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赋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研究

作者: 林夕宝 余景波 刘美云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承担着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使命,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动力支撑。高职院校赋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学校和县域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高职院校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高职院校赋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着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困境。应积极探寻高职院校赋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宏观层面上,多措并举,构建学校和县域发展命运共同体;微观层面上,破解关键问题和矛盾,塑造高质量合作点,以实现高职院支撑和服务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09-0051-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现县域城镇化建设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1]。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县域城镇化建设目标的重要前提,而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人才。高职院校具有紧密联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育人优势[2],这决定了高职院校能高效率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并肩负起赋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然而,受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不断出现和城镇化日益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县域职业教育面临优质师资和优质生源日益减少等现实问题[3],这使得学校数量日益萎缩,育人质量呈现下降趋势,难以有效助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县域不是自我隔离的发展个体[4],其发展所需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复杂性特征。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探究高职院校助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能够为制定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参考。

一、高职院校赋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高职院校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动力

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多种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作用的结果[5]。高职院校在人才、技术和资源等方面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储备。在高职院校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同时,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拓展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空间。

1.高职院校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动力

人才是实现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储备可以促进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就业和创业、缩小收入差距。高职院校向社会提供大量优质人才的同时,以职业技术培训为平台提高县域企业在岗人员、离岗再就业人员和流向城市务工人员的技术技能,促进县域人力资本提升,实现县域劳动效益最大化,为实现县域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2.高职院校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动力

产业经济发展是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知识动力和技术动力协同作用的结果,应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特点。高职院校可以为行业企业提供精准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技术服务,助力县域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此外,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弱势群体收入低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帮助弱势群体提高知识和技术水平,使他们具备增加收入的能力,从而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和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3.高职院校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资源动力

当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症结是资源配置不均衡,如何均衡配置资源成为关系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答题。然而,受较多深层次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和制约,资源均衡配置难度较大。高职院校在教育、文化、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资源配置调节优势,可以助力县域资源配置均衡化。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能够通过资源调整和政策工具,促进县域、行业、城乡等不同形态的教育文化资源适度均衡化,提高县域资源分配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本身具有带动经济发展和契合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配置,有利于打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层固化堵点,畅通县域各类生产要素的流通渠道。

(二)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高职院校人才指明发展方向

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高职教育发展同频共振,助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向。

1.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高职教育发展指明经济方向

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物质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够促进县域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精神富裕。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功能,能够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储备人力资源,赋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而县域发展所追求的经济目标,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指明了经济方向。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在经济发展目标上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

2.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高职教育发展指明政治方向

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高职教育发展共同坚守的根本价值引领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人民至上是县域经济社会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共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立场。中国式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社会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价值归宿。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治前进方向,描绘了中国式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光明愿景。

3.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高职教育发展指明文化方向

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向并行发展。物质文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果,精神文明是县域社会发展的更高诉求,为高职教育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文化方向。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中,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学生工匠精神、技术价值和行业企业精神培育,为学生未来深层次发展补充更多精神养料。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高职院校可以为促进县域文化建设和乡村文化繁荣做贡献,以文化服务、信息服务和志愿服务等方式赋能县域精神文化建设。

二、高职院校赋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模式

高职院校赋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高职教育新时代发展的价值所在。高职院校赋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突出人才培养优势和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高职院校赋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本质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一)立足县域协同育人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这也是高职院校赋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目前,为助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尝试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路径。首先,高职院校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开展专项人才培养。高职院校根据国家政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县域经济发展开展涉农、涉医专项人才培养,丰富了县域专项人才结构。例如,山东省率先开展部省共建职教高地,通过实行一定数量的初中起点高职培养计划,拓宽了县域在乡村振兴方面的人才来源渠道。高职院校也积极开设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关专业,鼓励毕业生扎根县域就业发展,改善了县域人才学历层次低的问题。其次,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县域范围建分校区和开展办学,实现就近助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全国200多所高职院校选择在县域办学[6],把与县域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的专业人才安排在县域职业教育资源中培养,改善了县域职业教育生态,增强了县域人才聚集效应,使县域教育层次有了明显提升。最后,高职院校强力扶持县域中职教育发展。县域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中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与县域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人才贯通培养,节省了县域教育资源成本,使县域中职教育呈现多样化和高质量发展态势。

(二)新型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技能培训

县域是农民的聚集区。农民收入和满意度决定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向。农民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农民素质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兴业态出现,传统的农民技能技术将无法有效满足行业企业生产要求,迫切需要改善农民的职业技能结构。高职院校与一线生产企业联系最为紧密,熟悉行业企业职业技能标准和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职业技能培训优势,对县域农民进行专项技能培训[7],加速塑造新型职业农民,提升我国县域整体农民技能水平。产业是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依赖的载体。产业转型升级意味着县域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革,与此同时,将带来产业工人技能的变革,而产业工人技能直接决定了产业发展质量。县域存在一定规模的产业工人群体,他们是推动县域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高职院校针对县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合作或自主方式开展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将加快产业工人技能水平提升,继而提升县域产业工人整体技能素养,对县域产业发展起到加速度效应。

(三)联合共建现代产业学院

现代产业学院是新时代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成果,能够将学校和校外教育资源充分结合,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学院可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县域经济社会相融合的有效载体,将高职院校教育优势与县域优势资源充分结合起来。通过县域现代产业学院,高职院校能够更加有效和集约地将高职人才培养引领经济发展效能展现出来。高职院校和县域联合建设现代产业学院,能够使高职院校的技术研发更加契合县域产业发展需求,加速县域产业升级转型,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立足县域的现代产业学院,可以使高职院校更加贴近县域经济社会客观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实现科研双向发力。

(四)文化传承和社会志愿者服务

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促进县域文化繁荣发展。高职院校承担着传承文化的历史责任,而县域传统文化和文化创新发展为高职院校传承文化提供了丰富素材。高职院校应立足县域深挖本土文化精髓,丰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宝库。高职院校要将乡村优秀文化与高职人才培养相融合,这既可以发挥县域乡村文化优势,又可以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更具有县域乡土气息。县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乡村是县域的最大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以乡村振兴、健康服务和教育回馈等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志愿服务,协助解答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拉近乡村与高职院校的“距离”;利用社会志愿服务收集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并将其转化为高职人才培养指导性资料,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为紧密,为助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做出贡献。

三、高职院校赋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根据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县域经济社会的主观和客观情况,不难看出高职院校赋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

(一)宏观层面困境

1.顶层设计不完善

高职院校赋能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国家法律政策框架内开展有关工作。虽然,国家重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为此出台了不少法规政策,但高职院校赋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项政策却非常少。尽管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有专门的条款强调了职业教育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至今没有详细的高职院校赋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这就造成高职院校赋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只能以某种常规性模式展开,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集中在与乡村振兴相关产业的发展。在目前国家行政结构中,乡村振兴往往是农业主管部门的职责,而高职院校则属于教育部门主管,并且顶层设计中没有专门机构或委员会能够将乡村振兴资源和高职教育资源高效率地融合在一起,导致县域和高职院校虽有强烈合作意愿,却没有专门机构予以有效指导,高职院校大多从某单一角度去思考如何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侧重于育人,没有充分顾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需求。

2.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