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类期刊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何与何为
作者: 袁源 谢文亮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密切相关的教育类型,其高质量发展向度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机制高度契合。职业教育通过提供高素质人才储备、响应产业结构转型、引领教育理念变革和推动专业结构优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成双向驱动。职教类期刊服务于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传播校企合作的最新成果,逐渐形成了一定的集群效应。应加强职教类头部期刊矩阵的引领作用,探索职业教育理论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利用校企合作的天然优势,推动科技成果传播与转化,助力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诸要素的整合提升。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教类期刊;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科教融汇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10-0012-06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为动力源,以生产力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体来说,新质生产力可以被视为一个由三要素组成的动态系统:一是人才要素,强调劳动力的素质层面,要求劳动者不仅要拥有传统意义上的工艺技能,而且要具备适应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和市场需求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二是工具要素,涵盖了以先进科技为基础的生产资料和技术手段,如智能化机器、高效的软件系统、互联网平台等,都是现代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新介质”。三是资源要素,指的是经过新科技处理或创造出来的产品和物质,是生产活动中的“新料质”对象,如纳米材料、生物工程制品等。而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表现在新技术、新要素、新通道、新分工上[1]。
新质生产力体现了创新发展的生态。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培育的关键在于教育。作为与产业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强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同构性,旨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有效贯通和融合发展。因此,讨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向度,应当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机制与实践路径相结合。由此延伸到职业教育类期刊对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实践的阐发和推动作用,也必须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互为动因
从科教兴国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互为因果、双向驱动的关系。在相互作用下,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得以激活传动,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一)职业教育提供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储备
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人才,人才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发展亟需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正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探索和创新包括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在内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推动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以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为补齐以往职业教育标准化、同质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滞后于生产力发展需求的短板,当前职业院校主动向新兴产业靠拢,建立产业学院和新型的区域产教联合体。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尝试以新型产业工人取代产业工人,以现场工程师取代传统工程师。这类“新质人才”是新模式的创造者、新产业的引领者、新业态的塑造者、新领域的开拓者、新赛道的竞跑者、新动能的提供者,也是新优势的建设者[2]。因此,职业教育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基础性人才支撑。
(二)职业教育积极响应产业结构转型
当前,我国还面临传统制造业升级转型任务繁重、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不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等“卡脖子”问题[3]。为破除产业升级调整中的障碍,2023年6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出台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旨在通过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等方式,构建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新模式。这些举措有助于形成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集聚融合、优势互补的新格局。职业教育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以期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高度一致的目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技术要求,还能确保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企业可以参与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过程,使得教育过程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场景。此外,职业教育不仅仅为新质生产力的生发提供人力资本,也提供了智力支持。也就是说,在校企合作的同时,职业院校还可以承担发现科技价值和传播科技成果的作用[4],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的任务。因此,职业教育能够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之路促成科技创新和知识再生产,继而提升新质生产力。
(三)新质生产力引发职业教育理念变革
在创新科技驱动下,新质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首先,职业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目标有所更新。随着社会对跨学科、创新型、智慧型及能够适应生态变化的复合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职业教育要从传统的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模式转向个性化、多样化和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职业教育内容与方式也发生了革新。数字化驱动了生产治理的变革,职业教育的内容重心转向数字意识、数据素养和协作创新等方面[5]。同时,混合学习、人机协作、自适应学习等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也应运而生。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可以此为契机摆脱传统学习方式和思维的限制,不断扩大知识视野,更新知识体系,锻造创新思维,最终,这些创新思维又将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新质生产力催生了职业教育理念创新,变革了职业教育的内容与方式,驱动了职业教育的系统变革,从而更迭了职业教育的理念,促成了知识技能的再生产[6]。
