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职校录:天津育才高级商科职业学校
作者: 刘金録
摘要:成立于1906年的天津育才高级商科职业学校是一所闻名遐迩的百年老校,在百年沿革中所形成的“通才教育、学以致用”教育理念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于当代职业教育发展和变革,仍然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天津育才高级商科职业学校;实习教学;基础理论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10-0092-05
公元1906年8月28日,天津公立中等商业学堂(天津育才高级商科职业学校前身)正式开学,是为天津第一所中等专科学校(见图1),至今已历118个春秋。学校校址初在东门外南斜街,1937年迁至东马路,1955年迁往东门外水阁大街。
该校校董先后由时任天津商会总理的王贤宾(字竹林)、时任绅商委员会委员长的李廷玉(字实枕)和时任天津工商联主委、第一轻工业部部长的李烛尘担任。校长(旧称监督)初为李宝恒(字子赫,任期1906—1916),后为徐克达(字指升,任期1916—1952),后者在任37年,是任期最长的一位校长。
1906年至1952年,学校按入学年份设立第一班至五十七班(实为“级”),每个年级又以天干为序分为甲、乙、丙、丁、戊、己……等若干组(实为“班”),共培养毕业生逾万人。
一、 风起潮涌之百年沧桑[2]
回眸其校史,必然先从其建校背景和历史沿革谈起。
(一)风潇雨晦的建校背景[3]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威逼清政府与之签订《北京条约》,天津被迫开埠。随之,外资银行、商行和洋学堂纷至沓来,天津的民族工商业者也掀起了一股代理洋货、兴发实业、开设新式钱庄的热潮。
华洋交易日盛,也暴露出中国传统工商业在币值换算、银行汇兑、账务处理、票据交换等方面相形见绌的窘况。于是,兴办新式商业学堂、培育新型商业人才,就成为社会各界的迫切需要。
1902年至1903年(光绪二十八年至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相继颁布了“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并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颁诏废除了科举制度。以上举措确立了实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半壁江山地位,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在天津乃至全国的发端与发展。
(二)顺天应时的立校呈文
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四日,由王贤宾和协理宁世福署名,向清廷商部报送了《天津商会为创设中等商业学堂事》的呈文,并随附关于校名、校董、校训、经费等事项的十二条简章。十日后,即获商部批复“该总理等筹摊款项创设中等商业学堂,系属振兴商业要义。详阅所定章程十二条均称妥善,自应准予立案”。(见图2)
呈文获批后,旋即展开整饬校舍、延聘教师、选定教材、招收新生、购置教具等工作(有些事项已先期开展),终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圆满完成各项筹备工作,顺利开学。
(三)历经坎坷的校史沿革[5]
从1906年到1952年,学校经历了清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日伪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五个时代,其间四易其名,可谓百锻千炼终成正果。其演化过程简述如下:
1.天津公立中等商业学堂(1906—1914)
学校初设简易科和完全科,学制分别为两年和五年。这个阶段共培养毕业生4届,其中简易科、完全科各两届。
2.天津公立甲种商业学校(1914—1928)
这次是奉民国政府令更名,以下简称“甲商”,监督亦改称校长。取消预科,统为正科。学制为四年,共培养毕业生14届。
3.天津公立商科职业学校(1928—1937)
此时社会各界对商业人才需求激增,学校为扩大办学规模,增设东门外扒头街分校一处,并把东马路平房校舍改建为两层楼房。学制也从四年改为五年。共培养毕业生14届。但社会上仍习惯称之为“甲商”。
4.天津私立育才高级商科职业学校(1937—1952)
1937年6月,奉民国政府教育部令,学校性质由“公立”改为“私立”,以下简称“育才”。一个多月后,天津沦入日寇魔掌,学校办学条件陷入空前艰难境地。但是,学校在逆境中仍然奋进不息,培养了23届毕业生。
