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生态学视角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价值、挑战与路径
作者: 刘青怡 孙健摘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产教融合新型组织形态,组织生态学对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借鉴意义较大。依据组织生态学理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具有多元性、贯通性、持久性的价值。目前,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存在合作文化缺失、信息沟通不畅、利益分配不明等现实挑战,有必要基于组织生态学理论,通过强化共建共享文化、拓宽信息沟通渠道、优化利益分配体系等路径,推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持续发展。
关键词:组织生态学;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11-0049-06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一体、两翼、五重点”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其中,“一体”即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两翼”即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由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含中职学校、高职专科学校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牵头,由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新型组织形态。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一次重大制度创新和机制设计,发展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目前,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正处于起步阶段,全国各地企业、学校纷纷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成立共同体。从企业主体角度来看,一些龙头企业由于自身体量大、实力强,会以其分支企业牵头成立若干领域的共同体,造成多个领域的生态位重叠,从而导致业务不够聚焦,工作精力分散。从学校主体角度来看,存在一些学校为了尽快响应政策、争取政策中的“重大绩效奖励”,参与多个共同体的现象,进而挤占资源、分散精力,造成组织内部不良竞争的局面[1]。校企双方一窝蜂地挂牌组建共同体可能会对共同体要求的汇聚产教资源、服务高效对接、支撑行业发展的目标任务理解不深刻,出现“项目烂尾”情况,造成较大资源浪费,进而导致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难以高效运行、建设有名无实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价值、挑战与路径进行深入分析,从而理清思路、优化架构,最终推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高质量发展。
组织生态学是一门借鉴生物学、生态学、社会学等知识,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学科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侧重于研究组织种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过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一个融合产业、教育系统全要素的复杂组织系统,与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相近的逻辑概念。因此,组织生态学理论能够为正处在起步阶段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一、组织生态学视角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价值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型组织系统,是产教融合活动的新载体。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目的在于促进行业和教育的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发展,突破职教集团、现代产业学院等传统产教融合组织在运行中出现“企业参与度不高”和“职业教育适应性不强”等基本问题导致的合作浅层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据组织生态学理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新型组织系统、新载体具有以下价值。
(一)多元性价值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由龙头企业、高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行业”为聚焦点,突破单一的组织形式,成员单位数量多且类型广,在全国范围内根据不同的行业、产业领域,跨区域整合产教资源。在一个健康且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多样化的构成因子不仅可以有效避免种群稀缺造成的生态危机,也可以避免物种发生缺陷而引起整个系统崩溃的风险[2]。对于组织而言,成员主体的类型与数量越多,组织结构就越复杂,系统就越容易保持平衡与稳定。
目前已正式挂牌成立的国家级共同体包括: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由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有关高水平大学、职业院校共同牵头组建;全国智能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由上海电气、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全国现代海洋渔业与生物资源利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由山东海洋现代渔业有限公司、中国海洋大学、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牵头组建;此外还有全国绿色施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机器人系统集成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可以看出,现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组建是围绕不同行业的发展,以一家龙头企业为牵引,联合一所或数所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有若干上下游企业、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其中,共同体组织成员中的牵头企业在所属行业中有重要影响力和话语权,能够统筹行业资源;牵头高校凭借相应的学科优势能够为共同体提供技术支持;牵头职业院校具备与共同体行业领域相符的特色专业群,能为行业培养、输送专业化人才。可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各成员单位开放资源,对接需求,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提供多元化的主体支持。也就是说,这种多元性特点不仅可以使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还有助于企业和学校打破界限,在共建共享中促进人才培养和实现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
(二)贯通性价值
在组织生态学中,贯通性是指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调性,强调了组织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性。贯通性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中也体现着贯通性价值,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层面。
