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现实审视与未来路向

作者: 刘渊

技能型社会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现实审视与未来路向 0

摘要:技能型社会强调通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要促进劳动教育课程的落地实施,有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回应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需求。从课程体系构建的视角,阐释了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内涵及分析框架,剖析了当前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课程目标定位不明、课程内容缺乏时效性、课程实施协同性不强、课程评价机制缺失等问题,提出技能型社会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路径:确立德技并修的课程目标,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设置扩容创新的课程内容,服务高质量发展;打造协同推进的实施样态,丰富技能供给主体;构建多元、动态的评价机制,夯实课程育人成效。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11-0070-07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战略蓝图。高职院校作为培育高素质劳动者的主要阵地,理应以建设技能型社会为目标引领,强化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回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强烈需求。故而劳动教育必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肩负起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综合育人功能。那么,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中该如何落地实施劳动教育以回应国家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需求呢?本研究拟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视角,探索推进高职劳动教育的改革实践。

一、技能型社会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内涵阐述

(一)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概念界定

关于课程体系的论述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视角来阐述。广义的课程体系是在特定教育价值理念引导下整体优化各种形态的课程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系统,是各种课程要素的总和[1]。狭义的课程体系则侧重于对某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组织、评价等各个部分的具体规划[2]。本研究是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思考与探究,即一种狭义的课程体系。基于此,技能型社会建设中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引领,对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要素进行系统设计,旨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必备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品质,成为适应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技能型社会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框架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支撑。《意见》提出,要“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纵观已有关于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基于高等教育视角,进行如下分析。

一是基于相关理论,强调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及紧迫性,论述构建策略。倪志宇等基于“融通”育人理念和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提出从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及实施方式等方面建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3]。李慧萍等基于对高职院校“全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层次维度分析,提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策略,即优先建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及将劳动教育必修课与其他教育课程紧密结合,延展课程实施场域的范围[4]。二是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为主题,具体阐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宏观层面,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体系架构要从课程性质、课程样态、课程形式等方面形成构建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长效机制[5]。微观层面,指出要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保障等多维度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三是基于研究者所在学校的实践情况,分析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思路及做法,如吉林大学的“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论述了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思路[6]。

已有研究强调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化的必要性,论述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具体思路。但其中关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的文献数量较少,对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在应对技能型社会建设带来的变化时如何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实施及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更少。本研究基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战略背景,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为切入视角,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层面探讨技能型社会建设中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策略,旨在探索如何推进高职劳动教育改革实践、培育高素质劳动者,以回应国家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需求。具体来看,课程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引擎,着力于培育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具备过硬劳动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课程内容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内核,聚焦于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素养;课程实施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致力于丰富技能供给主体,促进学生技能成长;课程评价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依托,关注劳动教育课程对学生劳动素养提升所产生的促进作用。(如图1所示)

二、技能型社会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现实审视

建设技能型社会旨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力资源支撑,要求加快提升劳动者的劳动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一支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职业教育肩负着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时代重任。作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课程理应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己任,为全面建设技能型社会提供人才资源保障。但由于一直以来劳动教育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尚未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缺乏整合效应[7],影响着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成效及价值目标的实现。

(一)课程目标定位不明

其一,课程目标工具化,劳动价值观教育缺位。建设技能型社会需要培育一支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需要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8]。但许多高职院校却忽视了劳动教育课程对人的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作用,片面强调劳动教育指向外部世界的手段性目的,致使劳动教育异化为政治驯化和经济建设的工具,使得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存在“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在开展生产性劳动的过程中,片面地把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与劳动教育课程等同起来,将劳动教育局限于专业技能、实习实训等课程中对某一技能的机械模仿,忽视了劳动中蕴含的劳动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在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时,将劳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动手实践,只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社会实践或者勤工助学活动,劳动教育停留在“校园清扫”式的义务劳动、“站岗指路”式的志愿服务层次上,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不足,在劳动观、劳动精神、劳动品质等方面没有积极的变化。