回顾1906年至1952年这47年校史,尤以“甲商”和“育才”办学时间最长,社会影响力最大,成为与“南开”“铃铛阁”并驾齐驱的天津三大名校。
1952年5月,接市教育局指示,将原育才商职的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班学生合并到天津市立财经学校就读。第五十八、五十九班学生留在同年12月在育才原址设立的天津市第三十六中学初中部继续学业。三十六中于1955年迁至水阁大街11号,1985年改办为天津市电力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01年3月同原口腔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合并,更名为天津市南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二、独树一帜的百年理念
“甲商”“育才”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通才教育、学以致用”。其基本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和应用相融通。
(一)别具一格的基础理论课程
作为一所商科专业学校,“甲商”“育才”的基础理论课程设置有许多匠心独运之处。这主要体现在:
其一,注重基础学科同专业学科的互融互通。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大量介入“商业尺牍”(商业信函)、应用文(公文书写)、毛笔习字(书法)和华文打字等与专业学科相通的教学内容。再如,其开设的“商业历史”和“商业地理”两科,除讲授史、地通识之外,更加凸显其为专业理论教学服务的鲜明特征。还有,在外语教学中,侧重英文尺牍、英语商业会话、英文习字、英文打字等应用型教学内容。
其二,注重理论教学同实习教学的相辅相成。除基础学科外,“甲商”“育才”的专业理论课程也尤为丰富多彩。其先后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商业学、商品学、经济学、财政学、货币学、银行学、会计学、统计学、企业管理学、商业理财、商业簿记、商业实践、商事法规、国际法、广告学等。仅会计学一门又细分为成本会计、工业会计、商业会计、贸易会计、预算会计等多个学科。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课程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同实习教学相互紧密结合的。
(二)独具匠心的实习教学
学校辟有多处学生实习场所,主要包括:
1.学生储蓄银行
该行于1935年1月筹建。同年12月8日开业。首任“行长”由会计学教师韩瑞芝兼任。内部设有经理室、会计科、出纳科、财务科、文书科等部门,其成员全部由学生担任,并每学期轮换一次。学校则委派专业实习教师对银行工作予以指导。该行的店面布置和内部设施同社会上正规银行毫无二致。诸如开具传票、建立账册、设置科目、出纳钱钞等实际操作均由学生完成,其规范性与社会银行无异。
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师生。一是倡导学生把暂时不用的零花银存入银行,以养成勤俭节约的品德。二是鼓励教师定期按工资的一定比例进行储蓄,以备不时之需。银行还制定了《储蓄奖励办法》,对参与储蓄的成绩优异者给予物质或荣誉褒奖。
2.商品陈列馆
作为一所商科学校,培养学生对各类商品的直观感知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教学环节。为此,学校于1936年7月着手筹建商品陈列馆,由经济地理科教师王炳书兼任主任一职。其陈列品主要由本市和外埠的厂商提供。因为这种厂校合作方式兼有为商品做广告的性质,所以惠赠厂商极为踊跃。到1937年6月,已征集到农产品、水产品、矿产品、纺织品、酿造品、化工品、畜产品、林产品等460余种商品。
商品陈列馆的全部管理工作统由学生担任。这些工作极为繁复,比如要为每种商品标注名称、产地、特点等说明材料,并分门别类展放和登记造册。以及清理展品,定期更换部分易变质展品等。陈列馆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其展品除供参观外,还为教师提供了开展直观性现场教学的极佳场所。
3.学生实习商店
该店创建于1937年下半学期。先后由本校毕业生、振业石棉制品公司经理、经济学教师高文彬(见表三)和珠算教师庄子良担任负责人。商店的主营商品是日用百货、学习用品和体育用品。货品的购入、陈列、售卖工作全由学生定期轮换担任。学生店员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将商品交易事项逐一登录入账。俨然成为一爿正规商店。
4.民众学校
