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框架与路径研究
作者: 吕栋腾 王津津
摘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新质生产力,旨在用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具有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的鲜明特征,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点任务与发展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为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实践指引。职业教育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应从主体协同、技术创新、持续发展和开放共享四个维度进行系统框架设计。通过加快推动新质人才培养、产教深度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和“职教出海”实践等方式,不断深化现代职教体系改革,构建新型合作关系和发展模式,以高质量职业教育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新质人才;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10-0005-07
当前,我国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生产力变革将重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体系。新质生产力旨在用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达到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代表生产力演化过程中的一种能级跃升[1]。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对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文立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点任务,厘清新质生产力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四维协同视角建立分析框架,提出职业教育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可行路径。
一、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每一次生产力质的跃迁都离不开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和突破[2]。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三个主要因素催生的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原动力[3]。生产要素随时代发展呈动态变化,在传统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基础上,数据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数据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创新性配置,将促进传统生产要素间连通融合,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4]。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主要是指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与新技术、新要素相结合,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的三要素。其中,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技能、被雇用从事生产的社会人群,劳动资料是指劳动过程中运用到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动对象则是劳动本身所作用的一切对象。在三要素中,新质生产力强调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劳动资料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劳动对象从有形物到无形化。生产力三要素经过优化组合引起的质变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等多方面的升级和转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从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三方面着手,从而使生产力三要素跃升为战略人才、创新人才等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先进制造、工业智联网、云计算等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战略新兴、未来产业等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新质生产力本质是一种先进生产力,体现我国结构性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等鲜明特征。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创新发展、数字经济的有机融合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引领。生产力三要素的数智化转变会进一步支撑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协同发展。绿色化和智能化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将引领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与资源消耗低的高效能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势必会加速颠覆性技术的创新迭代与扩散应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快速壮大,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5]。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畅通教育、科技和人才的良性循环,通过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赋能作用。
二、职业教育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价值遵循
2022年5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改革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鼓励围绕国家区域和重大战略,构建符合省情教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聚焦重点行业和区域,建立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多方资源,在职业教育领域提升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机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点任务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实践方向,新质生产力发展构成现代职业教育转型的内在驱动,供需耦合协调为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价值遵循,如图1所示。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深化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企业转型升级为统领,面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一省一策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成立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多方参与的市域产教联合体,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聚集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优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对标产业前沿,引入数智技术,建设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开发校企合作项目,探索人才、教育、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范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坚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加快高质量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6]。在宏观导向上,将职业教育改革融入区域产业体系,专业建设跟随产业发展,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在中观结构上,面向重点产业领域,多方共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培养国家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加快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在微观主体上,加强数智技术、应用技术、工程技术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全面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牵引职业教育转型发展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通过实施技术改造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精准识别和培育高潜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推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新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将引致职业教育产生系统性变革。在整体设计上,新质生产力会引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的更迭。技术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部分基础性的工作将被机器替代,传统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向培养技术创新、技术多元、技术复合的人才转变,对具备创造思维、发展能力、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更加迫切[7]。在过程实施上,新质生产力会重构职业教育方式和内容。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先进技术推动传统职业教育内容的变革,教师、学生、机器三位一体的教育学习方式逐步成为主流,人机共育、数字技术、合作创新将成为职业教育的内容主体;在教学方式上,更注重精准教学和精准学习,如定制学习任务、线上线下多样化教学、服务终身的学习体系建设等。在环境支撑上,新质生产力将提升职业院校治理现代化水平。通过数字化共享平台,实现教学、资源、信息、教学过程、学习数据等智能化管理和人才培养综合评价体系化,推动职业院校形成可追踪、可分析、可视化的智慧型管理新模式。
(三)供需耦合促进职业教育向高质量发展转向
职业教育改革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要在经济发展和技术更新中找准定位,不仅需要紧跟产业,也需要前瞻发展,促进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直面人才培养供需适配的核心堵点。一方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从供给侧为职业教育转型提供结构性改革的新依据,即打破传统职业教育存在的低端化、粗放化路径依赖限制,通过将创新思维、知识技能、复合素养纳入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职业人才培养框架,发挥新模式探索与共同体打造的联动效应,不断凝聚人才供给结构优化的发展合力。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培育从需求侧为职业教育转型提供趋势性发展的新要求,即打破传统职业教育适配于落后产能、低端工种的认知偏见,通过将数智转型、绿色发展的目标植入专业群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现实需求,发挥国内联合体打造与国外开放交流新渠道开拓的协同效应,形成面向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产教深度融合模式。基于此,从根本上改变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与新质生产力培育脱节的困境,要在供需耦合协调关系的再造过程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高效赋能提供不竭动力。
三、职业教育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框架设计
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实践指引,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框架设计。
(一)主体协同维度
主体协同是职业教育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基础。新质生产力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升要素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整合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多方资源,凝聚合力实施多主体协同培育。
职业教育要锚定科教兴国、创新驱动等国家发展战略。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中进行专业布局,积极联合行业企业搭建集科研攻关、技术创新、企业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水平“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构建职教集团、产教融合共同体、产业学院、工匠学院等合作平台,打破专业间垂直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多方权利与义务,协调合作关系,“政行企校”多方协同实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健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创新机制,汇聚“政产学研用”等资源,形成资本、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合理配置。“政行企校”多元主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形成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系统储能、赋能的人才培养培训新生态。“政产学研用”创新耦合,多方共建管理、师资、教育、社会服务等命运共同体,探索技术前沿、行业产业、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模式,形成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系统合力。
(二)技术创新维度
技术创新是职业教育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核心。科学技术创新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因素。智能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类型定位,深入推进科教融汇。
科学技术与职业教育要素深度融合,以先进科学技术赋能职业教育,打破人才培养空间限制,多元化共育与动态调整,满足科学技术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8]。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助力职业教育发展,以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与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为导向,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行业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实际应用场景为牵引,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入课堂、入教材、入实践。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应用,重塑职业教育的场景和环节。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聚焦先进制造、战略新兴和未来产业等领域,重点培育技术技能领军人才。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技能大师、产业工匠等技术创新平台,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通过校企分段培养、核心岗位训练、联合科研攻关等多种方式,培养适应产业技术创新的技术技能领军人才。通过技术技能领军人才带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整体发展,形成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人才支撑。
(三)持续发展维度
持续发展是职业教育助推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动力。我国现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人心[9]。新质生产力帮助传统企业摆脱生产依靠大量资源投入、过度消耗能源的生产方式,通过利用科学技术创新手段,实现经济社会高效、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职业教育既要着眼传统行业企业技术升级,又要紧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先立后破,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应随动产业发展。职业院校应不断结合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搭建“资源共享、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生产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发展命运共同体,与行业企业在教学、研发、市场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打通产教融合在人才、技术、生产三个核心要素方面的通道。由多方主体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专业建设保证体系。从决策与指挥、运行与管理、监控与反馈、诊改与认证等方面建立质量管理机制,建设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持续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和挖掘“政行企校”各方资源,协同育人,保障专业群随动产业转型升级动态调整,形成可持续发展活力。合作各方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逐步形成互利互补、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多元合作机制。建立合作办学的激励机制,保障合作育人目标的顺利实现。形成“政行企校”等多方信息共享、技术共享、人才共享、互融共通的持续发展机制,促进专业随动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