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生态系统构建
作者: 袁亚兴 贺媛婧 管梦媛 智勇
摘要:当前,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但劳动力市场却面临“用工荒”“就业难”并存的现实困境。研究借鉴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理论,通过构建一套覆盖个体、院校、企业和区域不同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生态系统,厘清系统内涵、运行机制、实践路径,以期从根源上缓解当前技术技能人才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促成供需匹配、双向互促的新格局。
关键词: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产教融合生态系统;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11-0027-08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技能型社会建设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是各类技术和工艺的实践传承者,更是数字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者。培育和造就大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速、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但劳动力市场却面临着“用工荒”“就业难”等人才供需错配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技术技能人才数量不足。截至2024年5月,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2亿人,占就业人口总量的26%以上,但技能人才长期数量不足[1]。有学者预测,2019年至2035年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年均缺口在1 300万人左右,其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年均缺口超过700万人,且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中级技术技能人才年均缺口690万人,初级技术技能人才年均过剩100万人左右[2]。不同等级技能人才的供需缺口对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在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影响下,整体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青年群体失业率居高不下,2023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均值为5.2%,而16~24岁青年劳动力失业率均值高达14.9%[3];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规模连年创新高,2024年预计将达1 179万人[4]。同时,普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时的向下兼容也会对职校生的就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
三是公共就业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一项针对18~30岁求职者的调研数据显示,52.6%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岗位招聘信息缺乏真实性[5],其次是信息接收渠道有限。虽然政府也在积极组织渠道多元的招聘活动,但整体覆盖面仍然有限,当下公共就业服务水平还远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才供需匹配的要求。
二、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分析
如前所述,就业市场面临的重重困境,指出了我国长期存在的就业人才与岗位需求、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难以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该矛盾可用“四个错配”来概括:
一是技能错配,技能培养脱离岗位实际要求,人岗对接机制不顺畅。从微观视角来看,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问题实际上是就业问题,人岗错配可以从求职者、企业和院校三方寻找原因:求职者就业能力不足,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要求存在差距,缺乏理性的就业预期与实践经验[6];企业的岗位需求描述不准确,缺乏科学的岗位评估机制,缺少高效的宣传平台和招聘渠道,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7];院校方面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结合不够紧密,就业指导的专业性不足,缺乏基于就业数据的精准就业指导[8]。
二是标准错配,课程内容脱离职业标准,课程改革制度不完善。在技术快速更迭、各种新职业层出不穷的当下,现行职业标准体系更新存在时滞效应,难以及时反映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实际技能要求。同时,院校课程改革制度不完善,课程开发缺乏行业专家的深度参与,致使教学内容难以对新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做出及时响应,由此导致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时效性、实用性[9],降低了技术技能人才与岗位的匹配程度。
三是结构错配,职业教育落后于产业转型需求,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从产业结构发展理论来阐释,产业结构升级会引发新的劳动力需求,从而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但就业结构一般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供需错配[10]。在产业结构转型的当下,原有的职业教育层次、专业结构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同时,产教融合的生态基础薄弱,体系建设不完善,缺乏共建、共治协调机制和相关的组织制度保障,致使产教融合尚未真正渗透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1],造成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和区域的结构性矛盾[12]。
四是布局错配,职业教育未能服务区域经济,教育布局规划不合理。无论在理论还是现实中,失业与职业空缺并存的现象具有持久性,但结构性失业问题要靠发展和调整教育结构与布局来解决[13]。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其办学条件和特色很大程度取决于区域内优势产业、资源禀赋。如果区域职业教育的布局规划、办学目标无法契合当地经济发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就缺乏足够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和创新活动受阻,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缓慢,经济生产效率下滑,最终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针对上述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学者们对技术技能人才供需错配的原因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并从各维度对供需匹配的方法和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部分学者从宏观层面上搭建了供需匹配的理论框架,如“需求拉动”理论出发的人才培养结构模型[14]、“产业结构—就业市场—产业技术”的三维分析框架[15]、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分析框架[16]等,为供需匹配的实践给出了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也有学者聚焦于微观供需匹配的应用实践,通过研究智能技术赋能供需对接平台的实践路径,以期实现精准高效的供需匹配[17]。但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的影响因素极为复杂,涉及宏观的区域经济产业布局、中观的职业教育系统、微观的劳动力就业与岗位需求等多个层面,而当前较为缺乏全纳视角的研究框架,且缺少兼具理论性和实操性的方法论。同时,在当前产业升级加速、用工需求快速变化的时代,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还强调快速变化、动态平衡和多主体特性,更需要用整体、动态的研究视角精准找出新时代技能人才供需错配的症结。此外,当下职业教育亟待在产教融合实践层面上进行特色创新探索,以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为抓手的创新模式可作为职业教育新范式的实践探究,有助于重构以产教融合牵引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通过总结相关研究,借鉴产教融合生态理论视角,通过构建一套覆盖个体、院校、企业和区域不同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生态系统,厘清系统内涵、运行机制,探究个体、院校、企业和区域等各主体在互惠共生、合作共赢中如何实现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的动态、精准匹配,以期从根源上缓解当前人才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为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模式提供思路借鉴。