(四)新质生产力推动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优化
产业端的企业和教育端的职业院校之间最直接的链接是专业,专业建设的成功与否决定了人才培养是否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产业构成了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立是新质生产力进步的显著特征。为了实现面向产业办学,职业教育需要依托专业的合理布局来回应产业需求[7]。当前,智能制造、数字贸易、智慧物流、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和新业态不断涌现,职业教育需要根据产业优化升级的新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符合新产业需求的人才。同时,不同于注重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更加重视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反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意味着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这也意味着职业教育必须顺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优化专业布局,提前规划和建设未来市场紧缺的专业群,以前瞻性的眼光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集群优势[8]。
二、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职教类期刊的发展趋势
此处,有必要对职教类期刊的范围进行界定。狭义上,职业教育研究类专刊属于职教类期刊;但在广义上,所有高职高专成高院校、职教本科院校主办,院校间及院校和行业企业合办的,涵盖职业教育性和地方服务性,具有行业综合性和专业应用性[9]的学术期刊都应归类为职教类期刊。职教类期刊能反映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能显现校企合作的探索路径,同时也能够为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服务。可以说,职教类期刊是承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是检验职业教育与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否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
(一)从“小散弱”到脉络日渐清晰
当前,职业教育虽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职业教育类期刊体量有限,总体质量偏弱,高水平期刊数量少。根据“金苹果”2023年RCCSE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社会科学综合类高职高专成高院校学报233种,自然科学综合高职高专成高院校学报45种,合共278种。而进入“中国职业高等院校A刊(AMI)综合评价(2022)”的期刊仅164种。在类型上,相当一部分刊物为“大拼盘”式的综合性学报;一部分期刊保留了行业特色,偏重于专业领域和技术应用,例如《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等;还有一部分期刊彻底转型为职业教育研究专刊,例如《高等职业教育探索》《江苏高职教育》等。虽然职教类期刊的发展基础“小散弱”,但是随着国家政策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持续增大,不少职教类期刊也开始了自身的升级改造。不少职教类期刊虽未改变“学报”的名称,但着力打造贴近地方产业优势的特色栏目,围绕优势专业和行业企业联合攻关,推出与产业发展和地方特色息息相关的品牌栏目。总体来讲,职教类期刊更加明确自身发展定位,正在突破“关门办刊”的掣肘,以期找寻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从服务校本研究到服务行业企业需求
以往一些职教类期刊尤其是学报类刊物的定位首先是服务本校教师,服务于校本研究,校内作者占比很高。同时,这类期刊同质化倾向严重,重复性研究较多,整体学术水平难以提升。然而,在科技创新的大环境驱动下,很多职教类期刊正在努力突破桎梏,积极进行调整。办刊者在明晰学校发展方向和地方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着力点的同时,尝试精准定位主导方向和优势栏目。例如,近年来办刊质量屡创新高的《湖南生态科学学报》,适时增加了“基层中药”“基层医药”“质量控制”[10]等栏目,鼓励应用性研究,加快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运用的速率,以解决行业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更多的职教类期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研究,而是开始涵盖更多与产业发展相关的主题,如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技能培训等,以适应行业企业迭代升级的多元化需求。职教类期刊的主要服务对象也不再限于职业学校的教师,还包括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更广泛的行业企业界人士。
(三)头部期刊引领职业教育向“新”进发
行业(专业)类期刊方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旅游科学》入选2023—2024年度CSSCI来源期刊(同时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贵州农业职业学院主办的《种子》和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主办的《河北法学》入选中文核心期刊。由于办刊历史悠久,加之权威学会的指导作用,这三本期刊属于职校办刊中的翘楚。而职业教育研究类期刊中仅有《教育与职业》《职教论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四种刊物属于中文核心期刊,无一种职教类刊物入选CSSCI来源期刊,且这种格局多年未有变化。但是在其他评价体系中,如RCCSE在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15—2016)》中首次将“高职高专成高类期刊”单列进行评价排名,2023年第七版首次出现了“A+”类期刊15种(社科12种,自科3种,约占高职高专成高类期刊的5%)。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编制的《中国职业高等院校期刊 AMI 综合评价报告(2022)》在164家期刊中评出14家“职院刊核心期刊”。同时,职教类期刊所刊发的论文也频繁地出现在二次文献转载推介的目录中。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非常重视职教、成教、继教类期刊的发展,每年定期组织会议,进行研讨。以四本中文核心期刊为领头羊的职教期刊矩阵正在形成一股合力,《高等职业教育探索》《职教通讯》《当代职业教育》《江苏高职教育》《职业教育研究》《职教发展研究》等优秀期刊也进入发展快车道,通过形成学术共同体、广泛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凝聚中青年研究骨干等方式引领和带动职教类期刊发展的新气象。
三、职教类期刊何以高质量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互相促进、互为支撑,而职教类期刊作为传播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知识创新和学术讨论的重要媒介,须依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做出最积极、最准确的回应,并在研究者与实践者、教育界与科学界之间架构桥梁。因此,职教类期刊可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提质增效。
(一)坚持守正创新,构建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