育的变革应当重构中职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落后会直接影响教育成效。不可否认,当初以就业为目的的中职教育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了很多技术技能人才,但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岗位多被替代,而新兴技术的应用带来了许多新的岗位。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人的一生中可能会更换多个不同的岗位,以就业为目的培养出来的人才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必须革新教育理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第一,中等职业教育必须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诉求,培养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21世纪将真正属于能承受社会变化和经济改革所带来冲击的人格健全者,当今职校生在人格修养上要正确处理好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的关系。[20]中等职业教育必须贯彻“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智能化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与社会结构的改变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年龄段的人都需要不断接受教育才不会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中等职业教育应当变革自身的教育理念,在场域上实现从校内走向校外,在主体上实现从学生走向大众,在年龄上实现从适龄走向终身。中等职业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就业需求,又要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中职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让学生在瞬息万变的智能化时代可以“乘风破浪”。
第二,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坚定“开放合作”的教育理念。开放共享是智能化时代的特色,中等职业教育要以开放、合作的姿态主动“走出去”,以国际视野培育技术技能人才。例如,天津市第二商业学校依托天津食品集团在英国奇切斯特学院建立我国首家由中等职业学校输出的“鲁班工坊”,并将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纳入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体系,成功实现职业教育标准的境外输出与国际认证。[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