其二,课程目标浅显化,对学生多维能力关注不够。技能型社会是一种走向全体公民终身技能生成与更新的社会形态,[9]强调包括存量劳动力和增量劳动力在内的全体劳动力不断提升技能以应对整个职业生命周期中潜在的职业变迁风险,提升劳动者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带来了产业转型浪潮,推进了职业的快速迁移与技能的更新迭代,到2030年,全球将有7 500万至3.75亿人口重新就业并学习新的技能[10]。这就要求未来的劳动者必须不断更新劳动技能才能更好地进入工作世界。因而,高职劳动教育要关注学生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养成,全面提升学生适应未来职场的多方面从业素养[11],促进其成长为合格职业人、高素质劳动者。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设置较为浅显,对学生的劳动能力提升关注不够,劳动教育课程目标仅停留在国家对劳动教育的共性及硬性要求上[12],忽视对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毕业生适应能力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竞争力不足。

(二)课程内容缺乏时效性

其一,课程内容针对性弱,与岗位人才需求匹配度不高。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离不开对时代发展的关注,以现实问题为起点和导向的教育研究才能真正融入和引导教育实践的变革。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能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但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与职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劳动教育的内容缺乏对市场需求信息的准确把握,缺少市场需求、企业需要、专业发展等信息的充分融入,导致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不匹配,劳动者培养效率降低,进而导致人才培育质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技术技能人才与现代产业发展不匹配。

其二,课程内容设置陈旧,创新能力培育不足。创新是第一动力,面对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构建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应对时代挑战。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需要培育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型人才[13]。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重要使命。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提升学生基于岗位的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具备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质劳动者。然而,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手工业领域,缺乏与当前快速发展的前沿信息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绿色环保、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相结合的现代劳动教育内容,未能将数字素养能力、科创能力、绿色技能等现代劳动技能纳入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不足。

(三)课程实施协同性不强

其一,劳动教育与其他课程的融合性不强,阻碍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中,各门课程都肩负着不同的育人目标,共同发挥着培育复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作用。《意见》指出,要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但当前高职院校主要采用分科教学的教学模式,构建“五育”融合课程体系的意识薄弱,劳动教育未能与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等有效融合,无法达到有效协同育人的效果。如专业课程中缺少体现专业特色的“专业性”劳动教育,导致培养的人才技术技能不扎实,专业实践能力不足;再如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也未能与学生生活技能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相融合,导致高职学生在劳动态度、劳动观念方面存在认知误区,出现就业期望过高、职业生涯规划模糊、求职技能缺乏等问题[14]。

其二,育人主体间协同性不强,技能培育主体单一。技能型社会要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技能成长教育支持系统,其实质是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关注、参与技能形成[15]。但当前劳动教育的实施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学校、家庭、社会在劳动教育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合力育人机制。家庭层面,绝大部分家长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体力劳动,导致出现孩子不爱劳动、不会劳动的状况;社会层面,社会用人单位很少关心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成绩,而是更多地关注其专业课程的掌握情况,不重视学生在专业课程中所掌握的劳动技能及形成的热爱劳动的态度。

(四)课程评价机制缺失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劳动教育评价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互融合,把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然而,由于一直以来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致使劳动教育缺乏科学完整的评价机制,制约了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其一,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的客观性缺失。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主体以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为主,行业企业、实践单位、学生等其他主体未能有效参与劳动教育课程评价,评价的客观性难以保证。此外,由于劳动课程评价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在评价过程中,主要由担任劳动教育的教师自行考核,教师的主观意愿占比较高,在重点把控、授课标准、技术规范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评价的合理性与客观性难以保证。

其二,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劳动素养评价缺位。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缺乏美育和劳育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也沿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采用的“日常考勤”“期末测验”及“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让学生“打卡”“拍照”,或让学生在期末提交一份社会劳动实践报告,较少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这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考查学生的劳动素养。

三、技能型社会高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未来路向

面对日益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和国内社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我国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技能型社会是一种以技能促进发展的新型社会发展理念[16],其核心功能是为国家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向创新驱动转型持续匹配高质量劳动力要素[17]。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构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整体优化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对培育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及打破学校教育孤岛、丰富技能供给主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策略如图2所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