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教师资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刘鑫琼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信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作为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主阵地,直接影响着中国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文章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在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教师资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教师资培养体系的有效路径,旨在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度文化自信的职业教育教师,为相关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教师资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11-0064-06
在全球化浪潮与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文化自信作为国家发展的精神基石,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其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实践土壤。职教师资作为技能传承与知识创新的桥梁,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其文化修养与教育理念直接关系到未来技能人才的文化素养与创新潜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教师资培养,不仅是提升职教师资综合素养的必然需要,更是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强化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抉择。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教师资培养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培植文化自信的肥沃土壤[1]。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既要让师范生成为技艺的精湛传授者,还要成为文化的深邃传播者。他们的思想境界、价值导向与文化底蕴,直接影响着未来劳动力队伍的文化素养与创新潜能。因此,在职业教育师范生培养中有效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认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职教师资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是其历史和传统的结晶,是国民精神的寄托。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对自身文化的自觉认同、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坚定的未来发展信念[2]。只有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充满自信,才能有动力去推动、传承和发展,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尤其是作为文化传承载体中坚力量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内在的文化自信程度,深刻关联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整体跃升,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及全面进步有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深层精神底蕴,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与不懈追求,其内蕴的哲学智慧、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民族精神及艺术瑰宝,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与文化标识。
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卓越职教师资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品质和传统美德,在持续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繁荣与发展的同时,也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支撑与价值导向,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其中的爱国情怀、诚信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彰显了独特的育人价值。尤其是工匠精神,不仅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和目标,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不仅是技术的传承,也是一种“物以载道”的精神诉求和理想追求[3]。对于以职教师资培养为重点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发掘学生在科学技术上的探索、发现及创新和应用能力,与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专注持恒、唯精唯一的精神气质是一致的[4]。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更是滋养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
(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高素质职教教师的必然选择
职业教育作为构筑国家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石,肩负着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之重任。而职教师资作为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其文化身份与自信直接影响未来劳动主力军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唯有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培养一批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精通专业技能,还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与国际视野的新时代职教师资,才能履行好为党和国家培养栋梁、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崇高使命。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和提升素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哲学思想等多个方面。将这些内容融入职教师资的培养过程,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深刻理解自己文化根源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这些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将为其未来的职业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更好地适应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有利于师德师风的塑造。师德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师德教育资源,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到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无不彰显着教师职业的崇高与伟大;又如“仁爱”“敬业”“诚信”等思想,也为当代教师提供了宝贵的道德滋养。由于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而这些理念对于培养师范类学生的师德师风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教师资的培养过程,能够使学生深刻领会“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有效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到以德立身、以德育人,并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榜样。
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的融合,可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和职业教育的新挑战,教学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职业教育领域,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教师资培养,不仅可以为教育创新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还可以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职教师资在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创新教学模式的热情,会不断思考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探索“文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在传承与创新中,不仅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繁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贡献新的力量,还能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为职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在全球化的今天,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机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教师资培养,能够进一步加强职教师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在深层的文化自信中激发创新思维、保持独特视角,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更具原创性和广泛影响力的成果,从而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文化自信的教师队伍。在国际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进一步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教师资培养,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职教教师的必然选择。这不仅能够筑牢教师的精神根基,提升师德水平,还能推动教学创新,增强国际交流中的文化自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教师资培养的问题和挑战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重视,相关政策文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教师资培养奠定了政策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在这一背景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探索,旨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职教师资培养的全过程。然而,全媒体时代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融入力度等问题,导致高校进一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增强文化自信的道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一)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缺失与对文化自信理解的浅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邃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思想内涵及多样的表现形式,要求学习者进行长期且系统的学习方能领悟其精髓。然而,在职教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技术技能与工程创新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重视不足。学校层面,缺乏系统且连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即便有相关课程的开设,也常因被视为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脱节或成效不显著而遭边缘化,教学研究与方法的创新动力匮乏。这样的课程设置难以贴近学生日常生活,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同时,在全球化加速、对外开放深入及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的当下,互联网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对大学生的文化认知产生了复杂影响。部分大学生在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出现偏差,错误地将其视为陈旧、无用之物,忽视了其跨越时代的价值与意义。
除此之外,部分大学生对于文化自信的理解也显得片面而肤浅,未能全面把握文化自信的内涵,不清楚文化自信对于个人成长、民族振兴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缺乏深入的思考与理解,使得大学生难以在内心深处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容易陷入迷茫与动摇。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资源开发与运用上的局限
在当前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环境中,一方面,实用主义倾向显著,导致一些院校过分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师范教育的师范性特质,进而影响了受教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刻认识。一部分教师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技能教育无直接关联,更觉得其难以迅速转化为教学成果或职业优势,导致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不够深入,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育人资源的意识不足,教学经验也相对匮乏,不能在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上实现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难以在教学中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在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知识的灌输与技能的训练,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塑造与引领,从而削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与吸引力,直接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资源的忽视与浅尝辄止。
另一方面,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不足也成为制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深入发展的瓶颈之一。部分教师仅依赖教材,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且停留在理论层面,不仅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还缺乏实践支持,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未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实际及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导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脱离实际,难以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
(三)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国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中,过度强调对专业技能的培养,进而导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和文化自信不足。学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的重视程度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缺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能作为核心要素系统性地融入教学。相关课程往往被边缘化为选修或课外辅助活动,或是利用网络资源课来落实,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内容零散且形式单一,没有监测评价手段,难以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二是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存在不足。在内容编排上,现有教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涵盖得不够全面和深入,缺乏系统、规范、专业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发挥,也影响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认知和深入理解。
面对上述挑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教师资培养中的深度融合与有效传承,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这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加强教师培训等,从根本上促进未来技能人才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教师资培养的实践路径
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作为切入点,以全方位融入学校职教师资培养全过程为路径,设计构建了“1+1+4+N”模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体系,即一门主体课程、一个实践品牌、四项内涵融合、N个实践基地支撑,旨在通过系统化、创新性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