三、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生态系统框架模型的构建
(一)理论依据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亚瑟·乔治·坦斯利 (Arthur George Tansley)首次提出的“生态系统”概念,是指一定区域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及生物群落集合,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形成具有统一功能且动态平衡的系统[18]。此后,生态系统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众多领域。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生态系统理论在职业教育上的创新应用,是将一定区域和产业范围内的职业院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交流合作、互惠共生及与内外环境的协同视为一个有机生物系统,各主体遵循生态系统的动力、遗传、演化和反馈机制,通过调动环境资源实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演化和价值共创的整合效应[19],实现教育链、人才链的有机衔接,助推经济发展。
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竞合性、自组织性和开放性等特征[20-21]。其中,多样性指系统内部的不同主体,如政府、企业、院校、个体等,各主体的异质性越强,越能加速生态系统的演化升级[22];竞合性是指生态系统内各主体会因争夺资源出现竞争,但也会因此形成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自组织性指在没有外部影响和干扰的情况下,系统能通过不同参与者的相互关系与制约,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调节优化;开放性指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流,实现能量流动、资源互通、信息传递的功能,增强自身生态力量。
从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与产教融合的关系上来看,产教融合强调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因此,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是产教融合的重要支撑,而产教深度融合又为技术技能人才匹配提供了重要保障,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着互补作用。如果将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置于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理论中加以审视,可以发现,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系统是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独特运行逻辑和运行机制的生态系统,系统各主体之间通过形成网络式的紧密联系与合作,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供给,促进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的优化。
(二)内涵特征
基于以上分析,可将区域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生态系统界定为在特定区域范围内,以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个人等主体和环境为构成要素,以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输出为核心,通过互惠、合作、共生网络关系形成的一个开放、自组织、动态演化的新型复合生态系统,并基于内生逻辑的匹配规则和运行机制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所需的技术技能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与高效匹配,促进区域产教融合、创新发展与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基于此构建的人才供需匹配生态系统的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生态系统的参与主体涉及政府、院校、企业和个人。政府通过完善生态系统的顶层设计,做好政策解读和执行反馈,及时调控人才供需匹配生态系统的整体方向与运行进程;同时,作为系统的协调者,发挥粘合剂的作用,协调各方主体的诉求。院校作为人才培养主体,以企业和产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对以职业岗位群为单位的产业人才需求进行动态监测、有序预测,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企业通过需求牵引带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调整,并通过“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实现人才价值。个人是最活跃、最具增值潜力的组成部分,通过运用自身知识和技能,推动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同时实现自身价值和人生理想。各主体基于互惠、合作、共生的网络组织结构,逐步搭建支撑自身运转的管理机构、服务机构、研究机构、信息平台等组织机构。在此基础上,系统与所处的政策、经济、科技、教育四大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资源和能量循环,体现以下特征。一是多样性。系统内的企业、院校、政府等主体拥有多种资源要素,通过分工协作,提供不同类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满足不同产业、不同职业岗位的技能人才需求。二是竞合性。系统内同质性强的主体如同类院校、同类企业通过合作和差异化竞争,不断产生异质化共生资源的同时,对外整体表现为系统的稳定性、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23]。三是自组织性。系统能根据区域产业变化预测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规模、结构,及时调整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结构和供给方式,实现就业匹配与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的动态平衡。四是开放性。系统与外部环境积极交流,促进人才、技术、政策等要素在区域范围内流动和优化配置。从当前实践来看,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系统在多样性、竞合性、自组织性和开放性上均有不足,表现在参与主体角色有限、各主体合作不紧密、自组织能力不强、资源要素利用不充分等方面,影响了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
四、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生态系统的运行
生态系统一般通过动力、遗传和演化等机制实现自身的平衡运行和优化迭代。作为一个多层次的生态系统,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生态系统需要通过一定的内部逻辑和稳态机制实现良好运行,发挥系统功能。
(一)运行逻辑
根据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匹配生态系统的多主体特性,系统运行逻辑不仅需要考虑区域层面的顶层设计,还需要纳入中观层面的校企联动,同时也要在微观层面确保个人职业和岗位的对接。因此,本文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借鉴刘晓、曾升科提出的理论框架[24-25],参考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五个对接”,提出基于“技能匹配、标准匹配、结构匹配、布局匹配”的人才供需生态系统的运行逻辑,如图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