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作者: 秦波 周如川

数字化赋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0

摘要: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引发热烈反响,以强大的信息处理和教育资源优化能力,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角度分析数字化赋能其专业发展的价值意蕴,进而通过数字化意识观念、数字化专业情愫、数字化转型路径和数字化伦理评价,讨论其专业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专业平台、关注自我定位、加强教学实践及造就数字品格等优化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以期助推新时代高职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4)12-0059-06

作者简介:秦波(1994—),男,云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原理;周如川(1986—),男,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原理。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云南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编号:2024CX17)

近年来,AIGC、ChatGPT、区块链、深度学习等数字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引领教育生态系统革新。数字化赋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和未来发展的新趋势,高职教师承担着“双师型”教师的重要角色,其数字化能力不仅包括掌握各种数字技术,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运用这些技术开展理论教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数字化教育是中国发挥数字化驱动引领作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正在逐渐融入数字技术,引发革命性的变革,“教育何为”“数字化教育何以可为”是打造高质量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1]。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指出,高职教师应利用数字化技术资源促进自身及共同体专业发展,包括专业学习、教学研修及数字化教学创新。随着新时代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高职教师个人成长的视角逐渐由“外”向“内”转变,其自我教育问题逐渐成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数字化教育革新的研究焦点。[2]虽然学界已经认识到数字化赋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但该理念仍处于初步构想阶段,理论探索、核心解析及发展策略等方面尚需深入探讨。本文旨在研究数字化赋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意蕴,厘清现实困境,以期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优化路径。

一、数字化赋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意蕴

数字化技术,如AIGC、ChatGPT、区块链及深度学习等,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改进专业理念,助力构建优质教育体系;通过更新专业知识,推动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通过提升专业能力,为培养现代化人才奠定基础;通过加强专业情意,进一步优化教育评价体系。这些举措为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生态提供支撑。

(一)改进高职教师数字化专业理念,助力构建优质教育体系

21世纪,教育以“人性”为旗帜,强调爱心、平等和对话,释放高职教师的创新潜能,高职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而是以引导者的角色在课堂中“传道、授业、解惑”。[3]在数字化时代,教育理念的转变从“人机协同教学”发展到“人机协同育人”,教育的核心应侧重“培育学习者”而非仅仅“传授知识”。高职教师的数字化专业理念应“以学生为中心”,避免教条式追求技术本身。高职教师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理解和实施数字化转型,从教育观、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出发,改进数字化专业理念,助力构建优质教育体系:在教育观方面,AIGC技术可以协助高职教师进行教学评估与优化,提高教育质量;在教学观方面,AIGC技术通过推动专业研修,提升高职教师的职业素养,助力其从容应对数字化教学带来的挑战;在学习观方面,有效利用AIGC技术,能引发教育教学深层次革新,进而实现教育的优质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在评价观方面,AIGC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路径,优化了学生学习评价,促进了个体化发展,同时为构建随时随地、人人参与的多元化、持续性评价体系创造了条件。但技术本身并非最终目标,关键在于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数字化理念,以助力构建优质的教育体系。

(二)更新高职教师数字化专业知识,推动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

有研究者认为,教育技术之“卡”,不仅“卡”在工具水平低下,更“卡”在人自身,深化高职教师的专业知识,方能巧妙地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解读教与学的真谛。[4]因此,数字化赋能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不断革新高职教师队伍的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5]。通过ChatGPT等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激发高职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使团队发展更加有针对性,还可以扩充知识、提升技能、突破时间和地域束缚,从而提升教育品质。此外,数字技术能提升高职教师实践性知识,提供教学实训工具和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教学方式。通过智能交互系统提供及时反馈和深层次的内容理解,技术导向的培训模式能够引导高职教师的数字化教育意识,快速适应现代教育环境的变革。通过数字技术增加高职教师条件性知识,不仅促使教师间的深度合作,构筑自我更新的知识库,还能提供丰富的教学策略、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共享、开放和协作的教学氛围,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内在驱动力。总之,数字化专业知识已成为现代高职教师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是推动高职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

(三)提升高职教师数字化专业能力,培养现代化人才

在数字化赋能的背景下,区块链技术将在数据获取、数据维护、信任达成、数据传递、智能合约等方面为高职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提供精准服务,也为教育评估的透明性提供技术保障,大力推进数字化时代教育评估的现代化、科学化和精准化,从而达到更好地培养人才的目的。[6]区块链驱动高职教师的数字应用能力、数字教育能力、数据管理能力。高职教师的数字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通用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面对区块链技术的变化,提高数字应用能力是高职教师发展的关键举措。在区块链的背景下,数字教育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个性化学习、协同和混合学习等学习方式,拓宽和强化学习体验。高职教师需持续提升其专业技能,确保教学策略与数字化结合,实现现代人才的培养。进一步说,数据管理能力已成为高职教师关注学生学习需求的核心手段。通过精确解析学生数据,高职教师能更有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需求,提升培养现代人才的质效。