在人才培养层面。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组织成员中包含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以及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的高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关键任务,共同体内部通过组织成员间的合作形成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纵向贯通的培养体系,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为中职生开辟了一条升学的畅通之路,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层层递进。这种具有贯通性的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在行业发展层面。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市域产教联合体虽然都属于职业技术教育系统,但有着不同的结构和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发展侧重于特定行业领域的产教融合,聚焦于行业内部的协同与创新,以行业发展为切入点,在全国范围内跨区域整合行业相关的头部资源,打破地域限制,具有行业贯通价值。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针对某一行业领域,促进全国各地产业资源互通。由于不同地区的相同行业之间可能会受当地的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优势和资源,通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建设,面向特定行业跨区域协同,可以促进行业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提高整个行业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
(三)持久性价值
新组织能否长久运行的重要表征之一是对环境的适应度。组织适应度主要强调组织在面对环境变化时调整自身结构、功能、行为或战略的能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突破了职教集团、现代产业学院等单一的产教融合模式,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捆绑,有利于促进内部成员合作更加紧密,能够促使产教融合行为更持久。
一方面,新型的组织形式能够激发共同体中多元主体参与产教融合活动的动力,推动多方主体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更深层次的合作,为共同体创造内生价值。共同体内部各主体能够共享产教融合带来的成果,则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这种积极参与的态度,有助于提升产教融合的效果,实现共同体内的多方共赢。在多元共建主体的深度交互中将逐步凸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的自组织性,为共同体创造内在动力,助推组织持久运行。因此,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新的组织形式相比以前的产教融合模式更具持久性发展价值。
另一方面,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职教体系相关联能够优化外部环境,有利于共同体长久运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国家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更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抉择。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依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创新发展等方面获得长期稳定的保障。这将为共同体成员开展合作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条件,使产教融合行为长久进行,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组织生态学视角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挑战
(一)共同体合作文化缺失
构建良好的组织生态离不开组织文化的价值引领。组织文化在生态组织建设中发挥着价值导向、团队凝聚、行为塑造等一系列重要功能,是生态组织实体治理中的重要一环。组织内部成员单位要想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就需要形成适宜的组织合作文化。合作文化是组织发展的内核、精神基础,凝聚组织合作文化有利于促进组织各种活动、项目的开展。然而,由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中组织成员单位类型众多,各单位由于其历史、地域、规模、治理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组织价值观。这些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可能会在内部成员的合作中产生冲突和摩擦,影响合作的效果和进展。
第一,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内部思想难统一。在我国现有的产教融合组织实体化运行的过程中,不乏存在着由于对组织生存理念的不同理解导致的组织凝聚力缺失,从而影响了组织整体建设效果的案例。特别是一些院校和企业在融合办学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着观念上的差异,比如校园文化倡导的是团队合作、开放思维和持续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而企业文化则注重创新、专业性、品牌形象及员工的忠诚度和职业精神。不同主体间的文化割裂加之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容易使合作组织的内部协作流于形式,不能充分发挥共同体应有的作用,难以体现共同体建设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的目标价值。如何凝聚共同体内部思想、达成统一,成为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急需面对的一个问题。
第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内部组织成员身份认同难,合作缺乏长效认知。各组织成员身份认同难,主要是因为各单位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差异较大,且各成员单位间直接的工作交集偏少,情感联结薄弱,心理疏离感较强。这具体表现在学校和企业共创合作项目和活动时,更多的是上级领导间的直接沟通和对接,一线教师和不同企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需要协同配合时,只是一味地“照章办事”,缺乏灵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合作项目”之外,来自各个成员单位的员工交往与交流很少,难以建立深厚的友情联系,使得各个成员单位员工的合作热情不高,不利于合作的长期进行。因此,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中,成员单位之间的文化融合是一个需要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二)共同体信息沟通不畅
在组织生态系统中,信息流是连接物质和能量的重要部分。信息流转是组织生态系统建设的关键环节,包含信息流动和转化,是整个组织内的信息资源在不同主体之间流转反馈,形成连接各组织成员单位的有效合力。在信息生态链中信息的流转是双向的,既可以从上流向下流流转,也可以从下流向上流转动。
当前,已有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未建立清晰明确的信息流转机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不同类属组织成员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指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学校、学生等参与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往往导致政策实施效果的不理想。政府发布的政策往往基于宏观数据和整体情况,而企业作为微观个体,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可能存在偏差。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影响学生就业率及增加社会育人成本,特别是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兴起,不少企业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也要随之调整优化。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学生无法充分了解课程内容、所学专业的现状和就业前景等重要信息,导致学生难以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此外,不少行业组织并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在沟通协调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行业组织与政府、企业、学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程度会直接影响共同体内部信息共享、政策落实和标准规范的执行。另一方面,同类属组织内部门间的信息不对称,将影响主体间的信息传递,容易增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运行成本,降低运行效率,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不利于组织实行更优化的资源配置和更高效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