民众学校创办于“商职”后期,以“开民智、裕民德、正民俗”为教育宗旨,是一所面向社会平民的文化补习学校。学校管理实行校务委员会制,下设教务部、事务部等部门,分管教学、庶务等事项。其教职人员均由本校学生充当,这些“小先生”并无任何薪酬,相当于现今的志愿者。即便如此,学生的参与热情却极为高涨。民众学校的学员多数是在学校附近工作和居住的工人、店员、居民,虽然他们的职业五花八门,年龄参差不齐,但大家一心向学,“先生”教授有方,还是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效果,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赞誉。
回顾“甲商”“育才”的实习教学历程,其绩效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践行了“通才教育,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这种高仿真的实习教学,涵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培育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是单纯的理论教学所不能实现的。其次,为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奠定了坚实基础。岗位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职业实践又是岗位能力养成的重要手段,丰富多样的实习教学,使学生在多种职业实践中夯实了未来职业生涯的基础。再次,还为在理论教学中开展现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有利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真知、得实能,将理论知识学习和职业能力养成融会贯通。
三、 风云际会之百年师尊[6]
纵观“甲商”和“育才”的生发历程,得益于有一位德高望重的校长和一支品端学粹的教师队伍。
(一)校长徐克达
徐克达(1880—1962),幼年家境贫寒,全家节衣缩食,8岁时送他入私塾攻读。待16岁考取贡生功名后,又入严修(字范孙)先生创办的师范讲习所深造,系统学习了文、理、法、商等课程。先生于1906年毕业,时年恰逢公立中等商业学堂初创,遂进入该学堂任国文、书法教员兼监学一职(监学是清代学堂中掌管学生品行教育及考评的学官,相当于现在的德育处主任)。
1916年,首任校长李宝恒因病出缺,经校董事会评议并报呈直隶巡按使署批准,遂委任徐克达继任校长。从此,直至1952年以72岁高龄退职,他担任校长达37年,是对“甲商”“育才”贡献至殊、厥功至伟的一任校长。
徐校长任人唯贤,知人善任。据不完全统计,在该校任教、任职的教师逾百人,其中出类拔萃者有:天津第一代著名律师周康民,著名会计师张启元、韩瑞芝,人称“地理王”的王炳书,人称“铁算盘”的庄子良等等,可谓人才济济。
爱国主义是徐克达校长秉持终生的坚定信念。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他多次在校会上慷慨陈词,号召师生共赴国难。在日伪统治时期,他在国文教学中刻意选讲文天祥的《正气歌》,激励学生保持民族气节。面对日伪当局的奴化教育,他巧妙应对,终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得以存续。在解放战争期间,他组织教职工开展护校活动。天津解放后,他和全校师生走上街头,参加庆祝平津解放游行。1952年退休后受聘为天津文史馆馆员,继续为社会进步做贡献。
(二)群星璀璨的师资队伍
据不完全统计,历任教务主任如表1所示。“甲商”“育才”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主要来源如下:一是社会人士,如周康民、韩瑞芝、张启元、高文彬等;二是外聘教师,如李寿先、马静涛、周乾溁等;三是专业人士,如龚望、李鹤年、靳石庵等;四是自有师资,如王炳书、庄子良、丁宝钧、解忆竹等;五是留校任教人员,如傅士芬、辛彦光、宋续九等。(见表2和表3)
应当特别提出的,一是延聘社会上专业人士来校任教。如韩瑞芝先生,本人是天津著名会计师,曾开设“韩瑞芝会计师事务所”;周康民、耿书声都是蜚声津门的大律师;龚望、靳石庵为天津著名书画家。二是聘请外校名师任教,如李寿先、马竞涛、周乾溁分别来自清华学校、天津法商学院、北京大学。
四、结语
天津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以“甲商”“育才”教师为代表的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创立了足以彪炳青史的光辉伟业,形成了堪称楷模的职教遗产,促进了与天津城市地位相匹配的产业发展,其丰功伟绩是永远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