(四)加强高职教师数字化专业情意,优化教育评价体系

根据《欧洲教育与培训2020战略框架》(EU. Strategic Framework-Education & Training 2020),教师需将数字时代的技能或素养与专业情意联系起来。高职教师的“专业情意”是其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体现高职教师的内隐情感。深度学习是发展高职教师专业情意的学习方式,要将专业情意的培育落到实处,知识与学习、课程与教学、媒介与环境等教育观念变革势在必行。[7]深度学习有助于提升高职教师的认知信念、情感投入、道德伦理等,促进教育评价体系的优化。高职教师的认知信念在整合现代教育评价体系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效率、行为模式和学习进度,能精确地掌握教学质量,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情感投入是优化教育体系的重要步骤,能使教师全面理解和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方式包括表现评价、投入式评价及反向设计评价等。通过道德伦理的引领,教师的教学模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完善,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度融合,使得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手段能够被科学量化。在数字化浪潮中,要积极推进高职教师数字化转型,挖掘其专业发展中的情意价值。高职教师必须担起推动教育评价改革的重任,构建适应数字化社会需求的教育新生态。

二、数字化赋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高职教师面对迅猛发展的数字技术时,仍受到多重因素制约,包括数字化意识观念存在认知迷雾、专业情愫与身份感认同减退、转型路径面临成长宿命论桎梏、伦理评价与工具理性冲突等。这些因素共同制约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数字化意识观念存在认知迷雾

在数字化时代,高职教师须主动接纳并习得数字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数字化教学革新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然而,目前高职教师在数字化教学方面的意识不足,同行间合作与交流的缺乏,导致未能形成有效的数字化教学环境,限制其数字素养的进一步发展。首先,许多高职教师仅将数字化视为应用工具,只是将数字化技术视为传统教学模式的增值配件,而未将其视为教育环境和学习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其内在创新和变革的力量。其次,快速迭代的数字资源让高职教师困惑且迷茫,往往不知该如何挑选适合自身的教学策略。尽管许多高职教师接受数字化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却难以将理论概念与教育实践成功结合,导致需求与能力之间的不对称,使其陷入迷惘和疑惑。最后,由于高职教师对自身能力预判过于保守,低估自身的数字素养,并未意识到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和使用了各式各样的数字化工具。因此,需要重新审视数字化赋能背景下教育的本质,并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

(二)数字化专业情愫与身份感认同减退

虽然高职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启迪思考、传授知识,但时代和技术的进步正引导他们从知识传递者向知识创新者转型,数字化为学生实现“时时学、处处学、终身学”提供便利,增加了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在数字技术推动下,高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学生自主、个性化、深度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和辅导者。职业惯性可能会导致教师自身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表现为过于依赖教科书、照本宣科、对新教育理念和数字化技术持有怀疑态度等,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随着数字技术和在线学习平台的稳步发展,传统的高职教师在教育生态中的身份地位有所削弱,各种新的数字工具对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可能替代部分师者角色。为解决高职教师专业情愫与身份感认同的问题,要对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增权赋能并重新定位其角色。通过数字技术的“供给驱动”赋能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向“内生驱动”转变,推动高职教师教学模式从“机械式”“填鸭式”到“个性化”“精准式”转变,从重视“教学结果”到重视“学习过程”转变,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转型[8],最终在数字化赋能中提升其专业情愫与身份感认同。

(三)数字化转型路径面临成长宿命论桎梏

施瓦茨(Schwartz)提出的“数字达尔文主义”概念,用来指一个技术和社会发展速度快于组织自然适应的现象,那些不能适应数字化的组织将无法生存。[9]可见,“数字达尔文主义”成为每个专业组织发展的基本原则。对于高职教师而言,数字化技术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是与学生互动的方式,高职教师必须快速适应并优化数字教学方法,才能应对这一变革。掌握新的数字化技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去熟悉软件平台,以及领会如何高效地利用这些工具改进教学。然而,高职教师的数字化转型并非仅仅是采用新的数字工具,更在于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学习、深度学习等现代化方法。宿命论价值观之下的高职教师难以形成坚定的个人志向,易产生习得性无助,对于自身发展现状麻木且缺乏个人理想,导致提升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10]高职教师的数字化转型并非简易的进程,而是需要重新设定价值观,转变教育思想,实现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总的来说,这一转型既有外部的技术压力,也有内部的身份认同和价值挑战。高职教师应保持开放的心态,破除宿命论成见,积极进取和创新,与数字技术和谐共生,促进自身发展。

(四)数字化伦理评价与工具理性的冲突

当今社会,数字化技术为高职教师评价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高职教师需具备对数字化技术的深入认知,利用其潜力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高职教师在使用这些工具时需关注数字伦理,重视教育公正性、学生隐私和数据保护。由于数字化工具有引发算法歧视、评价不全面、学生隐私泄露、数字“茧房”、网络道德失范和数字资源版权侵权等风险[11],高职教师要保持警觉,平衡技术应用与教育实践。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数字技术的应用能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通过数据收集,精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开展个性化教学。但数字化转型也带来伦理问题,智能评估工具在提供决策建议时能力有限,且存在数据安全隐患,评估过程中可能遭遇到非科学性、缺乏可靠性及信息透明度不足等问题,教师应谨慎使用数字技术。然而,过于严格的伦理审查可能会阻碍创新,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面对数字伦理与工具理性的矛盾,高职教师应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妥善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此外,教育政策和制度应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确保数字技术与教育伦理得到同等重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